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讀後感?(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指導)


怎樣寫讀後感?(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指導)

同學們,你們看了許許多多的書籍和電影電視,你們寫過《讀後感》或者《觀後感》嗎?

五年級的孩子,是培養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對任何事情或書籍,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變成有主見的人!對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的議論文才能更好的適應。

那麼《讀後感》是什麼?怎麼動筆寫呢?

讀後感(觀後感)就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指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或看完一部電影后,把自己的感想、收穫寫下來。

一:讀

讀後感(觀後感)的“感”是因“讀、看”而引起的,同樣觀後感也是因“看”而引起的。“讀”和“看”是“感”的基礎。所以,寫好讀後感的第一步是“讀”,讀懂原文,抓到最重要的中心觀點,進行議論或寫感受,也可以對個別突出的句子進行引用和評論。

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部電影,我們閱後可以列出許多的感動點,但在一篇文章、書中的讀後感(觀後感)中只能論述一箇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因此,你要選擇你認為最重要的、角度最新的、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感受最深、寫起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動點。寫出來的文章要注意前後觀點(中心)一致。

開頭:要交代“讀”了什麼書或者課文,它主要講什麼(簡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和作者)。還可以寫一寫讀後的心情怎樣,有什麼想法(引出觀點)。

二:感

讀懂文章,自己會有很多的感觸,選擇一個最想寫的“點”,進行構思寫作。寫好“感”的部分,包括三部分:引--議--聯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引分為直接引用(原文句子不能變,用雙引號括出句子)和間接引用(改變句式,不用雙引號,人稱要改變)

(2)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 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的觀點服務。

中間部分:圍繞中心論點(開頭引出的),通過引用文中的相關句子,一一發表議論,再聯繫生活實際,用名人名言、名人事例或者真實生活經歷來加強說服力。事例越充分越好。

三:結

總結全文,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結尾:在文章的最後,要總結自己的觀點或者結論

怎樣寫讀後感?(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指導)


讀後感的題目格式

讀後感(觀後感)的題目一般有兩種:

(1)直接擬題:

讀《……》有感

《……》讀後感(觀後感)

讀《……》後想到的

我讀《……》

觀《 …… 》有感

(2)以感點為正題,以“——讀《….》有感”為副題。

世上無難事

——讀《綠野仙蹤》有感

團結就是力量

——《綠野仙蹤》讀後感


怎樣寫讀後感?(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指導)


範文學習:

假如你能好好的活著

--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這個星期,在語文課堂上,我心情激動地讀完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深深為小女孩的短暫生命而感到惋惜。(中心觀點)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光著腳賣火柴,最後餓死和凍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雖然人人都在感嘆小女孩很可憐很悲慘,我卻覺得小女孩的死非常不值得!她才那麼點大,雖然暫時過得貧窮和不快樂,但她的將來有無限種可能!只要她還活著!(簡單概括主要內容,並強調我的觀點)

賣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對你說,如果你賣不出火柴,應該好好回家,爸爸即使殘忍打你,也不會打死你的!父母打孩子無非就是逼你適應社會,逼你成才;或者是迫不得已才打你!不會有哪一個父母會狠心到無緣無故打死你的!因為他們有一天變老了,還要成年的你去贍養他們!而只要你活了下來,你的將來就有無限種精彩的可能!(間接引用原文的具體內容,進行議論)

賣火柴的小女孩,你知道嗎?我們中國舊社會的兒童,也過得很貧窮,很落魄,和你一樣吃不飽穿不暖。如三毛,小小年紀就到各家各戶的地主家去當童工,受盡欺凌。但是不但沒有選擇死亡,而是艱難地活了下來,成了流傳千古的《三毛流浪記》的主角。後來,苦難的無產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拿起武器投入戰鬥,解放了全中國。農民和窮人都翻身當上了國家的主人,分到了自己的土地,過起了幸福的生活!(聯繫小說中的三毛為例子,證明我的觀點)

所以,賣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你能在寒冷飢餓中挺過來,只要你賣不出火柴就好好回家,也許十年二十年後,你已經趕上了好時代。你通過多年的艱苦鍛鍊不怕困難的精神,憑著你的勞動創業,也許,不但溫暖的火爐有了,美麗的聖誕樹也有了,香噴噴的烤鵝也有了!而父母的愛和奶奶的愛,其實一直都在你身邊,不曾遠去!所以,在這裡奉勸那些因為父母一頓打罵或社會一個冷眼就不想活的人,能珍惜生命!除非是意外和天災,能活著時一定要好好地堅強地活著。

(再次間接引用原文信息,進行議論,並聯系實際,對那些不珍惜生命的同齡人,提出忠告。)

賣火柴的小女孩啊,我真是深深為你的死感到不值!假如你能好好地活著,相信會有一個精彩的未來!因為我相信,人活著,就是一道絢麗的風景!(再次提出對小女孩的死感到惋惜、不值,總結個人觀點)

《三毛流浪記》簡介

講述了孤兒三毛的辛酸遭遇。三毛是舊上海的一名流浪兒童,他沒有家,沒有親人,吃貼廣告用的漿糊,睡在垃圾車裡,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禦寒。他做過各種各樣的事情;賣報、揀拉圾、幫別人推三輪車……但他掙到的錢連吃頓飽飯都不夠。一天,他在路旁拾到一個錢夾,好心的三毛把它交還了失主,而失主反誣他是扒手,打了他一頓。流氓爺叔見三毛年少不懂事,便利用他做壞事。等三毛明白自己受了爺叔利用時,寧可餓肚子,也不再乾爺叔教他的壞事。一個有錢的貴婦人收養了三毛,給他穿上皮鞋,對他進行管束,天性散漫的三毛不願在富人家過寄生蟲般的生活,在一次為他舉行酒會的時候,他搗亂酒會,撕破華服,和往日一起討飯的小伴一起,走向屬於他們的流浪生活。解放後,他結束了流浪,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怎樣寫讀後感?(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指導)


讀《凡卡》有感

前幾天學習了《凡卡》這篇課文,我的心就像平靜的湖裡丟進一塊石頭,泛起陣陣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開門見山式開頭)

這篇課文是俄國作家契珂夫的作品,這篇課文主要講了9歲的凡卡,在一家鞋店幹活,但是處處遭到老闆娘和那些夥計們的欺負。凡卡決定要給在鄉下的爺爺寫封信,懇求爺爺帶他回去。可是,可憐的凡卡並沒有寫清地址,也沒貼郵票,郵差還是醉醺醺的,因此他的爺爺永遠也無法收到這封信。即便是收到了,也不會來看他的,因為他的爺爺並沒有那麼多的錢…… (概括總結書本主要內容)

 學完了這篇課文,我很心痛凡卡,同情他的悲慘遭遇,他遭遇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他信中的內容,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他只有9歲,只是一個只有9歲的孩子,還是一個孩子呀!我們9歲在幹什麼?享受父母的愛?衣來伸手,放來張口?接受著良好的教育?而他,9歲竟然受到了那麼多痛苦的遭遇。這讓人不能不心痛。(用對比的手法體現凡卡的悲慘遭遇)

通過這篇課文,我們彷彿看到了舊社會的黑暗,貧富懸殊,窮人的無奈,孩子痛苦。(從凡卡的遭遇中我感悟到了什麼?)

作者把凡卡寫給爺爺的信和他對鄉下生活的回憶穿插起來寫,這種反襯讓我們進一步瞭解凡卡在城裡生活的悲慘,還讓我們更清楚地知道:我們是何等的幸福!所以,請珍惜現在的幸福吧!我們現在的幸福是當時舊社會的孩子一生也渴望不到的。他們曾經是多麼渴望幸福,渴望像我們一樣有父母疼愛,有明亮的教室,有和藹的老師,還有許多的朋友……可是,生活使他們得不到幸福。

所以,請現在的孩子,不要嫌這嫌那了,請珍惜眼前的幸福吧,當我們穿著漂亮的衣服時,想一想啊,他們在幹嘛?他們可能穿著破爛的衣服,穿梭在寒冷的北風裡瑟瑟發抖;再想一想,我們吃豐盛的食物時,他們可能為了一個小又發黑的饅頭,而被老闆責罵著;當我們入夢時,他們可能在苦苦的幹活;請想一想,我們幸福,快樂時,他們又在幹什麼?(聯繫現實生活,加強自己的觀點)

各位,請珍惜現在的辛福生活吧!不要再抱怨生活的不好,請想一想,以前,現在,還為幸福而努力的人們吧!(結尾/結論:呼應大家珍惜現在的生活。)

怎樣寫讀後感?(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指導)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魯濱遜漂流記》這部電影勃勃躍動著一顆勇於生存、敢於挑戰的心。它講述著這樣一個故事:

魯濱遜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周遊世界。十九歲那年,魯濱遜不顧父母反對,他第一次出海,遭遇了風暴;第二次出海經商時被海盜奪去;後來逃到巴西經營種植園。在一次去非洲的途中,大船被打翻,魯濱遜一人僥倖逃生,流落到無人居住的荒島上艱難生存多年。直到第28年時,一夥叛亂的水手押著船長來到島上。魯濱孫救出船長,制服了叛徒,並搭乘那條大船回到了祖國,結束了這段漂流旅程。

魯濱遜是一個有夢想的人,並且為了夢想永不認輸、百折不撓,用整整35年的時間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看完電影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

暑假裡,我開始學騎自行車,能夠騎著車上學是我多年的夢想,之前爸爸媽媽總是說我還沒有到騎車的合法年齡,一直不支持我學騎自行車。現在我長大了,可以理直氣壯地瀟灑地騎著漂亮的自行車去上學,甭提多興奮!

可是練騎自行車可不是件瀟灑的事。開始的時候總要媽媽扶住,每一次媽媽都累得大汗淋漓,經過幾天的勤學苦練我可以不用媽媽攙扶而騎行一段落了,但是翻車摔跤是再所難免的,有時候在眾目睽睽之下還跌得挺“狼狽”的。這樣的日子沒有堅持多久,我就想放棄了,把自行車冷落在柴房間的同時也把自己多年的夢想拋到了九霄雲外。

後來,我靜下心來想了想:難道我的夢想就這樣放棄了?

終於有一天,我又鼓起勇氣推著自行車到小區的廣場上練了起來。雖然還是會一次次的跌倒,但是我的夢想在時刻鼓勵自己不要氣餒。我堅強地扶正車把,一踮一踮地又上路了。這樣一直堅持練習了一個月時間,到開學前幾天,我對我那漂亮的自行車已經操縱自如了。

開學第一天,我理直氣壯地瀟灑地騎著漂亮的自行車去上學,彷彿所有路人的目光都注視著我和我那漂亮的自行車,我的心情甭提多興奮了——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感謝《魯濱遜漂流記》,讓我們銘記著“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