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王陽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園中除草時,付出了許多汗水,哀嘆道:“為什麼天地之間,善難培養,惡難剷除?!”王陽明當時就在花園賞花,聽到薛侃的嘆息,於是接口道:“你就沒培養善,也沒有剷除惡。”


薛侃莫名其妙,因為他勞碌了大半天,剷除了很多雜草,而且他經常澆灌花朵,這怎麼能說是沒有培養善,沒有剷除惡呢!王陽明發現了薛侃的疑惑,卻沒有繼續深入這個話題,而是轉到另外一個問題上去了:“你呀,如此看待善惡,因為從形體上著眼,錯誤在所難免。”

王陽明接著解釋說:“天生萬物和花園裡有花又有草一樣。哪裡有善惡之別?你想賞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惡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門前搞個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裡的花就肯定被你當成惡的了。這種‘善惡’都是由你的私意產生,所以就是錯誤的。”薛侃吃驚地感嘆到:“這就是先生說的無善無惡了呀!”

王陽明正色道:“天下任何事物本來就沒有善惡,它之所以有善惡,全是你強加給它的。我問你,黃金是善還是惡?”薛侃搓著手興奮地說:“黃金是好東西,當然是善的。”王陽明問:“這要看黃金在什麼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裡呢?”薛侃搖頭道:“那這就是惡的了。”王陽明又問:“糞便是善的還是惡的?”薛侃肯定地回答:“那肯定是惡的。”

王陽明笑了:“糞便可以讓莊稼生長,在農民心中,它就是善的。所以說,天下的萬事萬物哪裡有善惡之分?都是人強行加到它上面的。同樣是一座大山,旅遊的人就認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認為是惡的。同樣一個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敵人心中,他就是十惡不赦的。”

王陽明說過這樣的話:“在心體上不能遺留一個念頭,有如眼中不能吹進一丁點灰塵。一丁點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滿眼天昏地暗。這個念頭不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頭也不能有一點。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睜開。”

我們於此可以知道,無善無惡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態,它是心的本體。

由於心即是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所以天地萬物也應該無善無惡。這就是王陽明的世界觀:天地萬物無善無惡,我們對待天地萬物的態度也應該是無善無惡。

我們說事上磨練,就是要到人情事變上去練心,喜怒哀樂是人情,富貴、貧賤、患難、生死是事變,事變也只是在人情裡。只要能在人情事變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練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練。

人字有兩筆 : 一筆寫執著,一筆寫放下。

終有一天,我們將會不問不爭。

唯有不問,方能無疑;

唯有不爭,方能無憂。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1

不問過往

王陽明:“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已經過去的事,放不下又有什麼意義呢?

像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

人只能活在今時今日,也只需做好眼前此刻的事情。

對過往念念不忘的人,多是現實境況不順心的人。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智者莫念昔日功。

不妨跟自己和解,別再去計較曾經的得失。

將過去的榮耀,美好的回憶,全都寄放在昨天。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2

不問結果

王陽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凡事想太多,往往是因為做得不夠多。

事情總要踏實做完,才能看到最後的結果。

人這一生,生是頭、死是尾,中間全都是過程。

盡力過好這一生,只看過程、不問結果。

華麗地跌倒,總好過無謂地徘徊。

泰戈爾曾說:“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而我已飛過。”

江水奔騰,不因一去不返而抗拒東流。

有這樣一種自信、一份坦然,就已經足夠。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3

不問人心

王陽明:“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

俗話說得好:人心隔肚皮。

猜人心就像是隔皮猜瓜,難知好壞。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有些話聽過就好,切莫當真;

有些事知道就好,切莫說破;

有些人看清就好,切莫拆穿;

有些情隨緣就好,切莫執著。

善待你的人,你就加倍對他好;

冷落你的人,也不必再問原因。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4

不爭面子

王陽明:“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中國人最在乎“三碗麵”:人面、情面、場面。

人越沒底氣,就越是要面子。

活得太累,也是因為放不下面子。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面子是給別人看的,日子是留給自己過的。

聰明人,懂得在人前留面子,更懂得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他們不在意別人的目光,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5

不爭口舌

王陽明:“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翁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慾正到勝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平定寧王叛亂之後,朝堂之上誹謗和議論王陽明的人越來越多。

王陽明卻毫不在意。

他說:“我相信自己的良知。

是是非非自有定論,哪怕天下人都來謗我,也改變不了什麼。”

難聽的話,過耳不過心。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

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逞一時口舌之快,只能贏得暫時的勝利。

養一顆包容的心,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6

不爭眼前利

王陽明在朝堂上被打壓、被排擠。

但是對他而言,這些都不成問題。

他在龍崗書院旁邊,為自己開闢了一處“西園”。

“方園不盈畝,蔬卉頗成列。

放鋤息重明,舊書漫披閱。

盡醉即草鋪、忘與鄰翁別。”

生活在此間,粗茶淡飯、講學求道,其樂無窮。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富貴名利,在他眼裡看得如浮雲般不值一提。

不沉迷於物慾,保持一種超然的心境。

在平凡的生活中修養自己的心靈,我們也能在芸芸眾生中活得更精彩。

不爭之人,反而比能爭的、會爭的更有福。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7

不爭身後名

王陽明:“名與實相對。

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

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的心。

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飢而求食,渴而求飲,還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好名?”

人多喜歡追逐虛名,這正是“表現欲”在作祟。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貪圖身後名,就難免會做出違背良知的事情。

爭名之心越重,越難腳踏實地做事情。

聰明人不求聲名、不求功利,只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所以古人才說:“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人們之所以領悟不到宇宙的秘密,是因為他們習慣於將自己桎梏在眼見為實的牢籠裡,不允許自己盡情想象、大膽假設,從而掩蓋了直覺的光芒。”

王陽明:聰明人,三不問,四不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