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有胃藥,但吃胃藥,胃還痛

<code>胃痛吃胃藥是沒有毛病的,但是很多人在胃痛時吃胃藥並沒有得到想要的效果,原因為何?/<code> 

從嘔吐物中可發現端倪

有過胃痛後嘔吐的人有感觸,吃藥不好使,相反,嘔吐後胃痛還減輕不少。不知你們有沒觀察到,嘔吐出來的東西,多為上一餐所進食的食物。根據胃排空機制(當食物進入胃後5分鐘左右,就開始胃蠕動,完全排空需要4~6小時),這些食物理應排到腸道才對,為何還停留在胃部?

這也得出,吃藥,藥物根本到達不了腸道,而腸道則是藥物吸收的主要場所,胃主要是儲存、分解、排空食物而已。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胃痛者吃胃藥沒效果的原因。

胃痛有胃藥,但吃胃藥,胃還痛

胃排空受影響的因素

胃排空是需要力量來推動的,其動力來源於胃的收縮活動,同時還受十二指腸內壓及幽門阻力的影響。

一、胃的收縮活動

首先明白,只有節律的收縮才是有效收縮。無節律的收縮無組織、無方向,像產婦分娩,無規律的宮縮則分娩困難。下圖為胃收縮的方式及方向。

胃痛有胃藥,但吃胃藥,胃還痛

以胃潰瘍為例,胃潰瘍多發生於胃小彎,尤其是胃角,其次是胃竇或高位胃體。潰瘍即是破損,破損有不同的深度,但都會產生炎症,炎症會刺激胃的蠕動,使其蠕動方向及節律性受影響,從而影響到胃的排空。如潰瘍發生在幽門管,還會產生幽門管痙攣和瘢痕的形成,常引起幽門梗阻而嘔吐。

胃痛有胃藥,但吃胃藥,胃還痛

二、十二指腸內壓及幽門阻力

胃的出口就是幽門,然後通往十二指腸。如果出口的阻力大,胃排空必定受影響,因為向下排出困難,就會往上走,此時,明顯的症狀就是嘔吐,嘔吐可減輕胃的壓力,有些嘔吐物還可能為宿食。

至於造成此種情況,可能與病變刺激或病變在於此兩部位有關,如十二指腸潰瘍、幽門潰瘍、感染因素等。

胃痛有胃藥,但吃胃藥,胃還痛

關於胃痛服藥,需要使用抗生素嗎?

需要與不需要,都有可能,需具體分析。

一、非感染型

過冷、過熱、過於粗糙的食物、飲料(如濃茶、濃咖啡、烈酒)、刺激性調味品、藥物等,可刺激胃黏膜,造成損傷和炎症。

此類胃痛者,治療方向以去除病因、休息、清淡流質飲食為主,必要時可禁食1~2餐,再予粘膜保護劑治療,如硫糖鋁或鉍劑。

胃痛有胃藥,但吃胃藥,胃還痛

二、感染型

進食不潔食物數小時後可發生胃炎,或同時合併腸炎(即急性胃腸炎),則需抗生素治療。慢性感染,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胃病,也需抗生素治療。

關於感染的常見病菌,以沙門菌屬、嗜鹽菌、致病性大腸桿菌,這些病菌常存在的食物有:受感染的家禽或家畜(蒼蠅和蟑螂可傳播病菌);剩飯剩菜也可易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對於急性感染的胃痛者,往往會伴有發燒的症狀。

胃痛有胃藥,但吃胃藥,胃還痛

關於急性胃痛的處理

一、稀釋、清洗

如果說喝水比吃藥更好使,是不是很神奇。

喝水,可以稀釋胃酸,前提是要喝足量的水,不怕喝多,喝多會刺激產生嘔吐,嘔吐也會使胃酸隨嘔吐物帶出體外,達到減少胃酸的效果。喝水——嘔吐——喝水——嘔吐,反覆這個動作,就是一個“洗胃”過程。

胃痛有胃藥,但吃胃藥,胃還痛

二、中和胃酸

像奧美拉唑、雷尼替丁這些藥物,只是抑制胃酸不再增加,並不能減少存量的胃酸。減少胃酸還有的辦法就是中和胃酸,用到的就是鹼,效果顯著。但有缺點,酸鹼中和是化學反應,會產生熱量及二氧化碳氣體,會使得胃不適和胃脹,還有就是會反作用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要使用一般配合抑制胃酸藥物。

三、關於止痛

這裡說的不是止痛藥,而是解痙藥,通過解除胃部痙攣而達到止痛效果。

抗膽鹼能藥物:阿托品、山莨巖鹼(654-2)、顛茄等。能鬆弛胃腸平滑肌痙攣而緩解胃腸絞痛。

但應注意,應用抗膽鹼能藥來緩解疼痛,應在明確診斷下,因其止痛後可能掩蓋病情(如胃穿孔,可因止痛後掩蓋病情)。故只能作為急性期的短暫使用。

最後,胃痛會想到胃藥,但胃藥不一定符合預期,引起胃痛的因素應重視,當避開這些致病因素,自然也就避開了胃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