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思想与南宋文人学士创作心态的演变

宋代理学作为一代学术思想,经过北宋10多年的发展,由北宋时的民间之学发展到南宋时,特别是宋孝宗至宁宗期间,“可谓理学的繁盛时期”,确立了正统思想的地位,并对南宋文人学士创作心态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靖康之变以后,宋室南渡,大批儒家学者也纷纷南迁,南宋统治集团内部,从宋高宗到宰执赵鼎、张等都竭力推崇理学,而在北宋时期影响极大的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以苏轼兄弟为代表的“蜀学”却渐趋向衰微。特别是南宋中后期(宋孝宗至宁宗朝)程、朱理学则得到极大的发展,其间,著名理学家辈出。除了素被称为理学集大成的朱熹之外,正统的理学家还有陆九渊、张栻、吕祖谦等人,各立门户,理学呈现出鼎盛的局面。

程、朱理学思想与南宋文人学士创作心态的演变

同时,南宋理学得到了朝廷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使之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占据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正统地位。南宋末期,理学家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巩固程朱之学,并用以规范人,匡正士风。宋代理学作为一种文化哲学,它“扬弃了前代儒学强调外向性事功行为的思维特征,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内省’之学,其核心表现为由客体世界向内在主体的收敛,重视对内心生活的感悟与体认”。其中,作为“心性义理之学”的程、朱理学,在人格的自我实现中,教人如何“正心诚意”地“穷理尽性”,以期成贤作圣,达到某种人格的自我完善,关注“内圣外王之道”,丰富了士人阶层对传统道德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梁启超先生曾说“内圣外王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外足以经世。”

程、朱理学思想与南宋文人学士创作心态的演变

内圣是人知得自己心性天理之善,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路经,这是一种内在的品德修养,是对善的最高境界的领悟和追求。外王即是把个人的道德修养推广出去,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正如《中庸》所言“诚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合内外之道也。便是由己及人,立己立人,从修以敬出发,达到“修以安人”、“修以安百姓”的理想价值。程、朱理学大力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却不是笼统地禁绝一切情欲,而认为情乃“性之动”,是“已发”之物,其中有“善”有“不善”,因此主张人们要“性其情”,使情“发而中节”,“中则无不正”,如此则情必“善”,“善”即合于“理”,即须以“理”节“情”,合乎礼义道德。

程、朱理学思想与南宋文人学士创作心态的演变

在这种理学观念的熏染和规范下,宋代(尤其是南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人的浪漫多情、外向热烈而不重理性的风格大异其趣,大都注重内心世界的感悟与体认,体现出一种内敛自省的理性心态,追求高雅不俗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理学盛行后的南宋文人学士比起北宋时期更加温文尔雅,举止“中节”而合“理”,更加重守道义,潇洒而又厚德。南宋文人心态的这种转变,体现于婉约词坛的创作情况中,一方面,在曲子词的创作中,北宋词写男女之情的较多,且写得也较直率和放纵,歌筵酒席之间赠伎、咏伎者较多;南宋此类词一般写得比较含蓄,语言也较雅洁糅合作者身世之感的婉约词作大量增加,而纯粹狎妓、赠妓之作则相对较少。

程、朱理学思想与南宋文人学士创作心态的演变

与此同时,自然界中的山水云林,清笙幽笛,品竹赏梅等咏物词,体现着南宋士人崇尚雅趣的生活情调;另一方面,南宋词论家们评赏词作往往鄙视那种溺于艳情、荡而不返的作风,主张写相思恋情要“发乎情,止乎礼义”,大旨归于雅正。例如张为史达祖《梅溪词》作序,称赞其“有瑰奇、警迈、清新、闲婉之长,而无诒荡晦淫之失”,张炎著书《词源》主张作词须是“去浮艳,乐而不淫”等,婉约词在南宋可谓曲终奏雅。综上所述,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南宋词坛创作主体(即文人群体)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对婉约词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日益炽烈的党争环境,使绝大多数文人学士卷入其中,一些有正义之心的士大夫文人受到冷遇、排挤,乃至打击。

程、朱理学思想与南宋文人学士创作心态的演变

一些不愿意投身朋党之争的文人则终身布衣,不仕朝廷,他们将自身的情感、抱负及理想等转而投入曲子词的创作中,尤其是婉约词的艺术创作在南宋中后期占据主流地位,这与文人学士身处严酷的政治处境亦不无关联。与此同时,经济文化重心由北移南,南宋以都城临安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大批江南才子文人的涌现,为婉约词大量抒写男女恋情、风花雪月、相思离别、江南风物等题材内容,提供了创作基础。而且,受到理学观念的熏染,婉约词在南宋中后期坛创作倾向日趋“发乎情,止乎礼义”,归于雅正,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婉约词的演化。

我是“胖黑妹子”,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