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背锅侠”崔希逸:为唐玄宗扛下“背约”骂名的一代名将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朝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大破入侵的吐蕃军后,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写了两首诗,其一:“天平四塞尽黄砂,塞冷三春少物华。忽见天山飞下雪,疑是前庭有落花。”其二:“阳乌黯黯映山平,阴兔微微光渐生。戍楼往往云间没,烽火时时碛里明。”诗中对战争却不著一字,也体会不到一丝胜利的喜悦。崔希逸作诗时,心情正如诗中景色那般苦寒,胜利带给他的只有无尽的痛苦,甚至使他在几个月后就郁郁而终。

作为一名战功显赫的将领,同时也是帝国传统劲旅——河西军的最高统帅,崔希逸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但史书不仅没为他单独作传,对他去世的记载也只有寥寥数语。如此反常,全因崔希逸和吐蕃人立下的一个君子之约。这个约定最终使他陷入深深的自责,含恨而死;同时也暴露了帝国最高统治者——唐玄宗的阴暗面,后者正是崔希逸被史家有意冷落的原因。

大唐“背锅侠”崔希逸:为唐玄宗扛下“背约”骂名的一代名将

崔希逸,历任万年县尉、监察御史、吏部郎中、郑州刺史、江淮河南转运使、右散骑常侍知河西节度事等



君子之约

开元十七年(729),朔方节度使李祎攻占吐蕃石堡城,引得吐蕃举国震怖,急向唐朝遣使求和。在皇甫惟明的斡旋下,唐蕃两国得以重拾和平,结束了多年兵戈相对的局面。

如此数年,边境百姓已沉浸于安宁祥和的氛围中,两国边将也快忘了战争的滋味,“和平友好”是唐蕃关系的主旋律。面对此情此景,关心民生的崔希逸突发奇想,向吐蕃边将乞力徐提议道:“如今两国通好,互为一家,既已不再打仗,何必继续驻兵修壕,妨碍百姓放牧耕种呢?不如我们都把驻军都撤走吧。”乞力徐婉拒道:“崔将军为人忠厚,必不欺我,但你我皆为臣子,即使彼此信任,也保不齐朝廷不会听信奸人之言,要求我们趁对方不防备发动突袭,若是那样,到时可就追悔莫及了。”

大唐“背锅侠”崔希逸:为唐玄宗扛下“背约”骂名的一代名将

河西位于西北,是唐朝十大节度使里军事实力最强的节度使,历任者多为当世名将,如郭子仪、哥舒翰、王忠嗣等

作为镇边大将,哪有人会同意这种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立下的约定,巧的是偏偏崔希逸和乞力徐就属于这种人。被拒绝后,崔希逸并不死心,特意杀了白狗起誓,表示绝不背叛约定。最终,乞力徐被其真诚打动,双方撤去守备,还地于民。

大唐“背锅侠”崔希逸:为唐玄宗扛下“背约”骂名的一代名将

《周易》里狗为“艮”卦。艮为山,而山有“止”之意,崔希逸杀白狗意在表明“止战”决心



正直但天真的崔希逸

堂堂军区总司令,竟然会提出如此匪夷所思的约定,使人不得不怀疑崔希逸是否出身“唐朝战忽局”。此举是想麻痹敌人吗?其实还真不是,这点从他的过往事迹可见一斑。

早年,崔希逸作为当世名士而入仕,后历任郑州刺史、河南转运使等职,因其为人正直、能力出众且一心为民,所以无论何职他都干得政绩斐然,为世人所称道。有一件事可以说明他的为人,那是他与乞力徐立下约定前不久,刚升任河西节度使的事。接下工作后不久,他发现前任节度使牛仙客在任期间替国家省下大批精良物资,对此他既不贪功也不隐瞒,主动上表替前任请功,牛仙客因此被擢升为工部尚书。结合崔希逸的结局,可以看出他立约全出自一片真心,并未使诈。

然而,作为边关将领,崔希逸和乞力徐都太过于理想主义,他俩忘了自己既无权力决定国家的边境政策,也忘了国家间从无永恒的和平。不久后,事情一如乞力徐最初担心的那般发展,吐蕃因这个约定而大吃苦头,大唐则尽得先机,但崔希逸本人却从此陷入无法自拔的愧疚中。

大唐“背锅侠”崔希逸:为唐玄宗扛下“背约”骂名的一代名将

相较于和平,战争才是唐蕃两国的常态,只要崔希逸和乞力徐其中一人不是理想主义者,事情走向都会大不相同



唐玄宗借刀杀人,崔常侍饮恨而终

西域小勃律国是往来各国的枢纽,长久以来吐蕃、唐朝都对这里虎视眈眈,后来小勃律成为大唐附属国,吐蕃为此屡次出兵企图夺回控制权,直到唐蕃两国和解,吐蕃才停止侵扰。开元二十四年底(736),按奈不住野心的吐蕃不顾唐玄宗的警告,一意孤行攻占了小勃律,惹得玄宗龙颜震怒。

(唐朝、吐蕃在小勃律控制权上的交锋可参考这篇文章: )

大唐“背锅侠”崔希逸:为唐玄宗扛下“背约”骂名的一代名将

小勃律位于唐朝安西都护府西南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彼时,崔希逸派往朝廷汇报工作的佐吏孙诲恰在宫中,一心邀功的他趁机向玄宗禀报崔希逸君子之约一事,建议对吐蕃攻其不备。之后的事,史书是如此描述的:玄宗听完后不置可否,只派出内侍赵惠琮随孙诲前往河西“审查事宜”,二人却矫诏让崔希逸偷袭吐蕃。迫于皇命,崔希逸只得出兵,结果毫无防备的吐蕃军损失惨重,事后唐玄宗厚赏了赵、孙二人。

按照史书的说法,强迫崔希逸背约的只有赵、孙两人,玄宗本人似乎毫不知情。事实果真如此吗?无论胜利与否,矫诏本身都是对皇权的极大挑战,皇帝岂能容忍?可玄宗不仅不处罚赵、孙二人,反而还给予厚赏,如此反常只能解释为:赵、孙的行为已提前得到皇帝认可,所谓“矫诏”只是玄宗不愿背负骂名而使出的借刀杀人手段。后来发生的事可以侧面印证这种猜测。

崔希逸靠偷袭大胜吐蕃后,唐玄宗派出监察御史

王维携带大量御赐珍宝赴河西慰问功臣,在王维所写的《为崔常侍谢赐物表》中,提到了崔希逸面对封赏的态度,他表示:“王师不战,无汗马之劳;尧屋可封,何理人之有?实无异效,特降殊恩。”这句话既是谦虚,但更多的是崔希逸觉得自己背约得来的胜利根本不值得称赞,这个“无汗马之劳”饱含了无尽的酸楚。事实上,唐玄宗赐予他珍宝既有奖励军功的目的,也是在测试崔希逸的态度。如果崔希逸对封赏表现得意兴阑珊,就证明他对皇帝让他进攻吐蕃的命令是心怀不满的,结果崔希逸的反应让玄宗很不满意。

大唐“背锅侠”崔希逸:为唐玄宗扛下“背约”骂名的一代名将

王维在慰边中写下《使至塞上》,诗中“都护”指的就是崔希逸,到达河西后王维加入崔希逸的幕僚

第二年春,吐蕃出于报复派出大军进犯河西,但又大败于崔希逸之手,事后崔希逸写了两首借景抒情的边塞诗表达胸中苦闷(即文章开头两首诗),这让本就对他很有意见的唐玄宗彻底失望。就在此战后不久,玄宗以“宠其命服,俾叶于酬庸;镇彼神州,更期于表则”为由,表面上提拔他为河南府尹,实际上是解除了他的兵权。崔希逸对此心知肚明,背信弃义的自责感加上政治失意的挫败感最终击垮了他心中的防线,使他在赴任路上郁郁而终;他死后,赵惠琮、孙诲也因为其他事离奇地被皇帝诛杀,这种结果实在耐人寻味。

大唐“背锅侠”崔希逸:为唐玄宗扛下“背约”骂名的一代名将

崔希逸带着愁云惨淡的心情前往河南赴任,结果卒于半道



大唐“背锅侠”

史家对于崔希逸的经历似乎讳莫如深,即使他有过卓越的政绩、立过显赫的军功、还当过地方节度使,但新旧《唐书》均无其个人传记。有人猜测史家是反感崔希逸背约的行为才没给他作传,但这说法过于牵强,因为崔希逸立约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背约亦非其主观意愿,就恶劣程度来说,这种污点在历史中实在排不上号。没有传记的原因大概还是出于“为尊者隐”的缘故,毕竟玄宗在背约一事上很难摆脱干系。

其实立约只是崔希逸越权的个人行为,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唐玄宗大可不必顾忌这点,加上那时唐蕃关系微妙,即使唐朝不偷袭,也难保吐蕃不会,所以背约虽不光彩,但情有可原。然而,登基二十余年的玄宗此时已失去年轻时的英明果断,变得过于爱惜羽毛,他既无魄力直面争议,也不愿承担背约骂名,所以崔希逸和赵、孙二人就替他完全背下了这口“失信”的大锅。最是无情帝王家,大抵就是如此吧。

大唐“背锅侠”崔希逸:为唐玄宗扛下“背约”骂名的一代名将

唐玄宗统治后期,其吝惜羽毛,不敢担责的毛病更加严重,在十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中被彻底暴露出来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