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還是錯——道德經品讀第49章

【原文】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②,為天下渾其心③,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④。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還是錯——道德經品讀第49章

【感悟】

初初看到這一章,有點無法理解,我們都不是聖人,如何能做到,對善良不善良的人,我都能很好地對待他們;對守信不守信的人,我都信任他;

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別人不善良不誠信,我為何還要善待他呢?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還是錯——道德經品讀第49章


看完曾仕強先生的講解,才終於了悟,原來,這是講的人性,是“人之初,性本善”,看到一個人不誠實善良,不影響我看待這個世界、看待其他人;更何況人是動態變化的,如果他有所改變,我還是要相信他。

有句話叫“怨怨相報何時了”,如果你發現一個人有一次不好的行為,就從此在心裡給他打上印記,他是不善良的,他是品質不好的,那麼天長日久,你周圍所有人,都是有問題的,都是不善良的。

最終,你會覺得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一片黑暗,沒有一個好人,你周圍都是陷井,你很不幸生在了一個最差的時代,你會總是以為是別人辜負了你,是世界虧待了你,卻不從自己的角度去反省,不從大道的角度去看待眾生。這樣,你的心就會被黑暗矇蔽,你會認為生命了無意義。

我們要學會不被外界干擾,不受別人影響,外界的好與不好,都不要改變自己內心的純淨與豁達;假如身邊有這樣憤世嫉俗、充滿負能量的人,也要儘量遠離。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還是錯——道德經品讀第49章


老子當年這些話,是講給當時的社會上層階級,即統治者君王聽的,他認為,不管別人怎麼樣,都要一視同仁,以一顆平等心去看待所有子民。

回到現代,我們也許是一個團隊的領導、也許是一個管理幾十個學生的老師,又或者只是教育一個孩子的家長,我們同樣要做到以一顆誠信、善良心看待他人,不因為團隊成員的業績、某次考試的成績、一個孩子一次的表現,而以分別心、執著心來看待他。

作為一個老師,要做到平等看待所有孩子,很難。基於現在的體制,會很自然地以成績為標準,在心裡對孩子評判出高下優劣,因為這是最簡單也最快捷的方式。

學到這裡,我們要慢慢改變成見,不能以某個孩子某次的一個行為,從此在心裡對他有分別心、有偏見心,不能單純以成績來高低來評判孩子的優秀與否,要綜合、動態地來看待他人。

老子認為,要始終用誠心、善心對待他們,用自己的行為、思想去引導他們,這樣,他們自然會關注、模仿領導者或者老師的行為,從而使整個團隊或者家庭,氣氛融洽,大家心往一處聚,勁往一處使,每個人都有目標有方法、有凝聚力、有向心力、有創造力,如果一個集體能形成這樣的精神內核,那麼,作為領導者,看似”無為“,看似沒有任何刻意的舉動,卻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如果一個團隊、一個班級、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那這個領導者,是最高明的、最智慧的。

看似無形,卻最有力,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華。

【譯文】

有道的人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對待他們;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對待他們,這樣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就可以使人人守信了。有道的人治理天下,會收斂個人的私慾偏見,使天下人的心思歸於純樸,百姓們皆專注於他們的視聽,而有道的人使他們都回到嬰孩般淳樸內然的狀態。



大家好,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

品讀道德經,雲端共說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