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對後世的影響,三十年戰爭的終結

前言

在1646年戰爭季節,帝國軍隊雖然成功地將瑞典人趕出波希米亞,但僅僅是把他們趕到了帕德博恩,因為他們佔領了該地。

在那裡,瑞典人迎來了杜倫尼率領的法國援軍,兩支軍隊合兵南下,威脅巴伐利亞。這讓帝國軍隊措手不及,他們本來打算在黑森——卡塞爾地區與瑞典人交戰,但是法瑞聯軍並沒有轉身參加這個戰鬥,而是繼續向南,切斷了帝國軍隊與巴伐利亞的聯繫,這讓馬克西米利安公爵大為恐慌。他緊急要求帝國軍隊返回,但為時已晚,法瑞聯軍攻入巴伐利亞,除了慕尼黑和因戈爾施塔特之外,其他地方都慘遭破壞。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對後世的影響,三十年戰爭的終結

一、法國和瑞典的《烏爾姆條約》

這可真讓馬克西米利安受夠了。他開始求和,1647年3月15日與法國和瑞典簽訂了《烏爾姆條約》,給予法瑞兩國軍隊在巴伐利亞的大部分城市的駐軍權。在此時刻,法國本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但是愛開玩笑的戰爭之神並不感到滿意。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尼德蘭聯合省和西班牙在經過了80年的戰爭之後簽署了和平條約,荷蘭南部的西班牙軍隊因此得以騰出手來將注意力轉向法國。馬薩林不得不下令杜倫尼迅速北上迎戰,但是將軍最精銳的部隊——薩克森——魏瑪的伯恩哈德領導下的魏瑪人拒絕到德意志之外的領土打仗,他們拋棄了杜倫尼,反而站在了瑞典人一邊。抗拒改變的不僅僅是魏瑪人。斐迪南三世希望他能說服巴伐利亞的騎兵團加入帝國軍隊,但他們拒絕了,儘管他需要他們;瑞典人再次行動起來,回頭朝波希米亞進發,在那裡他們佔領了城市埃格爾。令人欣慰的是,巴伐利亞的馬克西米利安向他示好,鑑於法國和西班牙之間出現了新困境,馬克西米利安現在對《烏爾姆條約》感到後悔了。因此,馬克西米利安回頭再與斐迪南結盟,在1647年9月與他簽訂了《皮爾森條約》,並派遣軍隊加入在波希米亞的帝國軍隊。

這種結盟的搖擺不定和違反條約的情況是戰爭久拖不決的重要原因。沒有人可以指責馬克西米利安違背《烏爾姆條約》的義務。在1648年1月30日與西班牙人簽訂《明斯特條約》的時候,荷蘭人同樣違背了1644年與法國簽訂的條約,其中荷蘭人曾答應不單獨與西班牙籤訂和平條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對後世的影響,三十年戰爭的終結

二、最後一次戰爭季節

最後一次戰爭季節開始於1648年3月,法國和瑞典軍隊再度聯合起來進攻巴伐利亞,決心懲罰馬克西米利安。他們在楚斯馬斯豪森打敗了帝國軍隊和巴伐利亞軍隊,把他們趕到因河對岸。皇帝要求皮科洛米尼重新指揮帝國軍隊,他過去一直與駐紮在荷蘭的西班牙軍隊在一起,只有皮科洛米尼能阻止法瑞聯軍前進的步伐。但是,在法瑞聯軍控制下的巴伐利亞地區,城鎮和鄉村遭到惡意的掠奪,帶來極大的破壞。

在巴伐利亞發生這一切的時候,一小部分帝國軍隊一路打進布拉格,其在波希米亞所經之處皆成一片廢墟。由於瑞典答應增援,加上布拉格公民頑強抵抗,帝國軍隊暴露在易受攻擊的狀態下。《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公之於眾時,所有的主要參加者都深受戰爭疲勞和焦慮的危害:皇帝在軍事上受到巨大的壓力;馬薩林面臨著法國投石黨叛亂;瑞典同樣受夠了戰爭的折磨,希望趁帝國式微之際解決問題,不希望冒風險再等待下一個戰爭季節的到來,因為到那時斐迪南三世可能再次集結新的軍事力量發起進攻。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對後世的影響,三十年戰爭的終結

於是,各方在1648年10月24日簽訂《奧斯納布呂克條約》和《明斯特條約》,合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至此三十年戰爭結束。沒有明顯的贏家,雖然法國和瑞典那時佔上風,斐迪南三世及其盟友佔下風,事實上根據條約的條款,他們都喪失了大部分東西。但是,他們並沒有十足的把握確保帝國不會反擊,因此他們也同樣渴望和平。

三、《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意義

條約開啟了領地轉移的多米諾骨牌遊戲,瑞典如願以償地得到了波美拉尼亞的大部分和歐洲北部其他領土,法國得到了阿爾薩斯。冬王的兒子卡爾·路德維希獲得了普法爾茨的一半,另外一半即上普法爾茨地區仍然歸巴伐利亞的馬克西米利安所屬,為此還給他創造了第八個選帝侯頭銜。帝國的法律結構變得更加鬆散,而且因為給予諸侯王更多的自由而缺乏連貫性。瑞典關於承認加爾文派的地位,以及戰爭期間歸還給天主教的地產再度世俗化的要求得到同意,附帶條件是不要再將更多的天主教領地世俗化。在多邊協議中,出現了你賠償我、我補償你的金錢換手。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對後世的影響,三十年戰爭的終結

或許沒有人對《奧斯納布呂克條約》和《明斯特條約》的各種條款完全滿意,但是最不高興的是教皇。教皇對他們向新教徒的妥協和天主教的損失感到憤怒,他譴責條約"無效、空洞、不可靠、不公正、非正義、極具破壞性、道德敗壞、瘋狂、毫無意義和效果"。教皇詔書不再擁有中世紀時曾經擁有的那種權威,梵蒂岡的譴責並不能改變任何東西。但是,他的譴責在這個方面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它標誌著承認宗教改革導致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永久性分裂。在整個歐洲恢復天主教的努力已經失敗,現在機會已失,時不再來了。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對後世的影響,三十年戰爭的終結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當然也沒有帶來和平。在這個世紀剩下的日子裡以及之後,歐洲各國間的戰爭仍在繼續,儘管1648年之後的每一次戰爭都被交戰各方認定為不同於三十年戰爭。《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真正重要性,除了終結了天主教的希望以及基督教不再將宗教作為戰爭藉口之外,就是它帶來的觀念變化,即歐洲對由此產生的國際和國內秩序有了新的理解。在剝奪皇帝權力以及授予獨立國家政府權力之後,其他國家不應該干涉主權國家內部事務的概念具有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含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曾經試圖對帝國施行君主控制,但是,威斯特伐利亞創造了聯邦制這樣一種替代品。帝國的權力現在被下放到帝國內300個諸侯身上,而帝國本身因為將部分領土讓與瑞典和法國(帝國認為無法守衛其與瑞典和法國之間的邊境),領土已經縮減了4萬平方英里(約10.4萬平方千米)。但是,奧地利、巴伐利亞和勃蘭登堡——很快還有普魯士——已經處在歐洲大國崛起的道路上,因為它們從之前的帝國的安排中解放了出來。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對後世的影響,三十年戰爭的終結

像從前一樣,威斯特伐利亞解決方案的真正意義和本質是整個學術研究領域的問題。標準的觀點是,它創造了基於領土主權原則的國家共同體,這被其他學者描述為"神話"。分歧似乎是沒有結果的:瞥一眼1648年之後的歐洲地圖,調查一下此後的歐洲歷史,加上此後世界各地不斷增強的情緒(尤其是19世紀以降),我們就會知道構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條款對此後若干世紀的全球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十年戰爭,就在這一系列條約的簽訂中結束了。


參考文獻:

《三十年戰爭史》

《歐洲歷史大辭典》

《歐洲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