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最近,我們常常去到石板灘鎮。

不僅是因為它離我們很近的原故,或許是因為,這裡還剩下難得的東山客家老場鎮,老街巷。時下,對於我們這些經歷了變遷的龍潭人來說,珍貴的老街早已成了一種回憶、一種奢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石板灘鎮就像一輛駛上了高速鐵軌的快車,發展速度太快,其勢不可擋!不經意間,東南西北早已高樓矗立,場鎮規模也愈來愈大,簡直就是一天一個變化。

然而,仔細去發現,整個小鎮也是被一片片的工地所包圍,這些機械轟鳴的工地有如一個個正在發膿的傷口,而挖出的紅土,血一般的紅。石木路像只巨獸從東風街口傾巢而出,一路吞噬過來,而它挪動過的地方,到處是剛拆掉了一半的房子,一座座村落如同歷史文明遺址的廢墟,死一般寂靜。我們知道,還有更多條線已經規劃在這一座座村落的上空,只是還沒落下,等到明後年,這片土地將皮開肉綻。

從車窗望去,那一座座村落裡住著多少的客家老故事,多少客家人過去的影子在這裡影影綽綽,昨日的悲與喜還在那林盤田院間停留。想象著,它們終究變成的一片塵土飛揚的廢墟,

而後被紅土掩埋,隨即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片現代化的工業園區。

看!我們去年拍照的天宮村13組王家老屋位置,早已被一堆紅土所掩埋……

或許,我們真的需要加快腳步了。

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來自石板灘鎮雙柏樹村的老屋——張家燒房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為了存檔,我們也是第三次來到張家燒房,其中一次是帶領大家徒步來了一次。

正是因為第三次的到訪,我們才瞭解到了更多的信息,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從發現它以來,我們一直以為這座老屋就是張家老屋,然而這一次,據張家阿婆講,這座張家老屋在民國年間,是附近遠近聞名的張家燒房,直到60年代還一直在烤(釀)酒。早在民國年間,是由康姓人家賣給張家,張家在這裡置業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據張家阿婆講,這座老屋有300多年的歷史,具體建造年代不詳。

何謂“燒房”?

燒房,音同“燒坊”,客家人的對釀酒坊的俗稱。舊時,家庭式的釀酒小作坊,其釀出的酒專供本村或本場鎮的村民、居民所售,成都客家人喜歡將酒稱作“燒酒”,所以也愛將這種釀酒小作坊稱作燒房,近似於布坊、染坊、油坊……

這些老作坊的品牌也大多取自於其姓氏的名稱,如:張家燒房、李家布房、林家染坊……

好了,還是讓我們一起去詳細的看看這座張家燒房: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吉祥如意全家福,

恭賀新喜滿堂春。

大門上的這副手寫對聯特別顯眼,可以看出張家人還是很重視傳統文化的。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門框兩旁戶牖上的花板採用鏤空雕花製作,雖有殘破,但還算保存完整。

現在,這種規格建造的遺存在東山片區已不多見了。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各位,看到這朵雕花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如同我們在張氏靜公祠看到的一般。

確實,我們隨後在四川客家網的張老師那裡得到了證實,從族諳上看,他們來自同一支入川張氏。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戶牖上的腰枋上採用的木製雕花鑲嵌工藝,目測為暗八仙紋,這種鑲嵌工藝也是首次在我們所看到的東山客家古建中出現。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腰枋下的裙板上寫著一些字,這又有何寓意?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還是能看出張家人的書法功底還是不錯的。呵呵!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大戶人家,門檻可不低哦!

我們測得一尺有餘。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一進門,但見正廳中堂上,擺放著老式神龕,掛著一副神榜。

這是典型的東山客家祖屋格局。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成都東山客家人大多由江西、廣東、福建嶺南粵北之地遷移入川,其禮儀文化也隨之入川,承襲了中原傳統文化的四川客家人,在舊時的農耕時期,特別重視祖先的敬拜,對祖先的崇拜觀念要比其他四川土著居民強烈。這種強烈的宗族意識同時也是東山厚重客家文化的具體表現。

然而,最有趣的是——客家人神榜不同於“湖廣人”的神榜。湖廣人的神榜大多以“天地君親師”作抬頭,客家人的神榜卻五花八門,不據一格,各式各樣的,通常以各自家族中的家訓為抬頭,如“祖德流芳”、“詩書世長”、“三省家風”……

東山客家人的神榜通常由祖先牌位、神匾和神聯三部分組成,以這副張家的神榜為列,其抬頭為“百忍家風”,神聯為:圖存百忍富貴綿長,室繼兩銘書香永傳。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老神龕雖談不上多少豪華,但還算古老,目測應該有百年曆史了吧?!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下沿的鎏金花紋還清晰可見。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銅製小配件在歷經了歲月的風蝕後,鏽跡斑駁,古意盡顯。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下面供奉的是道家神靈——土地老爺。

古時靠天靠地的農耕時期,這土地老爺應該是民間百姓心中比較有地位的神靈,都希望得到他老人家的保佑,有個好收成。

燃盡後的殘香斷燭,插滿了整個香爐,可以看出張家人至今還在祭拜。據張氏家人講,每年春節清明時節,各房張家人都會在此堂屋祭拜先祖。

當人們都紛紛搬出老屋時,閒置的祖屋成了全族人唯一的祭祀之地。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整個老屋主廳為穿鬥式木製框架結構,牆體採用的竹製籬笆和泥草的混合牆體,這和客家人的夯土泥牆風格不同,這是典型的川西風格樣式。張老師推測這間老屋應該是明末清初上川之前就有的,早於清客家移民填川時期,應該不是客家人所建。然而,這個說法也在張家阿婆口中得到了證實。這確實是一座有著300多年曆史的老屋!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正廳兩則的主柱上還貼著一些遺留的符文,不知有何寓意?

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告知: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不知這副畫在隔牆上的畫,算不算壁畫?可以看出是一花瓶蒔花圖。

估計有“平安吉祥”的象徵寓意。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角落裡一架廢棄的老風車。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還有板桶!

板桶,在打穀機還未出現的時期,它是農村豐收時最重要的生產工具之一。

然而,在農閒時,它也是客家阿媽們的最放心的“託兒所”!

據大舅娘講:過去,家務眾多,即要幹活,又要照料孩子,索性就把孩子們圈進這板桶內,任其自由嬉鬧爬動,方可安心幹活。板桶是相對安全的,其高度相對於嬰孩來說是基本無法翻越的。

這種特定時期的無奈,在我看來,簡直就是勤勞智慧的客家阿媽們最偉大的一項發明。

各位老客家們,小時候的你可否也是這樣長大的?!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古老而雅緻的柱礎滿是青苔包漿,古意幽幽。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角落裡遺留下了一個老式客家飯碗,客家人稱之——碗公。公取其大之意,“碗公”也意為大碗的意思。大寫意的水墨風格在現代看來,也算是古風猶存。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搖搖欲墜的殘牆在竹林的襯托下,更顯古老,這是張氏族人的祖屋,是石板灘鎮雙柏樹村的張家燒房,不知有幾代人從這裡走出,也不知有多少的杜康從這裡釀出,還有多少的老故事在這裡書寫……

然而,它依舊如同躲藏在深閨中的酒娘般,在這林盤間,獨自釀造著醇厚唯美的歷史清酌!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還好,這座張家老屋,不!是張家燒房,最終被我們偶然發現,我們留下了她最後的身姿,聽到了她最後的故事。

新都石板灘有300年曆史的“張家燒房”,以前竟是生產這種東西的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綠野翠林,紅牆黛瓦,茫茫東山里,這是最後的遺存,最後的寫實,也許這片村落早已被規劃。但,不管何時,不管何姓,也不管人們的腳步走得有多遠,這些客家祖屋就在那裡。

那是故鄉的家,也是最後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