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纵观中国的历史,出现了很多的大家,史家有司马迁宫刑后写成《史记》,而兵家有孙子孙武写成《孙子兵法》,说起这孙武不的不提其后代子孙孙膑,孙膑可以说是把孙子兵法钻研的非常透彻的后人,而且其人生境遇和司马迁也有很多的相似,这二人可以说都在历史发展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此二人都是身残志坚的代表,司马迁被宫刑这还算精神伤害比身体伤害高,而孙膑是身体伤害和精神上的伤害都非常的大,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陷害孙膑,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的庞涓在最后是怎么接受孙膑报复的。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主人公孙膑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乱世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由于周王室权威的减弱,原本一同拱卫中央的诸侯国们纷纷开始相互攻伐,而原本名义上的共主周天子更是被抛到了脑后。孙子百年之后,他的后人孙膑在军事上也颇有造诣,在某些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其祖孙武,过,更加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孙膑和庞涓这对师兄弟之间的故事。当年,庞涓因为嫉妒孙膑的才华而在其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让自己的昔日同窗几乎成为了一个废人,那么,孙膑最终又是如何报复他的呢?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按照《史记》的说法,孙膑年轻时曾与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在《东周列国志》中,作者更是为他们安排了著名的隐世高人鬼谷子当老师。不管哪一种说法,孙膑和庞涓都是以师兄师弟的身份出现的,由于年岁和拜师的早晚问题,在孙膑出师入士的时候,作为师兄的庞涓已经是魏国的将军,作为师兄的庞涓深知自己师弟的本事在自己之上,所以就害怕孙膑在以后的风头盖过自己,就假意邀请孙膑与自己共事,作为初出茅庐没有社会经验的孙膑自然不会想到自己的师兄会因为嫉妒自己的才能而陷害自己,所以孙膑就没有多想直接就来到了魏国,投奔了自己的师兄,而心胸狭隘的庞涓在孙膑来后不久就借助自己的身份地位给孙膑捏造了罪名,最终孙膑落得个"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的下场。

关于孙膑所受的折磨,大致有两种说法,比较传统的说法认为他是被挖去膝盖骨,因为"膑"字通"髌",就是膝盖骨的意思。不过,另一种说法认为应该直接从"断起两足"的字面意思理解,所以孙膑就是被直接砍去了双脚。总之,庞涓害得孙膑无法自如行走,又在他脸上刺了象征犯罪的字,想要让他从此不敢外出,不敢见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出身于兵法世家得孙膑并没有像庞涓想象得那般脆弱,孙膑被用刑之后就一直蛰伏保命,在等待自己摆脱囚禁的机会,结果在一次齐国出使魏国时,孙膑成功得取得了齐国使者的信任和爱才之心,在齐国使者得运作下,最终孙膑摆脱了囚禁,来到了齐国,满腹才华的孙膑到了齐国宛如鱼儿入了水,很快就得到了齐国大将田忌得赏识,成为了田忌的门客。后来,孙膑在田忌与别人赛马时提出著名的"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理论,从而一鸣惊人,被齐威王尊为了军师。

曾经,庞涓是魏国大将,孙膑不过是个普通人,如今孙膑一跃成为齐国军师,自然不会忘记当年的仇恨。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国攻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面对赵国的求救,齐威王决定派兵救援。原本,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与魏军主力交战,但孙膑却认为魏国举全国之力伐赵,必定后方空虚,因此主张直取大梁,逼得魏军回防。当时庞涓也在回防的部队当中,他们急忙赶回大梁,孙膑却早在其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靠着孙膑围魏救赵的妙计,赵国转危为安,齐军则大破魏军。十三年后,魏国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再次派出援军,这次,孙膑再次使用了围魏救赵的计谋。不过,为了防止曾经中计的庞涓有所防备,孙膑又增加了许多环节。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冷兵器时代,行军的士卒到了吃饭时,大多是在地上挖坑,然后放上柴火、锅具,这被称为"埋锅造饭"。进入魏国境内后,孙膑下令道,第一天挖出十万人吃饭所需的坑,第二天减少到五万人的规模,最后第三天再减少到三万人的规格。如此一来,就营造出了齐军士兵因为怯战而不断逃散的假象。接到齐军直接攻向大梁的消息后,庞涓吸取上次的教训,将粮草辎重全部装好后才率军有序回防。然而,当他看到齐军行进路线上做饭的规模越来越小时,当即认为齐军已经溃不成军。于是,欣喜若狂的庞涓忘记兵者诡道的教诲,率领精锐骑兵加速追击,准备彻底让孙膑这个冤家消失在世界上。孙膑料到庞涓会中计,便提前考量地形、估算时间,终于选定在地形狭窄的马陵设下埋伏。是夜,庞涓赶到马陵,却见齐军弓弩手万箭齐发,将自己的兵马射杀殆尽。最终,自知无力回天的庞涓自刎而死,孙膑则大胜残余的魏军,将霸主的地位从魏国抢了过来。

孙膑对庞涓的报复大致来说有三点,一是逼其自刎,二是伐其国家,三就是让庞涓在后世饱经嫉贤妒能、心术不正的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