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區飲水灌溉事略


西安市鄠邑區飲水灌溉事略

西安市鄠邑區飲水灌溉事略

民國末年,鄠縣(今西安市鄠邑區)可灌溉農田8.67萬畝。建國後各種灌溉工程特別是機井發展較快,至2005年底,全縣有引水工程25處,可灌溉5.75萬畝;水庫5座,池塘37口,可灌溉4.36萬畝;抽水站11處,可灌溉1.28萬畝。

縣域最早引水工程為周代的胡公泉,位於丈八寺一帶,曾灌溉農田數千畝,至今仍可灌溉700餘畝。重陽宮保存的元代《棲雲真人開澇水記》碑載,棲雲真人王志謹,於南宋淳祐七年(1247)春率道徒千餘人,從澇峪口開渠20餘里,引澇河水至重陽宮,投入甘河,沿渠群眾引水灌溉,“歲時豐登,無旱乾之患”。明代縣域引用河水、泉水種植水稻較多,僅民地(約佔全縣耕地一半)種水稻15 285畝。萬曆年間,知縣呂仲信引潭峪河及阿姑泉水至縣城東關,繞城向西入澇河,世稱呂公河。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春知縣白應輝督工疏通呂公河,並開一新河,引慄峪、直峪河水到縣城南關入呂公河,世稱白公河。崇禎年間知縣張宗孟率眾由白雲山引澇水一支,經天和、羅什等村至縣城南關,入白公河及城壕,沿河群眾引水灌溉。縣北鄉中原裡、渭曲裡、興仁裡地肥而無水利。知縣張宗孟率眾於澇店南開鑿寬2丈,深8尺渠道,引澇河水至龍臺坊入渭。因利在三里,故名三里河。清康熙中知縣徐雲捷於縣東兆豐橋毗連二十餘村,疏鑿水渠深五尺,寬一丈,直達於渭,二十村鹹賴其利,稱徐公渠。

清康熙年間知縣康如璉、乾隆年間知縣李文翰、光緒年間知縣吳復元、民國年間縣長強雲程都曾對白公河進行過修浚。民國二十年(1931)全縣共有水田15 045畝,說明地表水減少。

民國三十二至民國三十六年(1943~1947)陝西省政府籌款修建澇惠渠。建國前夕,全縣有引水渠26處,可灌溉數百頃農田。至2005年保留有四處,可灌溉農田34 480畝。

建國後鄠縣修建引水工程59處,幹、支渠95條,長147.5公里,最多時可灌溉農田82 978畝。因地下水位以及河水流量變化等原因,2005年尚有21處,可灌溉農田3.01萬畝。

縣域山前洪積扇邊緣地區,由於河水和雨水滲漬,先後出現泉水28眼。有名的古泉有暴峪口的阿姑泉,丈八寺的胡公泉、渼泉,割耳莊西北的白沙泉,爐丹村的金雞泉、梳頭泉、藥王泉,禹王廟的禹泉等。明清及民國時期群眾普遍引泉水灌田。據澇惠渠檔案,民國三十四年(1945)丈八寺、倫公、斑竹園、陂頭等十一村引胡公泉、白沙泉水灌稻田2950畝。1952年掏泉修渠,全縣共灌溉農田1.7萬畝。60年代以後,由於降雨量減少及河道水流變化,不少泉陸續乾涸。2005年尚存17眼,可灌溉農田1500多畝。

1958年大躍進中,鄠縣人民委員會派員安徽參觀學習,擬把甘、澇二河設閘聯通成河網,進行灌溉和水運。同年冬動員1萬多人開渠兩條,一條由祖庵甘水坊起經甘河公社西灘到玉蟬公社寧羌北入澇河,長約7公里。一條由甘河公社東巖村起,經丁村、東西侯村、朱王村,在晏平寨村南入澇河,長約6公里。

1959年冬又動員兩萬多人,沿西安至寶雞公路挖渠。公路北側從澇店鎮起,向西到白馬河東500米處,公路南側從澇店鎮向東到渭豐公社真守村東邊。兩側渠各長6公里左右。以上四條河底寬均為10米,深5至6米,共動土200多萬立方米。由於生搬南方經驗,終因無水可引,諸渠皆廢棄。後被生產隊逐年平整種地,今僅留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