皇帝不願宰相有權,他建議宰相不要有權,晚唐最會做官的權謀之士

唐宣宗是晚唐最有心計、最擅長控制臣子的一位皇帝,包括宰相在內的大臣們在唐宣宗面前總是戰戰兢兢,奏對之後往往背後都是冷汗,長久下來,唐宣宗的大臣只有不說一個不字才能做得長久。

其中有個人或許是其中的例外,不但經常反駁唐宣宗的意見,還拿唐宣宗的親舅舅開刀,這個大臣卻最受唐宣宗信任,甚至有機會爬上宰相高位都沒有積極爭取。

他就是韋澳,曾任翰林學士承旨、吏部侍郎、京兆尹、河陽節度使,是晚唐對朝局、對皇帝看得最透徹的一個聰明人,也是個最有謀略、最會做官的奇人,可惜大形勢如此,韋澳無力迴天。

皇帝不願宰相有權,他建議宰相不要有權,晚唐最會做官的權謀之士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長安)

【十年不仕,韋澳一直在等待一個最好的機會】

韋澳出身於長安韋氏,唐代長安城周邊有韋曲和杜曲,合稱韋杜,就是韋家、杜家兩大家族的聚居地,二百多年出了不少高官顯貴。

韋澳的父親是曾經在唐憲宗元和年間當過宰相的韋貫之,雖然早亡,但韋澳仍然有家族助力,仕途一路順暢是可以預期的。

韋澳早早的考過了進士,又在官員選拔考試中高中,但與其他人千方百計想盡快任職不同,韋澳竟然“登第後十年不仕”。

韋家豪門大族,機會多多,唐文宗後期,韋澳的哥哥幫他聯繫了當時的御史中丞高元裕,說你去拜訪他,他能給你安排個御史的位置。這也是個很好的出仕渠道,御史雖然官位不高,但顯示度很高、地位也很尊貴,唐代不少名臣都是御史出身。

但韋澳對此不予理睬,不登高元裕的家門。

史書上說韋澳是“性貞退寡慾”,我個人覺得未必,當時唐文宗在位,唐王朝處於文官黨爭、宦官專權的最低谷時期,他可能是覺得朝局混亂,此時出仕絕非好時機。

皇帝不願宰相有權,他建議宰相不要有權,晚唐最會做官的權謀之士

(可能是現在的西安韋曲,地下肯定有文物)

【“願相公無權”】

唐武宗時期,韋澳去了義成節度使周墀麾下為判官。

唐代各節度使的下屬固定編制只有幾人,包括一個副使、一個行軍司馬,然後就是判官二人了,雖然沒有品秩,但也算是正式官員,至少相當於七品。韋澳十年不出仕,一出仕就是這樣的重要崗位。

周墀此人在唐代歷史上見證了不少事情,甘露之變時就在長安為官,應該算是逃過一劫。之後唐文宗被宦官軟禁,無比鬱悶的和周墀發洩情緒,說自己受制於宦官,還不如當年受制於諸侯的漢獻帝和周赧王。

周墀本來是個文官,但當節度使之後“全軍大治”,並非是一個書呆子。而韋澳身為周墀手下判官,相當於是周墀的副手,必定也是具有相當的行政才能。

唐宣宗繼位之後,周墀入朝任兵部侍郎,不久進入宰相班子,在周墀推薦下,韋澳當了考功員外郎、史館修撰。

這個考功員外郎是從六品上的官位,相當不低了,所以十年不出仕的韋澳一點沒耽誤。而且考功一職權力極大,“掌內外文武官吏之考課”,這是文武百官升遷任職的基礎,相當於現在的人事局或者組織部。

皇帝不願宰相有權,他建議宰相不要有權,晚唐最會做官的權謀之士

(願相公無權)

韋澳當時應該不過三十多歲,周墀對韋澳非常信任,在擔任宰相之前問韋澳:“

力小任重,何以相助?”我才能不足而宰相責任重大,你要幫我出個主意。

韋澳先是簡單的五個字,“願相公無權”,希望您當宰相期間不要有權力。

周墀很驚訝,繼續追問。韋澳解釋說,國家大事的處理,您和皇帝保持一致就好了,千萬不要想去改變皇帝的意思,不要去和皇帝爭國家事務的處置權,這樣自然君臣和諧,也就無所謂有權力了。

(《新唐書》上韋澳回答原文為“爵賞刑罰,人主之柄,公無以喜怒行之,俾庶官各舉其職,則公斂衽廟堂上,天下治矣。烏用權?”,上段為本人個人理解。)

周墀聽了嘆息,這樣太讓我心中有愧了!

周墀此人以直言敢諫聞名,當宰相初期還能忍得住,不過一年後就因為直諫皇帝被外放到蜀中擔任劍南東川節度使去了。中晚唐時期,蜀中就是不得意的宰相被臨時安置的地方,李逢吉、裴度、牛僧孺、李德裕等人無不曾經在此任職。

皇帝不願宰相有權,他建議宰相不要有權,晚唐最會做官的權謀之士

【唐宣宗的第一大秘】

韋澳並未受到周墀外放的影響,之後官位提升的很快,估計既有本人能力原因,更有韋家背後運作的原因,先後“知制誥”、“翰林學士”,進入朝廷中樞,然後任戶部、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輕易跨過了五品這個大門檻,成為唐王朝朝中高級官員。

尤其最後的翰林學士承旨,這是中晚唐獨有的官職,為各翰林學士之首,是皇帝的親信中的親信,相當於皇帝的首席大秘,被稱為“內相”,能當上翰林學士承旨的,之後大多數都能當上宰相。

這段時間韋澳非常得唐宣宗信任,每當在宮中值班的時候,必然會被唐宣宗召見,君臣數人仔細探討各種國事。

韋澳可能是唯一反對意見能讓唐宣宗聽進去的人,每次唐宣宗讓宦官安排韋澳等人起草詔書,韋澳如有不同意見就故意拖延,並讓宦官回覆:“此一事,須降御札,方敢施行”,這個事情皇帝您真準備這麼辦麼?您要決定了就寫個條子吧。

唐宣宗最多到第二天天亮前就會醒悟,然後和韋澳討論之後改變自己的想法,大多數時候都能按韋澳的意思去辦。

唐宣宗曾經秘密安排韋澳編寫了一部各地風土人情的記錄,韋澳各處收集資料,親自編寫了一部《十道四蕃志》,其核心內容連自己的家人子弟都不知道。

這部書不僅僅是基礎資料,應該還包括了大量的行政事務處理方法和案例,所以又名為《處分語》,唐宣宗拿到後如獲至寶,仔細研讀記憶。

後來有位地方刺史面聖,出去之後對韋澳說太佩服皇帝了,皇帝對我管轄的地方非常熟悉,“昨日中謝,聖上處分當州事驚人。”韋澳私下一問,都是他編寫的《處分語》當中的內容。

皇帝不願宰相有權,他建議宰相不要有權,晚唐最會做官的權謀之士


韋澳也非常擅長辦公室鬥爭,當時和他同樣得到唐宣宗賞識的還有一個翰林學士蕭寘。一次唐宣宗作詩,蕭寘應和,並用前人詩句來比。第二天,唐宣宗問韋澳此事,韋澳說,蕭寘的意思是皇帝的詩句清新,可以與南北朝時期南朝大臣沈約相比。

唐宣宗當時就不高興了,“將人臣比我,得否?”從此對蕭寘失去信任,拍皇帝馬屁技巧不足可不行。

這個故事來自晚唐裴庭裕的《東觀奏記》,裴庭裕曾經參與編寫《宣宗實錄》,《東觀奏記》很多內容都被正史採納,剛才說的這個故事雖然不見正史,但可信度應該較高。

韋澳還做過一段時間京兆尹,相當於長安市市長。韋澳一反低調行事風格,絲毫不畏懼長安城中各種權貴,連唐宣宗的親舅舅都落在韋澳手中。

唐宣宗的親生母親當時還在世,本來是最底層的嬪妃,母以子貴,唐宣宗繼位才能當上皇太后。唐宣宗事母至孝,國舅爺鄭光也是地位尊崇,但這位國舅爺佔有的田宅沒有按規定交賦稅,韋澳就把國舅家裡管事兒的抓了起來,限定時間交錢。這事兒驚動了唐宣宗,唐宣宗親自替自己舅舅求情,但韋澳堅持按國法辦事兒,唐宣宗回宮告訴自己老媽,“

是不可犯”,於是國舅交錢了事,韋澳放人。

由是豪右斂跡”,長安權貴都老實了。

這就是君臣二人演的一次雙簧,唐宣宗是唐代最重視權力控制的皇帝,自然不會願意讓權貴階層太過張揚,更不會讓外戚做大。韋澳摸透了唐宣宗的想法,拿國舅開刀,既能得到唐宣宗的支持,其他權貴也會收斂。

皇帝不願宰相有權,他建議宰相不要有權,晚唐最會做官的權謀之士

(唐代文物)


【明哲保身的韋澳】

到了唐宣宗後期,韋澳也知道國家問題多多,存了隱退的念頭。

有一段時間戶部缺主官,唐宣宗就召見韋澳,幾次說戶部缺人,意思就是讓韋澳主動申請擔任這個職務。但韋澳假裝不懂,就拿京兆府那些事情來回答。唐宣宗一看只得挑明瞭,“任卿可乎?”韋澳說我老了,幹不動了,“帝默不樂”。

回去之後,韋澳對自己的外甥說,“今時事浸惡,皆吾輩貪爵位致然。”現在時局不好,都是因為我們這些高官貪戀權位啊。

這句話說出了韋澳的心裡話,有兩層意思,先是對唐宣宗在位十餘年表示否定,時局甚至到了“浸惡”的地步;然後對朝中宰相等高官表示反感,佔據高位還不能解決問題,很明顯指的是為相十年的令狐綯。

外人可能覺得唐宣宗在位時期國家平穩、國力恢復,但韋澳如此有謀略之人,自然能看出其中暗流洶湧。

皇帝不願宰相有權,他建議宰相不要有權,晚唐最會做官的權謀之士

讓唐宣宗不滿意的事情還有一件,就是唐宣宗曾經私下和韋澳商量對宦官勢力的處置。

韋澳先是含糊其辭,然後唐宣宗逼問下,只得說不能用文官,否則可能發生當年文宗時期甘露之變慘劇,然後建議唐宣宗從宦官當中提拔人員想辦法。

唐宣宗搖頭,新提拔的宦官,官位低的還能保持對皇帝的忠誠,一提升到高位,就和原有掌權宦官勾結為一體了。“自黃至綠,自綠至緋,猶可,衣紫即合為一矣。”(《新唐書》)

韋澳沒有給唐宣宗一個很好的建議,《新唐書》記載,當時韋澳“愧汗不能對。”

唐宣宗曾經和少數親信大臣商量過如何削除宦官勢力,宰相令狐綯給唐宣宗的建議是繼續等待,宦官死了、退休了不補新的,寄希望於宦官勢力自己消亡。

令狐綯性格懦弱,不想承擔這種風險,畢竟之前甘露之變前車之鑑不遠。唐宣宗何嘗不是如此,同樣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勇氣。當年唐武宗和李德裕會昌中興已經壓制住了宦官勢力,如果唐武宗再活五年,李德裕很有可能會協助唐武宗徹底解決宦官問題。

唐宣宗同樣具備徹底解決宦官問題的能力和條件,但他放棄了,宦官勢力在唐宣宗死後捲土重來,並徹底把唐王朝推向滅亡。

王夫之就明確說:“澳之識豈不足以知此之非策,而云爾者,不敢身任其事以自全而已矣。”韋澳這麼大能耐,不是沒有辦法解決宦官問題,而是不敢親自承擔這個事情。

韋澳必定看出了唐宣宗的軟弱,所以才沒把真正的建議說出來,你皇帝不下決心、不冒風險,僅憑大臣想解決這個問題是痴心妄想。

皇帝不願宰相有權,他建議宰相不要有權,晚唐最會做官的權謀之士

(新疆唐墓出土唐代宦官俑)

【不玩兒了】

唐宣宗因此開始對韋澳有所不滿,不久就外放韋澳為河陽節度使,這也是重要崗位,又有權又有錢。韋澳走之前,辭別唐宣宗時,唐宣宗還特意說了一句:“卿自便而遠我,非我去卿。”是你自己要走的,不是我讓你走的。

在河陽數年,唐宣宗一直沒忘記韋澳。唐宣宗的最後一年三月,唐宣宗派人出差河北,路過河陽時特意給韋澳送來了唐宣宗的手詔,說了兩個事情,一個是讓韋澳做好準備開始收拾行李,秋天就可以回京城,意思就是回來了就要進入宰相班子;第二個事情是向韋澳諮詢對長生之術的看法,問韋澳有什麼好藥方。韋澳的回答是金石藥物有毒不可服用,那些和尚道士的話不能聽。

韋澳未必不知道唐宣宗想的是什麼,就是希望韋澳能在長生一道上支持自己。如果順著唐宣宗的意思說些模稜兩可的話,當宰相基本上就沒問題了。但韋澳仍然非常清醒,沒有被宰相位置誘惑,他的回答相當於是繼續保持了和皇帝的距離,甚至表示出了對皇帝的不耐煩,宰相自然也就沒有希望了。

皇帝不願宰相有權,他建議宰相不要有權,晚唐最會做官的權謀之士

果然,當年八月唐宣宗服用長生藥得到了長生,暴亡。唐宣宗本來指定的三兒子夔王也未能繼位,宦官們擁立了唐宣宗的長子繼位,也就是後來唐王朝歷史上最昏庸的唐懿宗。

唐懿宗時期,韋澳仍然受皇帝信任,先後擔任多個要職。但由於與當時的宰相杜審權不和,被貶洛陽當了一個閒職。杜審權和韋澳先後當過翰林學士承旨,估計有些辦公室的恩怨。

之後韋澳先後推辭了河南尹、吏部侍郎等任命,都是以自己有病為由,並請求退休。不久韋澳病逝,追贈吏部尚書,諡號“貞”。當年他爺爺韋肇去世後諡號為“貞”,父親韋貫之諡號也是“貞”(後改為“文”),祖孫三代同諡,也算是一時佳話。

韋澳如此人物,連唐宣宗這樣的人精都不願意殫精竭慮的輔佐,何況唐懿宗。

皇帝不願宰相有權,他建議宰相不要有權,晚唐最會做官的權謀之士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長安)

我個人非常贊同王夫之對韋澳的評價:“韋澳者,以藏身自固為道者也,異於貪進病國、徼倖危身之鄙夫遠矣,而不足以謀國。”韋澳一生都是以保護自己為首要目標,比那些貪圖權力誤國的人確實高出一籌,但他也沒能發揮自己的能力盡心盡力解決國家問題。

這就是王朝末世,當精明人不願意為官的時候,國家也就要不行了。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