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可以吃冰淇淋嗎?”家長應該怎麼迴應?


“媽媽,我可以吃冰淇淋嗎?”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前兩天在逛街,看讓我心酸的一幕。


一個小男孩看著旁邊的冰櫃,滿心期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喝可樂。


不行,我帶水了,渴了喝點水媽媽本能地拒絕孩子想喝飲料吃零食的請求。


我不想喝水,就想嚐嚐可樂。孩子可憐巴巴地對媽媽說。


媽媽依舊堅決地說:不行,有水不喝,喝什麼可樂,說完繼續向前走。


孩子瞬間眼淚就掉了出來,緊緊地揪著媽媽的衣角,不甘心地看著媽媽,他不理解媽媽為什麼不讓他喝可樂。

孩子委屈的樣子,讓每個當媽的人看了都心疼


當孩子用乞求的眼神表達他想喝飲料時,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看到滿大街的奶茶店和飲料櫃,不免會好奇,想喝想嘗試。


當孩子感受到拒絕的堅決時,往往會眼淚汪汪對媽媽生氣。


“媽媽,我可以吃冰淇淋嗎?”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看著委屈落淚的孩子,想起看過的一個實驗,是關於喝飲料對孩子的身體危害。


將飲料倒入錫紙容器,燒開熬出糖,最後稱重。發現:冰糖雪梨中含有65g糖,鮮橙多含有56g糖,可樂含有46g糖,脈動含有31g糖。


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建議是:每人每日添加糖的攝入量不得超過50g,最好限制在25g以內,而兒童的量更少,不能超過12g。


“媽媽,我可以吃冰淇淋嗎?”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糖的攝入量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和健康。嚴重的會導致孩子出現齲齒、增加腎的負擔、容易患肥胖症,提早發育等情況。


很多爸爸媽媽會因為擔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所以拒絕孩子,但是看到孩子可憐巴巴的樣子,不免反思,這樣堅決的拒絕孩子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有一種傷害叫拒絕


好奇、想嘗試新鮮事物是孩子的天性。雖然飲料的危害很多,但是長期拒絕孩子想嘗試的要求,雖然保護了身體,但是卻影響了孩子的心理。


《自由的孩子最自覺》書中說:扼殺孩子小小的慾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

“媽媽,我可以吃冰淇淋嗎?”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閨蜜去超市,就有一個買方便麵的習慣。


有時候買了並不吃,可她總要買幾袋回家。就算被拒絕買方便麵,也要不甘心地去方便麵區看一看。


直到,我和閨蜜的爸媽聊天才知道,她小時候看別人吃方便麵,也特別想吃,可是家長擔心方便麵沒有營養,於是每次都拒絕她。


瞬間明白了閨蜜愛買方便麵的原因,她只是在無意識的彌補童年的遺憾。

“媽媽,我可以吃冰淇淋嗎?”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也許小時候的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我們都以為自己忘記了,卻殊不知我們只是忘記了這件事情,但不會忘記這件事情帶來的影響,如同刻在骨子裡,伴隨我們終身。


就像閨蜜一樣,通過購買方便麵來滿足小時候的自己。


當我們對孩子重複說:“不能、不要、不可以”,都是出自對孩子的愛,殊不知,這也是對孩子另外一種傷害。


聰明的解決孩子的需求


這個世界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充滿著太多的新奇事物,他們總想去嘗試,而作為父母,如何才能保護孩子身體的同時也照顧到孩子的心理呢?


1. 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強勢拒絕


當父母表現出理解孩子的感受,他們往往會認真考慮父母的意見,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大喊大叫、哭鬧不停。


之前看到一位媽媽的分享,非常棒。


她說,有天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玩累了、玩熱了,看到旁邊賣的飲料想喝,於是對我說:媽媽,我想喝飲料。


聽到孩子的話,媽媽沒有立即拒絕,而是對孩子說:你是不是玩累了、玩渴了,想喝?


孩子說:不光是,我看好多人買,也想嚐嚐是什麼味道。


聽到孩子的話,她沒有再拒絕孩子,而是對孩子說:那媽媽買了,你只能嘗一下,少喝一點,可以嗎?


孩子點頭,之後孩子也按照約定的那樣,嚐了一下就不再好奇了。


其實孩子和家長一樣,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在孩子有需求時,父母能夠表現出理解和尊重,孩子也必然用信守約定來回應家長。


“媽媽,我可以吃冰淇淋嗎?”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2.適當滿足


以好爸爸出名的黃磊也曾經公開表示,自己不反對孩子吃糖果和冰淇淋等零食。


而他的做法也很值得家長們參考學習,黃磊並不是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他說店裡的勺子太大了,於是他會自己把盒裝冰淇淋裝到冰格里,孩子想吃的時候,就給孩子吃一小格。

“媽媽,我可以吃冰淇淋嗎?”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當孩子想喝飲料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按照同樣的方法,適當滿足孩子。


3歲以內;最好不給孩子喝,若孩子真的想喝,可以將飲料倒在杯蓋中,讓孩子嘗一點。

3-6歲;可以和孩子約定喝的量,如果是500ml,可以讓孩子喝1/3。

6-12歲;每次可以讓孩子喝一半,也就是250ml。

12歲以後;可以一次喝一小瓶,但是不能每天都喝。


不止適用於零食,在孩子要求玩手機、看電視等需求時也可以進行適當滿足。


3.以身作則


當我們拒絕孩子想喝飲料的需求時,自己卻總買飲料或者奶茶喝,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負面情緒。


孩子會以為飲料並不是對身體不好,只是父母不想讓自己喝。


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不想孩子太早喝飲料,那在孩子3歲前,堅決不在孩子面前喝飲料;不想孩子多玩手機,那在孩子面前,家長也不要經常掏出手機看;想培養孩子閱讀習慣,那就自己先學會長時間閱讀。


孩子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很正常,我們不要強勢拒絕,更不要給孩子講大道理,而是在理解孩子的情況下,適度滿足孩子,並且以身作則,親身示範。


“媽媽,我可以吃冰淇淋嗎?”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愛孩子不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忽視和拒絕孩子的需求。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需求同樣重要。


當我們選擇性的滿足了孩子的需求的時候,孩子就會明白,父母滿足自己,是因為愛自己,而父母給自己定下規則,更是因為愛自己。


不同的是,前者是尊重孩子的需求,後者是愛孩子的身體。


“媽媽,我可以吃冰淇淋嗎?”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在孩子早期成長的過程中,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尊重且重視他的心理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長大,能很好培養他的安全感,增加自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