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注 * 文中圖文均原創,禁二傳,抄襲必究 。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筆工送樣品筆,試之,不佳!影響書寫情緒 。善書者不擇筆,有欺世之嫌!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書聖善書,如用長鋒羊毫禿筆,令其復書“蘭亭序”,估計書聖,也只有望筆興嘆了!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不擇筆的關鍵是善書,善書者,筆、墨、紙精良,書之如虎添翼 。筆在手中,心中有筆,進而隨著書者情感、節奏、筆墨變化,點畫的空間分割,字與字,行與行,字與行的變化,最終,書者心手雙暢,筆墨兩忘,書者的審美思想,自然而然躍然紙上,何來擇筆?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反之,不善書者,即使用天下最上等之筆,也束手無策。其筆下點畫,必然如腐朽草繩,如爛泥所捏,如死蛇纏樹,軟無筋骨,或如剛出鍋的油條,外堅且有氣泡(點畫之腫瘤)而內空。如此,其書之精氣神全殆盡 。乾隆帝擇筆且用上等筆,可他不善書, 只是喜歡寫,其書僅停留在用文字記錄上,故書不佳且有媚俗脂粉氣,香軟無丈夫氣。若非帝王,如此媚俗之書寫漢字,不可能流傳至今!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不擇筆,是善書者的心中之筆,非實際之筆,不管善不善書,筆、墨、紙相發,不同質地筆,相配不同大小書體,才合情理。顏魯公寫《祭侄文稿》,堪稱是善書者不擇筆的典範。從此稿的起筆、行筆、收筆、使轉、漲墨、枯筆,及在紙上面留下規跡,可推定顏魯公書此稿,應該是禿筆粗紙。作者書此稿時,面對是書者侄兒屍首分家的悲憤、哀恨、悲痛,書者是用筆和文字,陳述書者的此時此刻的悲憤之情,何有心情去刻意擇筆呢 ?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書者,書寫習慣不同,紙墨不同,時空心境不同,書體大小不同,駕馭筆的能力不同…… 我以為選擇適合自己習慣的筆,順手順意,能通過筆墨文字,再現書者的審美思想和藝追求,便是最好之筆 。心手之筆,手中無筆,筆在心中,才是最高的不擇筆 。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說“善書者不擇筆”兼答【歸一堂】同學


己亥春,新野人隨記,庚子春又記於【歸一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