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8年王莽篡位,到公元36年劉秀統一天下,兩漢之間的亂世長達28年。這期間,群雄並起,天下紛爭。而劉秀無疑是諸雄中的一枝獨秀,28歲白手起家,31歲便稱帝建立東漢,然後用11年的時間平定天下,結束亂世,開創了史上有名的“建武盛世”。這一切在後人看來簡直就是一個傳說。古人都篤信“天命”,那麼,締造這一傳說的劉秀,也是因“天命所歸”的緣故嗎?你還別說,在《後漢書》的記載中,還真有關於“劉秀天命說”的記載。
01 西漢末年有兩個“劉秀”,誰才是圖讖預言中的“天命之人”?
圖讖是古代流行的一種預言形式,始於秦,興於東漢。西漢末年流行的圖讖預言是“劉氏復起,李氏為輔。”當然,所謂圖讖,都不明說,需要猜。好在任何時代,老百姓看不懂的東西,都會有“專家”研究。比如名士蔡少公和王莽的國師劉歆,就是當時較有名的愛研究圖讖的“專家”。
有一次劉秀和二姐夫鄧晨去拜訪蔡少公,因是後生晚輩,聚會時只能陪坐末席。這位喜歡研究圖讖預言之學的蔡少公,自然也像許多“專家”一樣,總想找機會顯擺一下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他在聚會中也忍不住說道:“以某對圖讖的參詳,將來的天子將是劉秀。”
“專家”的話自然立即引起滿座賓客熱議。不過同名同姓的人向來不少,自然不會有人想到會是正陪坐末席的後生小子劉秀。最後有人想到了一個大人物,就是同樣喜歡研究圖讖的國師劉歆,因他剛好改名為劉秀,於是立即起身說:“莫非預言所指的,就是國師劉秀?”
看來“專家”所見略同。根據“劉專家”與“蔡專家”的研究結果,這圖讖裡的‘劉氏”應是指“劉秀”無疑。俗話說“改名改命”,恐怕劉歆改名,就是想自己做”天命之人“吧?
正在末席陪坐的劉秀可能心裡不爽了,忍不住戲謔道:“怎見得就不是我呢?”他的話自然引來了滿堂鬨笑。誰能相信,這個被眾人嘲笑的後生小子,後來竟真的應了這天命?
02 “天命”預言,是劉秀起兵的主要原因嗎?
自從蔡“專家”解開圖讖的謎底後,“劉秀天命說”便開始在世上廣為流傳。大多數人自然都相信“專家”,認為這“天命之人”指的就是“國師劉秀”。好在愛研究圖讖的“專家”不止一個,
比如宛地一個叫李守的人,他也是愛研究圖讖的“專家”。他將研究結果與兒子李通討論後,卻認為圖讖裡的“劉氏”,指的應就是西漢王室後人劉秀及其兄長劉伯升。
於是,想在亂世有一番作為的李通及其兄弟李軼,就想找機會去遊說劉秀兄弟順應天命起兵。有一次劉秀推著小車到宛地賣自己種植的穀物,恰巧被李氏兄弟碰見。李氏兄弟簡直是如獲至寶,對劉秀可謂極盡遊說之能事,所依據的當然是世上正流傳的“劉秀天命說”。
這“天命說”顯然說服了劉秀,他回去與兄長劉伯升商議後,竟真的決定起兵了。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光武避吏新野,因賣谷於宛。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雲:‘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光武初不敢當,然獨念兄伯升素結輕客,必舉大事,且王莽敗亡已兆,天下方亂,遂與定謀,於是乃市兵弩。十月,與李通從弟軼等起於宛,時年二十八。 ’”
古代人大多是順民,通常是沒飯吃,沒活路了,才會“逼上梁山”。而劉秀有田種,有飯吃,還有餘糧賣,顯然還沒窮到那地步。
愛因斯坦說:“毀滅世界的不是壞人,而是那些靜靜看著壞人幹壞事的大多數沉默者。”對劉秀而言,篡漢立新的王莽自然是禍國殃民的大壞人,但在那年代,他有沒有這麼高的覺悟和使命感,還很難說。
不過作為漢室後人,想來在亂世舉旗匡復的使命感應還是有的。然而,若沒有“天命說”壯膽和誘惑,愛幹農活、為人厚道、性情溫柔的劉秀,真的會放著安穩的小日子不過,而和兄長去幹這種掉腦袋、滅九族的事嗎?
03 劉秀白手起家,為何能讓那麼多人主動歸附?
以少勝多的昆陽之戰,使劉秀天下聞名,也讓世人看到貌似強大的王莽政權,其實不堪一擊。這也是義軍四起,加速新莽政權覆滅的主要原因。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新莽政權一覆滅,更始帝劉玄便想除去劉秀這一心頭之患,派他出撫河北招降各地割據武裝,顯然是要借刀殺人。
劉玄的殺心,劉秀心知肚明,但為自保依然義無反顧前往。一無所有的劉秀剛開始可能還不敢有另立山頭的想法,直到他來到鄴城,遇到少時在長安求學結交的老友鄧禹。兩人同食同睡,徹夜談論天下大事。談話中,鄧禹坦言是前來投奔他的,他的心願是希望能助劉秀成為一代明君,而他則能成為開國功臣名留青史。這顯然是第一個相信“劉秀天命說”主動歸附劉秀的人。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劉秀所過之處,歸附者日眾,尤其是信都太守任光的主動歸附,讓他有了自己的根基和起家的班底。很難想象,一個有名傳當世的美名、有昆陽大捷的戰績、有讓人心服的仁德威望之人,再加上世人篤信的圖讖預言,一旦擁有了爭天下的實力,將會擁有多麼巨大的影響力。若從這一角度看,白手起家的劉秀,能讓那麼多人主動歸附,迅速崛起和發展,也就不難理解了。
04 劉秀為何再三推遲稱帝?他在顧慮什麼?
劉秀收服銅馬軍後,擁兵數十萬,已擁有一統天下的實力。但在各地割據武裝紛紛稱帝之時,劉秀卻彷彿還毫無稱帝的想法,這可把追隨他的想做開國功臣的諸將急壞了,一有機會就進言勸他稱帝。
不過奇怪的是,諸將數次勸他稱帝都被拒絕。如當“行到南平棘,諸將復固請之”時,劉秀說:“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位乎?諸將且出。”不過這一次被拒,諸將可能是真急了,一個叫耿純的竟這樣給劉秀施壓:“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複合。時不可留,眾不可逆。”言下之意是說,你再不稱帝,大家就散夥了,到時再想“複合”就難了。劉秀這才鬆口,但仍未答應稱帝,只說:“吾將思之。”
劉秀不惜犯“眾逆”,也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諸將讓他稱帝的請求,他到底在顧慮什麼呢?
當劉秀“行至鄗”,在長安讀書時的同窗“彊華”給他帶來正在關中流行的《赤伏符》後,才聽從諸將的勸諫,開始設壇祭天,稱帝建元,大赦天下。原來這《赤伏符》上書:“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這符兆示的顯然是讓他“接受天命,繼承大統”。那麼,他一直推遲稱帝,是因他真的相信這所謂的“天命”嗎?
兩漢之間,最盛行圖讖預言,亂世中的百姓也最信這個。因而當年篡漢的王莽,也要費盡心思搞一個假圖讖預言,才敢稱帝。儘管所謂的“天命”,一向虛無縹緲,不怎麼靠譜,但因普通百姓信,若無“天命”冒然稱帝,恐怕百姓也只是被征服,而不是真心歸服。劉秀的顧慮恐怕就在於此。
也就是說,他信不信“天命”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信;因而與其說他是想“順天命”,不如說他是想“順民意”。上順天命,下合民意,這或許才是劉秀一直在等的稱帝契機。
閱讀更多 白乙笑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