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太阳没有泪


郭松龄是张学良的老师,他有很强的军事能力,但可惜早年一直怀才不遇,没能遇到一个能发现他被泥土掩盖着金子光辉的人,直到最后他遇到了张学良,在和张学良的接触下,他的人生自此发生了改变。


随着张学良来到了自家开办的东北讲武堂学习后,郭松龄改变人生的机会到来了。

郭松龄有着很崇高的理想与抱负,在有了一个能释放自己能力的平台后,他开始尽情释放出了自己被掩盖着的金子光辉。

与此同时,郭松龄也是一柄非常危险的刀,或许人在把他握在手里的时候可以手刃自己的敌人,但也有很大的可能被这把敌我不分的刀给收割了自己的性命


来到东北讲武堂的张学良

其实按照张作霖自己的本意,他是想让张学良去日本读军校的。

日本的军校在当时整个亚洲都是排行在第一流的,民国早期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曾在日本留过学。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阎锡山、蔡锷、蒋百里、何应钦、汤恩伯、蒋介石,以及张作霖自己手下的杨宇霆等很多民国早期的将领都曾在日本军校留过学。

不过张学良是一个热血少年,或许他的本事并不是特别大,但是他对日本的讨厌却是一点都不亚于当时众多热血学生们的。

张学良打死都不肯去日本留学,他想去美国留学,在张作霖不同意的情况下,父子俩陷入了一片僵局。

他们都非常坚持自己的看法,最后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他们达成了一致的目的。

那就是既不按照张作霖的想法让张学良去日本留学,也不按照张学良的想法让张学良自己去美国留学。

在张作霖的安排下,张学良来到了东北讲武堂入读,在这里,因为张学良地位崇高、有一个好老爸的缘故,张学良受到了很多学生以及老师们的奉承。


张学良发现到郭松龄的才能

张学良自始至终给自己的定位都是一个好青年,他极为看不惯这些同学、教官们的奉承,甚至他为此感到了厌恶。

这时候一个气质很独特的教师吸引到了张学良的注意,这是一个身形高大的男人,他有着一副中俄混血的独特面孔,经常板着一张脸,俨然一个铁血军人的模样。

他也不像其他的那些老师,不会因为张学良的身份而对张学良有所迁就。

在看到张学良有错误的时候,他都是毫不留情斥责的。

他的态度让张学良感到了新奇,觉得他不是那等攀炎附势的人,因此认真听起了他的课。


郭松龄曾经就读过陆军大学,有非常扎实的军事理论基础,他曾经在四川的军旅以及孙中山部下的军队中磨砺过,因此练就了一身极佳的军事本事。

张学良也接触过自己父亲很多拜把子的兄弟将领们,他们的身上都带着非常浓重的匪气,这是一直自诩良好的张学良非常看不惯的。

课堂中,随着张学良一点点被郭松龄的学识所折服,郭松龄在张学良心目中的地位也越发高大了起来。

在张学良的心目中,他觉得自己这位老师绝对是一块被泥土给掩盖起来的真金,是那种不怕烈火灼烧的真金。




张作霖给予郭松龄发展的平台

为了不让郭松龄的才能继续被掩盖下去,张学良请求了自己的父亲,请求张作霖给郭松龄一个施展他才能的机会。

在思量过后,张作霖给了郭松龄一个机会。

首先,张作霖给了张学良一支军队,这支军队的长官并不是郭松龄,而是他的儿子张学良。

而张作霖给郭松龄的机会是成为张学良的副官,张作霖之所以会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帮张学良铺路、借此让张学良在军队中建立自己的威信。


在郭松龄担任张学良副手的过程中,他为张学良操练出了一支精悍的军队,在他的指挥下,这支军队盛放出了强烈的光芒,立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战绩。

奉军的人数虽然比较多,但是他们的战斗力却非常的菜,许多人在战场上的表现都非常贪生怕死,是那种稍有败绩就马上溃不成军的军队。

而张学良的军队在郭松龄的操练下,开始从一盘散乱的沙凝结成了一块坚硬的水泥,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张作霖对郭松龄有功不大赏的原因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作霖其他的部队都被吴佩孚的军队横扫得四处溃逃的时候,只有张学良和郭松龄这支凝聚力很强的队伍获得了胜利。

吴佩孚

第二次直奉大战的时候同样如此,他们同样在这场大战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不过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郭松龄却因为张作霖的奖赏问题对张作霖产生了怨气。

杨宇霆是奉军的二号人物,因为他的地位资历极深的原因,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后,他获得了巨大的奖励。

杨宇霆

他被张作霖封为了江苏督军,被派到了江苏这个鱼米之乡成为了和张宗昌一样为张作霖管理一省的军阀。

还有姜登选等其他将领也在当时成为了封土一方的军阀。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满心期许以为张作霖会给自己封一大块地盘的郭松龄,他却没有获得没有太多的奖励。

张作霖之所以没有给郭松龄驻守一方的奖励,原因就是他知道郭松龄这个人的桀骜不驯。

知道如果让他去了外地独自掌管一省地盘的话,那到时将很难再继续地操控他,他也有很大的可能会发生反叛。

所以张作霖让郭松龄继续留在了张学良身边,想一边敲打郭松龄、一边继续地让郭松龄辅佐张学良,帮助张学良积累更大的名声、势力。

郭松龄因心里不平衡爆发的反叛

因为怨恨张作霖奖励不均的原因,郭松龄在心底里产生了对张作霖的怨气。

也和杨宇霆、姜登选等没立下大功却获得好处的将领爆发了冲突,越发忌恨起了他们。

事情果不出张作霖所料,郭松龄确实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

在看到自己没有受到相应的奖励后,他后来带领军队反叛了张作霖。

在口号方面,郭松龄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多人都认同的借口。

他在张作霖积蓄实力准备对北京那些北洋军阀发动攻势的时候,反叛了张作霖,声称是自己是为了制止张作霖打内战、避免他祸害国内的平和,这才不得已出此下策的。

但究其根本,他实际是因为张作霖的奖励没到位、怨恨张作霖,这才反叛了张作霖。

在他反叛的时候,姜登选来到了他的军营中劝说起了他。

姜登选是奉军的老将领,曾经因为张作霖分封地盘的时候和不服气的郭松龄爆发过矛盾,因此在姜登选来劝说郭松龄的过程中,他被早已怨恨他已久的郭松龄找了个借口给枪毙了。

因叛乱而慌乱的张作霖

其实在郭松龄攻打张作霖的时候,郭松龄手下很多的奉军对他们将要打张作霖的事情都是很抗拒的。

不过身处在军中,他们也身不由己。

因为他们已经参与了这次叛乱活动,觉得就算郭松龄失败了,自己等人也很难逃出干系,所以他们只能得过且过地听从了郭松龄的命令,对他们曾经的老主子下了手。

郭松龄大军的来势汹汹让张作霖差点被吓破了胆,他当时觉得自己肯定是要完蛋了。

这个时候他首先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各种金银财宝给收拾好,打算在危急情况下逃到日本驻扎在东北的军营中,寻求他们的庇护。

也因为局势非常紧迫,心神不定的张作霖请求了日本人的帮助,给日本人许下了让他们眼红的利益,然后日本人才为张作霖出了手。

郭松龄的败亡

日本人决定帮助张作霖后,他们首先派出飞机在郭松龄军队上方投下了张作霖的传单。

在传单中,张作霖承诺放过反叛的奉军,好打消他们心里的疑虑。

当然,这只是日本人的第一步决定 。

他们原本也没想过第一步就能取得消灭郭松龄的效果,正当他们准备实施第二步计划的时候,出乎他们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那些飞机投下的传单竟然起到了超出他们想象的效果,在感受到张作霖的态度后,很多曾经受到过张作霖衣食恩惠的奉军士兵们,他们心底里悬起来的心思马上安稳了起来。

从这个时候开始,奉军士兵们不再听从郭松龄的命令,他们破口大骂起了郭松龄的忘恩负义、狼子野心。

最终郭松龄用来反叛张作霖的军队自我瓦解崩溃了,在发现军队不听从自己的号令,甚至准备发生哗变的时候,郭松龄携带自己的妻子四处躲逃了起来。

不过最后他们夫妻二人还是被抓到了。

然后在郭松龄被押赴回奉天城的路上,他被杨宇霆给处死了。

有人说杨宇霆是在张作霖的授意下处死郭松龄的,也有人说,郭松龄之所以会被杨宇霆处死,是因为二人先前结下的仇怨太过于深重,在这种矛盾下,杨宇霆才私自做决定处死了郭松龄。

随同郭松龄一起被处死的是他的妻子,郭松龄曾经在清朝末年被清朝官兵抓住过,当时清朝官兵要以起义叛乱的罪名处死他,是他的妻子找了个借口救了他。

而后来他之所以会叛乱,也跟他妻子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的原因以及张学良对郭松龄的看法

张作霖最后之所以会死在日本人的手下,也跟郭松龄叛乱这件事情有着莫大的关系。

正因为张作霖承诺给了日本人很大的利益,在日本人向他索要利益被他一推再推、处处拒绝兑现自己先前承诺的时候,引发了日本人无尽的怒火,才会使日本人暴露出了他们的真面目,他们才会在张作霖从北京回东北的火车上把张作霖给炸死了。

因此,虽然导致张作霖死亡的罪魁祸首是日本人,但实际上郭松龄才是害死张作霖的最大诱因。

不过即便郭松龄做的事情再如何的恶劣,他的学生张学良在晚年时,却是不怨恨他的。

可能在叛乱刚爆发的时候,张学良会对郭松龄所做的事情怒气冲天,但是随着他的年岁越来越大,他的内心其实早已经原谅了郭松龄。

在他接受别人采访的时候,他甚至感叹地说出了:如果郭松龄不死,日本人绝对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

由此可见,他对郭松龄的评价有多么之高了。

郭松龄是一头喂不熟的饿狼

通过以上的种种事迹,我觉得我们可以初步地判断一下郭松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的军事才能在奉军中是独一无二的,是那种真正天资卓越的人物。

但也正如我们开头所说,他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

他是一把不分敌我的刀、是一头无论如何都喂不熟的狼。

如果人给他喂饱了肉,那一切都还好说,但如果哪一天人给它喂的肉少了,那他将会变成东郭先生故事中的那只狼,将会把自己的血腥大口转移向自己的恩人。

至于什么崇高的理想,我觉得无外乎就是一个幌子,正如冯玉祥一样,他哪一次的背叛不给自己找出一个高大上的理由?

显然,他学到了一丝冯玉祥的精髓,不过他有冯玉祥的性格,却没有冯玉祥的命,冯玉祥可以反叛许多次,但是他只能反叛一次。

所以说我觉得这就是历史中的郭松龄,他的才能是不能否认的,他心胸的狭隘、他的忘恩负义也是不可否认的。


孤客生


  郭松龄据说是郭子仪后代,其人有才具,也有抱负,但与其祖先郭子仪不同,郭松龄颇恃才自傲。其发动倒张事变改变了东北格局和中国历史的走向。

  郭出身一般,19岁才能正儿八经进学堂学习,在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时就和同盟会有联系,对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感触很深。后来追随朱庆澜入川,任连长。在川期间积极支持同盟会活动,其本人更是在1910年就加入新军同盟会,算是同盟会早期会员。

  武昌起义后,朱庆澜等客籍将领受排挤离开四川,郭松龄也返回到老家奉天。回到奉天的郭松龄也闲不住,参加了张榕搞的反清起义,但很快遭到清政府逮捕,并判为处斩。就在郭差一点掉脑袋时,后来成为其妻子的韩淑秀冒死拦住刑车,并对监斩官陈述郭是其未婚夫,是回奉天结婚,未参加革命党。郭运气好,由此得以释放。顺带说下,韩之于郭,不亚于陈壁君于汪精卫。

  此后郭埋头学业,不断深造。1912年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1913年又考入中国陆军大学。陆大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

  郭在北京待了几年没人赏识,自觉有大才,本人又不安分。于是在1917年投奔孙中山,被委为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后转任韶关讲武堂教官。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失败后,郭在广州没法混下去,只得又返回老家奉天,投奔奉系,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

  张作霖在郭松龄造反失败后曾骂郭:“郭鬼子(郭高大挺拔,朴素简朴,平素穿一套布军服,和士兵军服一样。当时布军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军服又长得像白俄一样高大,因此遂被人呼为“郭鬼子”)这个鳖羔子,到沈阳来,打个行李卷,只有两个茶碗还有一个没把的。小六子说他是个人才,能吃苦耐劳,我一次就给他两千块大洋,给他安家。那时候他感激的把他妈给我当老婆他都愿意。

  一直不得志的郭松龄时来运转得益于他在东三省讲武堂教的学生张学良。认识张后,郭才开始好运来临。当时郭已经36岁,张学良才19岁。

  张学良曾评述他与郭松龄的关系:“学良有动于衷,又奇公学识,有罗为己用之意”。而郭也有借助张施展抱负之意。

  于是在两人七年合作中,郭的职务扶摇直上。张学良曾经公开说过:“我就是茂宸(郭字茂宸),茂宸就是我。”可以说张对郭有知遇之恩。

  郭相貌冷峻,性格偏激,不拘言笑。绿林出身的大帅张作霖实际并不太喜欢他。据东北军老人回忆:“郭氏为人刚愎自用,作风跋扈专断,不为张作霖所重,独赖张学良多方向其父讲好话,终于使郭得以畅行其意志。”

  郭张合作确实将队伍带的有声有色,并在入关作战中屡屡建功。在1920年直皖战争中,郭曾创造过一个团灭掉皖军两个旅的惊人战绩,但郭虽然功劳很大,分配胜利果实时多被奉系老人摘果子,尤其在督军分配上一无所获,深怀恨于心。

  再者他与张作霖想法相左。张想搞武力统一,将大批奉军开往关内占领南方各省;而郭则提出退回关外,保境安民。而他被奉系老人和士官派视为少帅的班底,很是受张作霖身边红人、士官派首领杨宇霆等排挤,两人矛盾很大。

  所以后来郭起兵原因之一就是针对杨(惩办主战的士官派首领杨宇霆)。

  1925年,奉系受到孙传芳的进攻,兵败如山倒,杨宇霆等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丢掉江苏、安徽。打苏皖出力大但没能如愿当上督军的郭很生气。此时南方革命军搞得很热闹,北洋各派被打的落花流水,张作霖作为北洋一大派系自然要筹划镇压革命军。

  郭此时认为时机来了,外有革命军遥相呼应,内有冯玉祥李景林对郭许诺联合倒张作霖。于是率所部奉军精锐七万人在滦州起兵反奉。

  刚起兵时郭提出三条主张:(1)、反对内战,主张和平;(2)、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台,惩办主战的士官派首领杨宇霆;(3)、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7万大军攻占山海关,夺取绥中、兴城,冲破连山防线,占领锦州。

  但实际上郭此举并非全是一片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里面很多是夹杂着个人野心和欲望。

  他曾向人说过其内心想法:“此次举兵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现在再不能中止。我已经42岁,这样的病躯,也许活不了多久了。如果张上将军(张作霖)痛改前非而下台的话,请学良君到日本去留学三、四年,在此期间,自己的经纶抱负实现一部分之后,愿将位置让给学良君,自己下野,度过闲云野鹤的安静余生。这不是假意,而是真情。”

  至于后面这段真假只有郭自己知道了。

  但到后来随着战事顺利发展,郭都开始公然指责起张学良来。但就在大家认为郭必胜之际,由于日本人参与和冯玉祥等盟友的做壁上观等原因,郭迅速失败。郭夫妻俩被从地窖搜出后被张作霖迅速指示枪决,并砍掉双脚拍照遍发东三省,下场凄惨。

  但由于当时为了消灭郭,张作霖与日本人达成秘密协议。郭被平息后,张对日本人履约的要求拖三推四,最终被日本人炸死。某种意义上说,郭间接促成了张作霖之死,更间接改变了东北局势。

  设若郭不起兵,张作霖不死,东三省不会很快形成被日本占领的局面。张学良也曾表示:若茂宸在,局势不至于此。某种意义上郭也是改变历史的人物之一。


赵燕云


1937年,"九一八"事变六周年之际,张学良回顾往事,不禁扼腕叹息:“如果当时郭松龄在,日本人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这是张学良对郭松龄军事才能的一种充分肯定,也是对良师益友郭松龄的深切缅怀。郭松龄,字茂宸,外号郭鬼子,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代,是民国时期奉军的著名将领,是有进步爱国思想的近代军人,其人志向远大而才干突出,最终因反奉而战死。

郭松龄(1883年~1925年12月25日)辽宁省沈阳市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陆军大军),信仰三民主义,曾参加过护法战争,是一个军事才干十分优秀的军人。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返回奉天,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张作霖办的军校)战术教官。在担任教官期间结识在讲武堂学习的张学良,两人惺惺相惜,相互引为知音。在张学良的大力推荐,郭松龄被张作霖委任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之后在张学良的信任与帮助下一路升迁,成为奉军的重要将领之一。

郭松龄与张学良搭班子,在直奉战争中大放异彩: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与张学良率领的东路军击败了直系军阀,打破了吴佩孚突破山海关,实现直捣关东的计划;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张两人率领的奉军第三军彻底击败直系军阀。直奉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郭松龄与张作霖却发生了政治上的分歧:张作霖要奉军南下攻占南方诸省,与国民党一决雌雄;郭松龄认为奉军当退回东北,抵御日本关东军对东北地区的蚕食。

1925年,郭松龄夫妇前往日本考查军事,听闻张作霖在日本采购军备,意图南下攻击国民党,统一中国!郭松龄十分的气愤,认为张作霖不重点防备关东军,而要与国民党开战,这是十分不理智的行为,与国民党相斗只会让日本人从中得利。于是郭松龄在反复劝谏张作霖无果后,联络冯玉祥共同起兵反奉,要推反张作霖对东北的统治,扶持张学良为东北首领,并改造东北三省。最终张作霖在日本军队的帮助下,加上冯玉祥及其它将领对郭的背叛,张作霖击败了郭松龄的起义部队。同年12月25日,张作霖下令处决郭松龄夫妇并在小河沿暴尸三日!

张学良跟郭松龄感情十分深厚,当时的人评价说:张对郭推心置腹,而郭对张也鞠躬尽瘁。一般人都认为郭是张的灵魂。张学良自己则说:"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可见他们二人的感情之深。在奉军内部以杨宇霆为首的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将领一是个派系,受到张作霖重用;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军大学毕业将领是一个派系,受到张学良的重用;两派势同水火,时有火拼之势。郭松龄兵败被捕后,杨宇霆害怕夜长梦多,怕张学良会想方设法救下郭松龄,于是在第二天就将郭松龄夫妇枪决了。郭松龄的身死对日本人最有利,因为有郭松龄在,东北军就会坚持抗日,张学良就有主心骨!后来张学良东北易帜,不与日本人合作,这也是深受郭松龄的影响!


大秦铁鹰剑士


个人以为,郭松龄的军事主张及带兵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当时的环境下,可以说他是一个未经留洋熏陶却依然拥有良好的军事思维及军事素养。在之后的三八两旅以及兵团的训练带兵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挑剔并让他所带之军变为了奉系军中的精锐,因此在军事层面来说,他是一名良将,一名善于带兵之人。 郭松龄的政治思想较于当时的奉系军阀中还是较为先进的,他能以民族大义为先,以拯救中华,振兴国家之积贫积弱之现象为己任。在与张学良的搭档配合下,其对张学良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之后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及“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一致对外的这两项重大历史功绩有着一定的影响,使张学良不再与其父亲张作霖一般继续成为旧时军阀。



即使是在叛变反奉期间还是未接受日本方面的干涉,严正声明其反奉只是内政,并不应由他国来左右,这一点也许也是之后历史上奉他为爱国将领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个人认为,郭松龄的做事为人方面若没有叛变反奉,急于靠自己的武装力量去粗鄙的用军事来改变东北的话,或许他可能在历史上的评价会更高更不凡,也或许能改变他的一生。但从人情世故上来讲,他的叛变对于他的知遇之人张学良来说是打击最大的,他与张亦师亦友,一路的互相影响互相扶持,张予以了他权利及一定的军事地位使其发挥其军事才能,予以了他无上的信任,如若隐忍,待张学良顺利坐上东北王的那一刻或许他真能一展其政治抱负,改变东北的面貌。可是郭并没有这么做,在人情上讲他辜负了张学良的知遇之恩,辜负了张学良的信任,使张学良陷入了不义之境地,一方面是张学良敬重的老师而另一方则是自己的父亲。古往今来,凡事孝为先,即使郭的初衷是好的,张学良也不可能叛变自己的父亲去联合或支持郭去反对其父亲,起兵造反攻打自己的出生之地,伤害生养他的父母,无论其父亲张作霖是否正确。因此在为人上我认为郭松龄还是有所欠缺的。 郭松龄在仕途上的追求或许是他唯一反奉的唯一理由,在张学良父亲张作霖发动的第二次直奉大战之后,军功最大的应为张学良及郭松龄部,可在战后封督军时并未给予其战功相对的督军地位,也为后面的郭之叛变埋下了隐患,所以单从反叛理由上来说,郭松龄之叛变也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往高处走嘛。



但这也说明了郭松龄在政治方面的不成熟,要知道张作霖一直以为张学良就是郭松龄,在自己死后张学良会接任自己并且一定会给予郭相当高的地位,于是张作霖做了这种决定,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可惜当时的郭松龄并未这么想,反而认为张作霖赏罚不公,由此存了背叛之念。 总结来说,郭松龄总体上算是个爱国良将,并有着一定的军事能力及政治抱负。唯一的遗憾在于他未等到张学良的上台施展其抱负,并在人情世故方面前半段他对于张学良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使张学良成为了史上有名的爱国之士,后半段他的叛变却是对这个亦师亦友的张学良的巨大亏欠,让人不胜唏嘘——他忍个3年,张作霖一死,东北就是张学良的,张学良的也就是他郭松龄的,正可以施展报负,多好。 郭松龄就是再不济,“九.一八”的时候也能起点作用,唉。 一声叹息。



李三万的三万里


因果循环,乱世奸雄,有野心问鼎天下,然而未善终,可惜可叹。

郭松龄自称郭子仪后代,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长得高大挺拔,颜值高。不像一些军阀头子那样,和土匪无异。

他刻意塑造自己亲民的形象,朴素简朴,平易近人,在奉系很有威望。也正因高大威猛,被人呼为“郭鬼子”。

乱世风云之中,人的底线与原则变幻不定。郭松龄还颇有一种民族气息,主张与南方国民军和解,坚决抵制张作霖亲日,购买日本武器。

一山难容二虎,也为自己的不幸埋下了伏笔。当然,都是利益纠缠,也不可评价过高。郭松龄也心狠手辣,手腕非同小可。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和张学良配合起来,击败吴佩孚,居功甚伟。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与张作霖,张学良,杨宇霆等人的矛盾逐步不可调和。面对困境,1925年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只能暂时离开东北,到日本考察军事,因张作霖要打国民军,故而回国反张。被冯玉祥出卖,之后日本也攻击郭部,最终一败涂地。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平安夜期间,12月24日郭松龄夫妇在新民县一个农家的菜窑里被奉军逮捕。次日,两人被押至辽中县老达房后被枪杀,年仅43岁。张作霖为了泄私愤,震慑郭旧部,下令必须曝尸三日,之后才草草掩埋。

一个人的命运,就是如此复杂和变动。


历史传讯社


这个人确实很难评价。亦非良将,也费反贼。既非良臣,也非叛匪。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郭松龄生于1883年,字茂宸,地道的辽宁沈阳市人,自称是是唐朝郭子仪的后裔。(大概也是瞎认祖宗)奉系主要将领之一。 郭松龄平素穿一套布军服,而奉军将领都是穿呢制将军服,布军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军服又长得像白俄一样高大,因此遂被人呼为郭鬼子。有道是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可见郭松龄的外号不仅仅是指穿戴,更是他性格和秉性的体现。

郭松龄毕业于陆军大学,可谓是职业军人出身,经过朱庆澜的提携得以起事。后来在沈阳军校教学的时候得以结识张学良,从此就和张学良纠结了一生。郭松龄是张学良在军事上的老师张学良对郭松龄的能力很是佩服。多次向老爸张作霖举荐。儿子的意见张作霖是要听的,经张学良的推荐,郭松龄被张作霖委任为团长。后又委任郭松龄为旅长,与张学良领导的第三旅组成司令部。张作霖的意思很明显,让郭松龄好好带儿子。

应该说,郭松龄打仗的本事还行,但在奉军里也不是出力拔萃的,杨宇霆,姜登选都比郭松龄强,但早期郭松龄和张学良合作的很愉快,彼此协作顺畅,打了不少漂亮仗。

但郭松龄绝非良善之辈,与杨宇霆的分歧完全是权力之争,属于争权夺利。遗憾的是,他郭松龄失败了,所以才在1925年,郭松龄联络西北军军阀冯玉祥共同反奉,他的反奉,完全是出于私利,绝非公益、郭松龄实际上看不起张作霖,也看不起精明的杨宇霆(应该是嫉妒他受重用),对张学良也是颇有微辞。就从他联络冯玉祥这个人,就知道必败无疑。在同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同时杀害了姜登选,这件事情郭松龄做的太过分,只因姜登选不同意反奉,居然将其活埋。可见也是军阀做派,其实完全可以将其释放或软禁。郭松龄公开发表反奉宣言。郭松龄率七万大军攻占山海关,开始打的很顺

,但由于日本人介入而失败,后路又被吴俊升切断,郭松龄一败涂地。郭松龄与夫人化装逃跑,后在新民县奉军逮捕。25日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被枪杀,张作霖命令曝尸三日方可收葬。郭松龄时年42岁。郭松龄的失败在于三点,一是李景林、冯玉祥先后背盟倒戈。二是蔑没有笼络住基层军官。也没有高级奉军高级将领跟随。第三没有联系日本人、也没有想到日本人会攻击他。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郭松龄是个认不清局势的白痴。

郭松龄反奉,不仅是奉系军阀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军事和政治事件.奉系军阀就此开始衰落,也给日本介入东北提供了条件和借口。受到如此致命打击,在无统一天下的条件。但在民国初年。冯国璋背叛袁世凯,曹锟架空冯国璋,吴佩孚架空曹锟,张作霖利用冯玉祥倒戈吴佩孚,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就此指责郭松龄未免有些苛刻。

张学良曾经这样评价郭松龄;郭茂宸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若由我处理,应让其出国深造,以后再为东北地方之用。直到西安事变时,我每遇困扰,常叹曰:“如郭茂宸在,我就不会这么困难了,这实际上就是张学良的一个托词,不仅当真。

应该说,郭松龄和杨宇霆一样都是投机主义者,只不过死的太早,造反失败,。如果活到张作霖去世。也肯定会和杨宇霆兵戎相见。至于谁胜谁负很难说。郭松龄此人军事才能真的很一般,绝非名将,性格孤傲自负,目无余子。瞧不起人,与同僚关系不好。是个刺头。但为人不错,颇受部下爱戴。有点认死理,如果始终跟随张学良有也许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局。如果郭松龄成事,也不过是一个新军阀。

可以说,郭松龄和杨宇霆是奉军里最有才能的两个人。二人都有各自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人生的悲剧,郭松龄1925年被张作霖所杀,杨宇霆1929年被张学良所杀。两个最有能力的人死于父子二之手。他俩如果都活到9.18那一年,日本人会如何?奉军会放弃东北吗?郭松龄的死是可惜,但不得值得可怜。应该是咎由自取。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提起民国必然提北洋军阀,提起北洋军阀军阀就必然要提奉系军阀,郭松龄作为奉军中的将领,在奉系军阀的发展中脱颖而出。作为张学良的老师,张作霖的部下,张氏父子给郭松龄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奉军七万精锐尽归其掌管。

然而,1925底,正是奉系如日中天,气势如虹准备统一全国的时候,郭松龄反奉,致使奉系元气大伤,随着在后来的国民革命军北伐中被挫败。郭松龄的反叛对东北政治军事局势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今天纵横就来讲讲郭松龄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奉系中的中流砥柱

据说郭松龄祖上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但是郭松龄这辈已经时纯粹的农民了,郭松龄先是进入奉天陆军小学堂学习,毕业后担任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获朱庆澜赏识,后来加入同盟会,并且随朱庆澜入四川驻防,四川保路运动后,郭松龄在四川也待不下去了。

回奉天之后参加起义,但是被清政府逮捕,后来经后来的妻子韩淑秀冒死相救才得以释放,1913年郭松龄考入中国陆军大学,前往广州投奔孙中山,在那几年,孙中山也不好过,在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又回到了奉天。

可以说,郭松龄在乱世之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舞台,后来多亏张作霖不介意他的同盟会身份,让他担任东北讲武堂战术教官,在此期间结识张学良,才一飞冲天。

纵横在这个部分打了一个小标题是奉军中的中流砥柱,实际是扯淡,郭松龄有没有能耐,肯定是有,但是能够得到上天,完全是拜张学良所赐。

针对郭松龄和张学良的关系,张作霖评价说,穿一条裤子都嫌肥!张学良也是逢人便说,我即茂宸,茂宸即我。

带的都是最好的士兵,拿的都是最好的装备,只要差不多的就不会打败仗,既是这样,郭松龄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依然违背作战纪律,不听指挥,要不是张学良拦着,估计也没他好果子吃。

充满革命理想,却又野心勃勃

郭松龄这个人习惯很好,不抽烟不赌博不好色,不喜欢阿谀奉承(其实他对张学良的那种应该算是迎合,只不过他仗着张学良这层关系,看不上其他的领导)。

这样的人,他说自己充满革命理想,实际则是目中无人,野心勃勃,早年曾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几天就感觉自己是革命人士了。

说到底就是野心勃勃。在冯玉祥的煽风点火下,郭松龄也就不讲什么恩情,不讲什么知遇之恩,不讲什么江湖道义,率兵反攻奉天。

关于郭松龄反奉,杨宇霆说的最恰到好处,就是给惯的!

很多人都说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分赃不均是引起郭松龄反奉的重要原因,其实这就是民国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郭松龄没有按照既定行军计划,本来就应该没有功,战后反而认为自己功劳盖世。

张作霖口中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按照道理来讲,反叛就反叛,这个谁都管不了,人不要脸也就如此了,放在现在社会来讲跳槽是正常现象,反过来再给一刀也正常,但是我最看不上郭松龄的一点是,他反叛的时候还盗用张学良的名义,这把张学良弄的是里外不是人。

张学良这个人一身毛病,但是有一点很可贵,就是对朋友两肋插刀,你跟我好,就好的都不行不行的,然而,郭松龄这一下子,打的是清君侧,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张学良派飞机撒传单,揭露了郭松龄的真面目,士兵都说吃老张家饭,不打老张家人。

再加上冯玉祥从后面倒戈,郭松龄孤立无援,最终兵败被俘,暴死三日才得以收尸。

死后,当地报纸就刊出了指郭松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词,其实,郭松龄纵然这般不是,引发了东北局势的动荡,但是有一点也表现了郭松龄的气节,就是郭松龄在进攻沈阳的行军途中,日军代表来商议,要郭松龄承认日本的在华利益,郭松龄不为所动,如果当时郭松龄与日本达成妥协,或者签订更多的卖国条约,则鹿死谁手还不知呢!

从这方面来说,郭松龄还是有点民族情怀的!


史论纵横


郭松龄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上过军校,饱读兵书,才华横溢,曾为张学良的启蒙老师及教官,为奉军著名爱国将领,善于治兵了,其下官兵骁勇善战,为奉军立下汉马功劳。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全线大败,各部一触即溃。任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的郭松龄负责具体指挥三、八旅,在他的指挥下,三、八旅撤退完整,英勇阻击追兵,使得张作霖得以安然退回奉天。

郭松龄早年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在随后的几次入关作战的中张学良连升几级,郭松龄自然跟着升,但郭松龄与张作霖本就不是一路人,他心里一直想的是民族大业,曾寄希望于张学良身上,但张学良受其父亲控制,难以达到自己的理想,常年来张学良的三军团部队一直都是郭松龄带,对部队的控制很深,所以就密谋造反,企图带着手里的部队独立拉出去做一番民族大业,但事情败露,郭松龄与夫人化妆逃跑,12月24日在新民县一个农家的菜窑里被奉军逮捕。25日,被押至辽中县老达房后,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被枪决,张作霖命令曝尸三日方可收葬,结局悲惨。




晓东有话说Sun


郭松龄此人不贪财不好色不喜赌,做事严谨认真,治军严格,从来不徇私舞弊。在夫妻生活上,郭松龄算得上是一个好丈夫,尽管妻子多年来未曾生育,但他依旧不纳妾,一直与原配妻子恩爱有加。在部队中,他又算得上是一个好军官,他从来不贪污受贿,与士兵同甘共苦,对没有背景却有能力的士兵他都会尽可能提拔。


1925年的某一天,手握奉军七万精锐部队的郭松龄突然宣布反奉,通电张作霖要求其下野,让张学良主持东北大局,否则就率领大军攻打奉天。郭松龄此举很明显是为了个人私心,他口口声声宣扬反对内战,全国团结一致抵抗列强。可是实际上郭松龄带领七万奉军精锐打起了内战,导致东北军实力大损,这也给了日本人可趁之机。

郭松龄带领他的七万大军一句势如破竹,当时许多人都以为郭松龄必然可以打败张作霖,奉军高层许多军官都收拾好东西准备溜之大吉,结果这时候日本人突然插了一手,帮助张作霖攻打郭松龄,再加上郭松龄七万精锐都是张学良的老部下,在张学良的一番心理战下,许多人都选择倒戈相向,郭松龄因此失败了,他与他夫人都被杀。



日军曾提出帮助郭松龄打败张作霖,前提是让郭松龄签订满蒙条约,维持日本在华的利益,郭松龄立马就拒绝了日本人。郭松龄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抛弃国家利益,从这点上我尊敬他,他起码算得上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


麦地传奇


郭松龄是奉系军阀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一生最出名的事儿,就是倒戈反奉,跟原来的领导张作霖直接干上了。

郭松龄是沈阳人。1905年,22岁的郭松龄就读于奉天陆军小学堂,后派到北洋陆军第二镇随军见习。1910年加入同盟会,任连长、营长等职。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次年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

1917年,孙中山组建护法军政府,郭松龄投奔了孙中山,被委任为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等职。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返回奉天。受孙中山的影响,他萌发了“欲谋(东)三省之改造,非推倒军阀不可”的想法。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响,张学良任第三军军长兼第四师师长,郭松龄升任副军长兼第六师师长。在奉军入关攻打九门口的战役中,郭松龄所部作战勇猛,大败直系军阀,使奉军长驱直入河北,打过黄河。张学良被任命为京榆驻军司令部司令,郭松龄为副司令。

第二次直奉大战之后,郭松龄和张作霖开始渐行渐远,最终走向决裂的道路,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对郭松龄没有论功行赏,导致他的不满;二是张作霖有入主关内的野心,而郭松龄愿意走和平道路,把东北治理好是他的理想;三是张作霖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来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召开军事会议,宣布班师回奉、倡导和平,同时发出三个通电。第一个通电,让张作霖即日下野,拥护张学良继承东北大任:第二个通电,让杨宇霆下台:第三个通电,奉系和冯玉祥两军停战。郭松龄改部队番号为东北国民军, 自任总司令。而张作霖也下了讨郭命令,悬赏80万元捉拿郭松龄活口。

在郭松龄和张作霖双方的战斗中,郭松龄的部队最终溃败,他和妻子化妆成农民逃亡,躲在农家菜窖内,被奉军搜到。张作霖得知消息后,电令将他解押奉天,随后又怕中途有变,临时改下命令,将郭松龄夫妇从就地枪决,暴尸三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