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講解——《小雅·無羊》之一

趙宗來/文

第一章講解:

原文曰:“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音潤二聲)。爾羊來思,其角濈濈(音及)。爾牛來思,其耳溼溼。”《毛詩詁訓傳(毛傳)》注:“黃牛黑唇曰犉。聚其角而息濈濈然。呞(音詩)而動,其耳溼溼然。”補註:思,使人有所思;濈,聚而汗出。

厲王暴政周祚衰,內亂外侵天下貧;無羊無牛民生苦,國人暴動王易人。宣王其初嘗立志,富國強兵在其心;勤於政事復古禮,恰似冬後又復春。當初無羊今已有,每三百隻為一群;黑唇黃牛謂之犉,僅此便有九十犉。爾有牛羊如此多,功績足以告先人。

此羊此牛誰之物?只為滿足君王心;眾多牛羊誰飼養?放牧管理惟庶民。君王之羊來飲食,使人因此有所思;羊角相聚如戟陣,群羊汗出無不溼。君王之牛來飲食,使人因此有所思;眾牛反芻耳皆動,如濤洶湧汗水溼。王者用心在牛羊,惠不及民悔亦遲。

富國強兵本非錯,國泰民安與道合;須重廉恥與禮義,華夏不能無道德。從來小人喻於利,華夏不以利治國;倘若上下交爭利,民不知義終亡國。愛及禽獸不及民,怨聲載道漸漸多。羊角如戟藏殺氣,牛耳如浪舟可沒;牛羊飽食民飢餓,江山易主誰奈何?

《詩經》講解——《小雅·無羊》之一

第二章講解:

原文曰:“或降於阿(音額一聲),或飲於池,或寢或訛(音額)。爾牧來思,何蓑(音梭)何笠,或負其餱(音侯)。三十維物,爾牲則具。”《毛傳》注:“訛,動也。何,揭也。蓑所以備雨,笠所以御暑。異毛色者三十也。”補註:阿,山巔;餱,乾糧。

牛羊需要放牧人,放牧蓄養何辛勤;君王所重在牛羊,牧人不敢不用心。或牧牛羊到山巔,又下山巔到平林;或牧牛羊到池塘,飲水吃草且歡欣;牛羊勞累則寢息,或誘或驅皆用心。牛羊上下或靜動,時時處處須牧人;君王所好牧人累,牧人所望是仁君。

君王有令牧牛羊,牧人來往令人思;牧人何以披蓑衣?永需防範雨雪溼;何以每日戴斗笠?防範預約避烈日;乃至有時攜口糧,不知何日是歸時。君王之令不敢抗,牧人知義而盡職;君王祭牲用五色,今有異色各三十;君王所用無不備,牧人辛苦君可知?

《詩經》講解——《小雅·無羊》之一

第三章講解:

原文曰:“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爾羊來思,矜矜(音金)兢兢(音精),不騫(音遷)不崩。麾之以肱(音功),畢來既升。”《毛傳》注:“矜矜兢兢,以言堅彊也。騫,虧也。崩,群疾也。肱,臂也。升,升入牢也。”

君王令人牧牛羊,牧人於外固然忙;放牧歸來亦非閒,其所思慮亦周詳。粗枝為薪細為蒸,作籬作棚護牛羊;牛羊有雌亦有雄,雌雄合配生牛羊。牛羊本為君王養,牛羊歸來人思想;務使牛羊神氣健,且使牛羊強且壯;不使牛羊有虧耗,不使牛羊有病傷。

牧人牧養牛羊時,既盡其職又盡心;非惟技藝極嫻熟,牛羊陣前似將軍。抬臂揮手如揮旗,牛羊均至入柵門;不需鞭打與呵斥,所有牛羊皆馴順。牧人盡職又盡心,是以牛羊繁且馴;君王祿位天所任,天命使之安天民;祭天祭祖君王事,敬天保民尤在君。

《詩經》講解——《小雅·無羊》之一

第四章講解:

原文曰:“牧人乃夢,眾維魚矣,旐(音照)維旟(音輿)矣。大人佔(音沾)之,眾維魚矣,實維豐年。旐維旟矣,室家溱溱(音真)。”《毛傳》注:“‘眾維魚矣,實維豐年’,陰陽和則魚眾多矣。溱溱,眾也。旐旟所以聚眾也。”

牧人服從君王令,盡職盡責牧牛羊;山上池邊牛羊圈,辛勤照護日月長。牧人勞苦而無怨,然而其心有夢想。夢與眾人共捕魚,夢有將帥旗幟颺。夢與眾人共捕魚,安居樂業人安康;夢有將帥旗幟颺,國泰民安保邊疆。牧人夢想欲實現,政教皆須其君王。

大德遵道為大人,大人解夢言吉祥。魚眾方能眾人捕,陰陽合和豐年長。旗有龜蛇謂之旐,有鳥隼者旟名揚;欲得吉兆須前因,人能相與天下強;將帥車立上旐旟,士卒追隨保家鄉;夫婦和諧家和睦,天下庶民皆歸往。王者知此萬民安,若不知此終無羊。

《詩經》講解——《小雅·無羊》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