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读书笔记能用多久?试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吧

近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收获了一份一元化笔记法,感觉用之甚广,拟借机深入理解;于是,我又拿起了同一作者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两书本是日本奥野宣之写的姊妹篇,而我第一次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是在去年七月,当时做了三页笔记,此翻再阅,却发现笔记里不知所云。

你的读书笔记能用多久?试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吧

怎么会这样?当初也是很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记录的,怎么读起来完全不是这回事?我因此重新翻阅了此书,却发现去年没读透!

阅读,是个很宽广的话题。书中,作者将读书划分为选书、购书、读书、活用四个步骤,那就依此展开,谈谈自己复阅此书的收获与思考。

01

选书:选中的依据将来仍可回顾

与奥野宣之类似,我日常也喜欢收集别人推荐的书籍,常常直接收藏或选入当当网的购物车。作者的做法是列出购书清单,购书清单中含拟购书的书名、推荐语、来自何人何时何处的推荐等,均记录于每日的一元化笔记中。

我有着类似的行为,但作者更胜一筹,这些旧有的推荐言论,我在购入书籍后,就将之从自己的印象笔记书单中删除了;作者却不,这些信息始终保留在他的一元化笔记中。在购书、读完相关书籍后,他会回看当初之所以选择这本书的推荐语、书评等,在读完书后回顾并尝试从“第三方观点”检验自己的收获,看是否达成阅读预期。

选书时的推荐语,在读完书后还能再次回观,这种做法启发了我。我也喜欢看书评,常在读完书、自己也成文输出后再查阅豆瓣书友的评论。但这时看,常常觉得与书本内容类同,还因已读过书,觉得他人的理解也不过如此,故而没有太多探究的兴趣。所以,一般只是看一两篇自己认同的大咖们的书评做个回顾。

但是如果是在未阅书、甚至未购书前看的书评、推荐语,那其中一定包含着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推荐或者隐约包含的期待。在读完后回阅,既是一份回顾,更是一份提醒,提醒自己阅读后是否达成了预期,是否解决了曾经的疑惑、问题,这是“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另一种表达,也是最为体现为何选中书的关键。

你的读书笔记能用多久?试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吧

02

购书:在选书基础上多一份确认,确保购到的是自己真正要读的书

将购书单独列作一大点,我其实有些纠结,因为曾经是选中书,然后就等着大型促销日一次性购入就好。对于我,选中一本书,大概率就等于下单购入了。

作者将选书与购书分开成两件事。选书只是一种收集,是汇聚所有可能的待阅书,形成一份“购书清单”。然后持购书清单入实体店,去逐本寻找对应书籍,在初步翻阅后再决定是否购入。

书里讲到这一点时,强调的重点是:带着“购书清单”去购书,比没有目的地随意逛书店,能有效减少因促销信息、现场推荐等影响而一时冲动、盲目购书。这份强调与《小强升值记》中说的“超市时间黑洞”类似,就像持购物清单入超市的人,能很快地购好出店;而随意逛超市的人,却可能花许久时间只是购回一堆并不需要的东西。我理解这份强调其实就类同于“书店时间黑洞”

,能极大地节省购书时间。

你的读书笔记能用多久?试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吧

而在这份强调里,“持‘购书清单’却并不全购”成为了我的新关注点,我忽然有些明白自己为何会购回一些不怎么想看、想读的书,大抵是缺少了这一份购入时的再确认!

正如作者所提倡的,去实体店购书,能在翻阅书籍后真正认识一本书,迅速决定购入或放弃。而我一般在当当网网购书籍,常常是看看书籍详情页,翻翻购书评论,最多再看下豆瓣的评分,然后就下单了。缺少对书籍本体内容的翻阅,仅是他人的推荐、网页的评论,这令我在购书时缺少了一份更详尽的参照。

但是都去实体店购书么?不太现实。身处18线小县城,不说当地新华书店难以全部有我购书清单上的书目,走远些上省城购书也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想想,我依旧还是选择网购。只是未来也会给自己在收集书单的选书基础上,增加一份购书确认的环节。

主要的参考则是电子书,可以是当当云阅读APP里试读,还有各类微信读书等其他的电子书APP,或者干脆是网搜PDF电子书版本等。有了这一份初阅的再确认后购入,一定能有效降低购到不合适书籍的机率。

想想,书架上都是自己喜欢的、爱读的书,该是一份多么畅快的体验啊

你的读书笔记能用多久?试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吧

03

读书:“葱鲔火锅式”与剪报式读书笔记,让阅读更全面、更有迹可寻

选书并购入后,就步入了真正的阅读环节。说起来,我也算读过一些书,算是有了些自己的阅读方法论了;但依旧在重读中收获了新的感悟,而部分感悟在去年初读时是不认可的。

我最早认同的阅读方法论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很是觉得读书需要做读书笔记。这本书初读时我做了三页A4笔记,只是我很惊讶地发现,满满三张A4纸里,我再阅再读时,没有找到多少能让自己有所感悟的内涵。这一方面可能是去年的笔记不够体系,记录得不是很到位,或者有些内容已经内化,没有了触动;但更多的还是笔记术存在问题,不然何至于才一年就没有了价值。

我因此重新翻阅了全书,在书中觅得两种读书笔记法,却是过往不认可或忽略之处。

你的读书笔记能用多久?试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吧

(一)“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主要包含原文摘抄与个人阅读感悟、评论等。

以字符“○”、“☆”分别带出,其中“○”后是摘抄原文,“☆”后则是自己阅读时的感悟、评论等。

初阅此书,我并不认同这种读书笔记法,因为觉得这种原文摘抄比较LOW,像是低阶阅读者才干的事。印象里,只有小学生才是摘抄大军。

但再阅时,面对三页旧读书笔记却不知所云的感知,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读书笔记还是出了问题。虽然现在的笔记比起过往有了更多的改善,但依旧难保不出现类同情况。

我决定再阅的读书笔记就按这份“葱鲔火锅式”笔记来记录。这一践行,让我真正领略到这份记录的美妙之处。

你的读书笔记能用多久?试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吧

因为要摘抄原文,所以不得不精挑细选最能触动自己的语句,找出“○”句摘录,写下自己的“☆”感悟。这就无形中复习了一遍原书,重新理顺了一些感悟点。关键是这么抄,

很方便以后重新阅读自己的读书笔记。那些最初就打动你的字眼,以原文形式保留在笔记里,还留下了最原始的阅读感悟。我相信以后再次读到,会令你重忆初见之悟,从而产生其他更深刻的理解,也能令笔记在重阅时焕发新意。

这么写出来的读书笔记,也方便了我进行读后感、书评的输出。以前的笔记体是总结归纳出书籍要点,用自己的文字去进行笔记记录。这导致我在成文输出时,常常担心自己的输出会有错漏,总需再翻阅书中原文,以最忠实的态度、无歧义地给出书评。而本篇书评的输出却不再需要翻阅原书,因为笔记里已采集有书中最精要的原文内容。

你的读书笔记能用多久?试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吧

除此之外,这样子的原文摘录,其实也节省了去归纳总结的时间。应该说,书籍作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精心写作,再加上出版社编辑的审核等耗费多人精力,书中原文一般会比我们自己归纳总结的字眼要更为地精妙、准确。原文摘录从这一层面不失为一种更节能、高效的笔记术。

当然,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这种模式的摘抄,重点是“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文章”、“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最能代表这次读书体验的语句”。而如果一本书需摘抄的点过多,可以过一段时间再做笔记,适当吸收内化后再下笔有助于减少摘抄量。

最关键的是认可了这一份“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我不仅仅将之应用于阅读书籍。日常阅读到一些零星的好文章,我以前常常收藏全文,但其实多数时候只是被文中的一两句话触动;现在,就不必全文采集,以“○”、“☆”格式摘录有触动的原文字句、写下自己的评论,就可以很好地做好信息采集了

你的读书笔记能用多久?试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吧

(二)剪报式读书笔记

如果说读书笔记起源于“不动笔墨不读书”,那么包括“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在内,都是属于一种“写出来”的读书笔记

此书提出了另一种剪报式读书笔记,也是一种

“贴出来”的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笔记收集了与书本相关的所有物,通过粘贴形成读书笔记。比如收集书籍的腰封、书签等。

我因为采用印象笔记做一元化记录,想到这种“贴出来”的读书笔记,可以通过扫描的方式来实现笔记粘贴、扩充,其范围就更广了。除了书中提及的腰封、书签等,还可以采集书籍封面、封底等极具概括力的表达,甚至还能保存当当网书籍销售页的亮点介绍、书籍推荐语等,以及参加共读活动时,他人制作精美的思维导图、概念卡片等。

如此多的素材,一定可以让“贴出来”的读书笔记更具记录性、也更具常阅常读的属性。

你的读书笔记能用多久?试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吧

04

活用:周期性主动重读读书笔记,开启了一道新的阅读之光

看完一本书,我们总是希望能记住书中观点,更希望能将之用于指导生活,将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生存技能。这就到了读书的最后一步:活用!

将输入转化成输出是一份最好的活用。输出的形式多样,可以写成文章发布出去与人交流,也可以演讲分享给别人。无论哪一种,最首要的是先记住书中讲述的观点、言论。这就需要经常重复阅读书籍,更简单的做法是直接重读读书笔记。

通读全书是一份效率极低、又需要十足专注力的事。而重读自己的读书笔记,因为一笔一画、一摘抄一评论均来自自己的手写笔书,相对熟悉,故而更易读,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专注力。

作者提出:

在固定的场景中重读笔记!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选择一个“重读笔记时间”,睡前或洗完澡以后都可以。

养成重读的习惯!可以是一周一次,也可以三天一次。

这是将重读笔记作为日常一个常态化动作,有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将之形成条件反射,然后就形成了常阅常读的惯例。

对于几乎不怎么回读读书笔记的我,这大约是阅读生涯里呈现的另一份光。我常常在日常阅读输出时,对于涉及的其他已读书籍会再次翻阅读书笔记,但一般不主动重读。

若能依据作者的这份提示,养成重读读书笔记的习惯,时不时地花几分钟重读一份读书笔记,其收益将令阅读成效呈指数级增长,我很期待将来的回顾。

你的读书笔记能用多久?试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吧

从选书、购书、读书到最后的活用,这是一份有效阅读的全流程。选择自己喜欢的购入,认真细致地阅读、做笔记,努力输出、活学活用,最后常读常新,这才是真正的有效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