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後浪》,我更自卑了

昨天晚上,《後浪》這部B站的宣傳短片在朋友圈刷屏了。

十分正派的燃,精美的畫面,配上何冰老師超一流的臺詞功底,為大家獻上了一場精彩的演講,非常完美。

“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這是前浪對後浪的期許和肯定,也是後浪必將追趕前浪的號角,不得不說,這些文案針對的也十分精準,很容易讓小破站的年輕人get到燃點,再配合五四青年節的特殊時間段,自然而然地引爆了流量熱潮。

以上是誇,接下來說說問題。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在反反覆覆看這部短片的時候,一開始是單純地感覺到“燃”,但是具體到畫面時總有種不切實際的距離感

國外旅行、VR設備、跳傘、樂器、極限運動、穿著cos 服穿梭在最繁華城市……這些是真實的嗎?當然是真實發生的,但是對於大多數像我這樣出身平凡的小城青年來說,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視頻裡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那些精緻的、燈火輝煌、光鮮亮麗的生活,與大部分普通年輕人無關,又偏偏以“一代人”來冠名,

拋開階層談國家,用小資的生活方式和消費主義的價值觀作為標尺,勢必也會引發爭議。

中國太大了,大到由南到北、五湖四海,大到可以每天都誕生新事物,青年人也有各種千奇百怪的愛好,這當然無可厚非,我們要承認和尊重這種差異性。

在視頻中,何冰老師直言不諱地說:“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力,選擇的權力,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這句話讀起來是如此讓人激動人心,但仔細想想,“後浪”們除了少數私人愛好外,其實相對於“前浪”並沒有增加多少選擇——激烈的內卷、高昂的房價、重複的生活,這與宿命般輪迴的“前浪”們又有何本質的不同呢?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看,這個“青年宣言片”,更像是“前浪”對“後浪”的一種期許,他們心懷對新時代的嚮往,映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

仔細想想,話語權仍然在“前浪”手裡,更多不明就裡的“後浪”在無意中被代言了,“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想象固然美好,殊不知“後浪”們生活,早已被“前浪”們規範、設定,恍若一場輪迴。

說這麼多,倒不是要反主旋律,只是作為一個小破站的老用戶,深感B站已不再是那個由各種“小圈子”組成的互不打擾、各自安好的小世界了,當教導主任帶著主流價值觀進駐這個世界,那些簡簡單單的愛好也被賦予了各種意義,但我們選擇它們的初心,難道不是因為那種最純粹的、不夾雜任何私心的喜歡嗎?

寫到這兒,我想起前段時間讀的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在某一章的開頭,他提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結,他們那代人因為抗戰的緣故非常仇恨日本,但是他們的下一代人就很少有這種感受了,反而因為時代原因有很深的個人崇拜情結,一提到偉大領袖就熱淚盈眶。

區別“前浪”與“後浪”,一代人與另一代人的,何止是年齡與愛好,更多是一代人的精氣神,以及意識形態上的差異。

因此,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從來就沒有什麼「一代不如一代」,每個普通人的天賦都相差不遠,每個年齡段所遇到的問題也是相似的,只是沒有到那個歲數而已,

那些該放縱的、該妥協的、該不惑的,最後一定會按部就班地呈現,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但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我們也理應對這一代的年輕人充滿信心,他們成長於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期,感受到了信息科技最廣泛而深遠的變革,也恰逢祖國經濟實力、國際地位的騰飛,能最大範圍地接觸和學習全世界的知識、理念以及生活方式。

相比與“前浪”,他們前所未有地自信與包容,也可以發出自己多樣化的、不同的聲音,他們更遵守文明與規則,厭惡妥協與無序,自有這一代人的務實與理性


很難說我們這代人的情結是什麼,也許多元化本身就是一種情結,但是我仍然希望,無論何時何境,“後浪”們都可以勇敢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要輕易地被外部的聲音裹挾著自己前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不必等待炬火。

最後,祝大家五四青年節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