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天命在炎黃子孫

觀看文章之前

我們先來看一看近代與我國有關的侵略戰爭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燬;

1883年到1885年,中法戰爭

1894年到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

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簽訂《辛丑條約》;

1931年到1937年,局部抗日

1937年到1945年,全面抗日戰爭

近代中國,在列強的侵略之下,飽經風霜,歷經山河破碎、九州陸沉的屈辱過往。

多少代人,拋頭顱,灑熱血,願以性命,挽大廈之將傾,這才保住了華夏命脈。

直至全面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仍有抗美援朝戰爭,哪怕新中國成立,其後還有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1964年的抗美援越戰爭、1979年的對越反擊戰

之後才有到如今數十年來之不易的和平時期。

如今,中華民族經歷了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過程, 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十九大報告提出兩步走戰略目標,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保證。

我們這一代人,一出生就肩負著復興中華的神聖使命。作為“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一代人,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民族復興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們生活在最好的時代,我們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我們的解放軍是人民的子弟兵,國與民意識統一達到了歷史以來的最大程度。

我們更要樹立起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熱愛祖國,熱愛這片孕育了14萬萬同胞的神州大地,熱愛人民,志存高遠,胸懷寬廣,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但是,復興號角吹響,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盲目自信,走出過去一百多年來過度自卑的陰影,更需警惕走向另一個極端,導致過猶不及。

極端風氣不可存,歷史早已給我們以教訓,從過去的極端驕傲時的“天朝上國”“洋夷”,到新文化運動時極端自卑的“廢漢字”“批孔”,甚至建黨之初不顧中國情況,執意模仿俄國革命,直到撞了四一二、撞了國民黨圍剿的南牆,這才意識到應該到農村發動廣大農民,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路子。

這些極端表現,是過去乃至現在仍然存在的。

2020年之前,全盤西化的說法甚囂塵上,這種以西為主的思維就是過度自卑的體現,2020年之後數月,由於疫情的爆發讓我們看清了西方國家的虛實,到這裡才算真正的扭轉乾坤。

當然,部分反彈行為過激,反倒顯得自家狹隘,這也是不可取的。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華夏文明的延續與傳承,靠的從來不是貶低別人抬高自己,而是無所不包的包容性,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方是精髓。

思想異端,愚昧不化,又不損我華夏根基者,由著它去便是。

我們的目標是復興中華,在經濟上,富國強兵,在文化上,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自信。

當然,時下更主要的問題,是

多數人認為民族復興是大學生以上的事情,跟更加廣大的人民群眾無關,事實絕非如此。

中華之復興與傳承,絕不僅僅是讀書人的責任,而是天下人共有的責任。

盛世太平,是每個中國人都向往的

但是,即便是在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今天,世界上仍然有國家飽受戰火摧殘,民不聊生。

近代屈辱歷史早已教會我們這些真理:

落後就要捱打。


能戰,方能止戰。


尤其是在以美國霸權主導、西方構建的資本世界體系之下,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時刻面臨著威脅。

所以我們要求復興,要強大到再也無人敢欺負我們的程度,而民族復興,與每個炎黃子孫息息相關。

不要一直強調大學生為主力,就認為那是大學生才應該做的事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也不要提朝九晚五,哪有心思顧及這個。

心繫復興跟反抗剝削並不矛盾,甚至是相得益彰的。

君清不也奮戰在底層,一樣把民族復興作為一生的奮鬥目標。

有些時候,並不是看能不能做什麼,而是看有沒有這個心,結果都截然不同。

更不要說懷著極其功利的心思,儘想著對自己有沒有好處。

當槍支炮彈對準你的那一刻,當敵人要你亡族滅種的時候,再醒悟過來,可就晚了。

人生一途,三易其思。

有些東西要優勝劣汰,有些東西卻是不能遺忘的。

兩千多面前,我們的祖先就提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如今,我們要說:“民族復興,匹夫有責。”

中華民族,五千年華夏昭昭,炎黃子孫早已與之血肉相融,再也無法分離。當14萬萬族人一條心,決意為之正名時。

民族復興,必將勢不可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