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常考高頻詞1


申論考試話題常見領域:

鄉村振興

民生保障

文化建設

經濟發展

生態環保

社會治理

城市建設


話題:鄉村振興

【第一組】

Q:概括材料中發展鄉村產業的舉措。

題幹分析:

(1)本節課的所有題目均與概括、歸納相關。

(2)要求概括的內容與鄉村產業的舉措相關,將做法拎出來。材料語言表

述零散、口語化,要跟著老師培養讀材料的意識:

①思考表述不規範的詞彙背後是什麼。

②從不規範的詞彙中提煉詞是否精準、準確。

③材料本身是否有內在邏輯、如何梳理。

【相關資料】

43 歲的雷民從大型企業離職返鄉的,如今他成了農業園園主,一百多畝的

農場不光種植蔬菜、水果,還建起了加工作坊,將農產品加工成蔬菜汁、果汁、

罐頭等。“過去,農民只關注從種到收,這是不行的,就拿我們農業園來說,單

純賣水果,一斤最多能賣十幾元,但加工成果汁,賣的錢就多了。到了節假日,

不少城裡人都來我們這種種菜、摘摘果子、吃吃綠色無汙染的農家小炒。可以說,

在我們農業園,各種產業齊頭並進、水乳交融。”

【儲備高頻詞】

農村產業多元化發展,三產融合。農業園區化、規模化發展;延長產業鏈,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發展鄉村旅遊業、餐飲服務業。

【資料分析過程示例】

(1)“成了農業園園主”,說明目前的材料中的採取的是園區化的農業模式。通常而言,農業園區化是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式,往往會和

模化、技術化、產業多元化等信息相聯繫。“一百多畝的農場”,能夠概括出:

規模化發展。綜上,可得出要點:農業園區化、規模化發展。

(2)“不光種植蔬菜、水果”“還建起了加工作坊”,說明農業從種植業

延伸到了加工製造業,可概括出要點:延伸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單純

賣水果,一斤最多能賣十幾元”“加工成果汁賣的錢就多了”說明加工後可提升

經濟效益,可概括為: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綜上,可得出要點:延伸產業鏈,發

展農產品加工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3)“節假日,不少城裡人都來我們這種種菜、摘摘果子”節假日城裡人來鄉村度假,可概括為: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吃吃綠色無汙染的農家小炒”,可概括為:發展餐飲服務業。綜上,可得出要點:發展鄉村旅遊業、餐飲服務業。

(4)“各種產業齊頭並進”,說明產業多,可概括為產業多元化發展。而“水乳交融”,這說明產業間存在著密切關聯,從前文看當地農業包含了種植業、加工業、服務業等多種形態,可概括出:三產融合發展

。綜上,可得出要點:農

村產業多元化發展,三產融合。


根據資料1,概括塔元莊村實現產業興旺的舉措。(20)

要求:(1)概括全面,表達準確,條理清晰;(2)不超過200 字

【參考答案】

1.發展現代農業。擴大規模,打造無花果種植基地;利用技術,建造大棚。

2.發展加工工業。建設深加工車間;生產、銷售麵粉、香油等農產品。

3.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打通運輸渠道;發展電子商務,運用“互聯網+”模

式,打通雙向流通渠道。

4.發展旅遊業。利用河灘資源,完善設施,建設旅遊全產業鏈;聘請專業團

隊管理。

5.促進收入多元化。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増加財產收入;農民外出務工,増

加勞動收入。

【參考答案講解】

1.農村產業發展一般離不開農業、加工工業、服務業等,不看材料就知道必然有關鍵詞是一致的。

2.參考答案中提及了農業化、規模化,基地化發展與農業園區化發展幾乎是

同一表述;加工工業:建設農產品加工車間;旅遊業、產業鏈延長等。

3.申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知識點。做題時如果發現有新出現的詞,要補充

到筆記本上,本題中有“生產性服務業”,要深入資料、打開搜索引擎,查詢、

瞭解什麼是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不是第二產業、第一產業,而是為了生產做服務的,且是直接為生產服務,如一個企業生產重工、大型器械,是第二產業,生產出產品後要銷售,專門為其做物流的運輸公司就屬於生產性服務業;再如生產汽車,將設計工作外包給設計公司,該公司就屬於生產性服務業。

此處“打通運輸渠道(幫運)、發展電子商務(幫銷售)”均屬於生產性服務業。


【第二組】

Q:概括農村地區“鄉村病”的表現。

1.“外面像個村,進村不見人,老屋少人住,地荒雜草生”:看起來像是小

詩,很多人直接略過,實際上描述的是鄉村現狀。

(1)“進村不見人”體現人口減少/流失,但是人去了哪裡不確定。

(2)“老屋少人住,地荒雜草生”:說明房屋閒置、土地荒廢/撂荒,也可

以壓縮為“房屋、土地廢棄”。如果儲備足夠,可知東西原本有用,現在不用,

屬於“資源浪費”

2.(1)“灤水鎮……外出務工”:勞動力外流。

(2)“一幢幢……或四人”:說明房屋大部分空著,屬於房屋閒置;年輕

人出去打工,剩下老人、孩子,屬於農村的空心化,農村空心化是指有勞動能力

的人外流,剩下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可概括為“農村空心化,勞動力外流,留

守老人、兒童多”。

(3)與“空心化”相關的還有產業空心化,如美國和中國打貿易戰,重要的原因是美國產業空心化,美國將資本、生產過程挪到國外,自己國內製造業所佔比例很低,即製造業外流。“宅基地”也是一種資源。

(4)梳理:農村空心化(人減少,勞動力外流),留守老人、兒童多;資

源閒置,包含房屋、宅基地、土地的閒置。

3.“在安置新村……無人問津”:

(1)“擅自搭建”可摘抄原詞,也可以寫為“私搭亂建、建設違規建築”,

因為“搭建”本身沒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加了“私搭亂建、建設違規建築”則能

夠體現負面性。

(2)“村道兩邊……無人問津”:有人看到有很多垃圾桶、枯枝敗葉,就會想到農村生態、環境、村容村貌有問題,但是要將材料讀全,邏輯蘊含在細節中。此處說明有安裝垃圾桶,但是無人問津,即隨便亂丟、沒有人管,從根源上是想強調農村管理不足、缺位、失序。“無人問津”體現了材料的指向性,因此要從細節入手、微觀認知。最後落在管理上,意識也存在問題,但是題目中是沒人拆、沒人管理,更深層次地反映了管理問題。

【儲備高頻詞】

1.農村空心化。勞動力外流,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多。(人)

2.資源浪費。房屋和宅基地閒置,土地撂荒。(資源)

3.社會管理失序。村民私搭亂建,環境治理缺位。(管理)

該做的沒有做,都可以用“缺位”,一般涉及政府行為,如政府缺位、管

理缺位、服務缺位等。


【第三組】

Q:概括“共享稻田”的作用

材料:

1.“Y 村面向全國……無公害。’”:

(1)“Y 村面向全國推出的‘共享稻田’,是該村精準扶貧的一次創新嘗

試”:介紹“共享稻田”是什麼、怎麼來的,要找的是發生後帶來的好事。

(2)“吃得講究”說明“講究吃”是提高農產品的品質。

(3)“私人訂製”:說明農業產業發展的方向,即個性化、定製化發展

(4)“綠色無公害”:說明農業向綠色、安全農業方向發展

(5)梳理:農產品/農業產業的高品質、定製化、綠色化,均與產業相關。

2.“來自N 市的……收穫自己的成果”:

(1)“滿足了我們的需求”:說明農產品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可以壓縮為“產需對接/產需匹配”

(2)“也給了我們參與扶貧”:說明促進了扶貧,一般扶貧的主體是政府,但是此處是消費者、政府之外的人,所以是能夠讓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政府外的其他資源是社會力量,如政府投資不夠,到外面找錢,屬於社會資本

(3)“這是李先生……老張家的米”:“長期”說明認準了老張,

為結對

幫扶、精準幫扶、穩定幫扶、長效幫扶。

①結對幫扶使用範圍一般是人對人、點對點,如老孫家幫老王家。

②對口幫扶一般級別更高,可能是省對省、市對市、縣對縣、組織對組織,

一個單位包一個村。

(4)“專門組織親友團”:說明親友團(社會力量)來幫助,可概括為“調

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3.“當前……更足了”:

(1)此處描述的是“共享稻田”產生的結果,屬於拉近關係,“拉近貧困戶與消費者的關係”,這一表達可能能得分,但是不能得滿分。拉近的兩個關係:第一個關係是買賣關係,第二個是

朋友關係,一個是靠利益,一個是靠情感,屬於建立利益、情感的雙重連接機制,加強利益和情感的聯繫。

(2)“農民自身脫貧的動力更足了”:概括為“增強脫貧動力”不夠好,因為增強脫貧動力可能是政府給錢、企業給錢,但此處是農民的自身動力,應為“增加內在動力/內生動力”

【儲備高頻詞】

1.實現了產需精準對接,推動農產品生產向個性化、綠色安全、高品質發展。

2.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實現長效、穩定地結對幫扶。

3.建立了利益和情感聯結機制,增強脫貧內生動力。

1.材料梳理:第一句是從產品的角度,論述產品質量更高,產業更加私人化、

定製化、綠色化,產區對接;第二句是從扶貧效應來看,力量更多,讓社會力量

參與,結對幫扶;第三句是關係角度,強化利益和情感的聯繫,增強內生動力。

材料邏輯可以自己梳理。

2.儲備過程不見得是單一的過程,可能是同步的。例如在第一組關鍵詞中積

累了很多對策型的正面表達,其實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順便積累反面表達。例

如:

(1)有“產業多元化發展”,也必然有“產業單一化發展”,例如只種植

小麥,沒有其他農作物,可以說產業單一化發展。

(2)“規模化”對應的是農業園區、企業土地流轉收購、農業大戶經營,

而材料如果是散戶經營,就是散戶種植、家庭化種植、碎片化種植、分散化種植。

(3)“發展加工工業,提高附加值”,與其相反是“產品形態初級,生產

初級產品”。沒有加工,有鐵礦就賣鐵礦,生產玉米就賣玉米。

【第四組】

Q:概況基層農技隊伍的主要問題。

(1)“基層農業……2000 元的工資”:

①“常年風裡來,雨裡去”,可以概括為工作環境艱苦,工作強度大。

②如果沒有“常年風裡來,雨裡去”,僅有“晴天一身汗,陰天一身泥”,

也能得出類似結論。

③“每個月僅有不到2000 元的工資”可概況為工資低、收入水平低、薪資

待遇低。

(2)“很多同志……是個科員”:是問題,說明晉升通道不順暢,晉升機

制不健全。屬於晉升的問題。

(3)“在這種……辭職了”:人走了、辭職了,說明人才流失。到此為止,

以上內容(工作艱苦、晉升慢、人才流失)其實是一條內容,因為材料中有因果

邏輯。在這種情況下,人走了,說明人走了背後更深層是前面兩條,這些要點是

分不開的。人才流失可以作為總括詞,後面接小點,人才流失是因為工作艱苦、

強度大,工資收入低,晉升不順暢等。材料邏輯通過小關聯詞可以找到。如果遇

到“可以說”說明是“總-分”關係,總在前,而因果關係中,果可以提前。

(4)“某鎮的……65.8%”:人比較老,是隊伍構成問題。可以概括為人才

結構老化,人才隊伍高齡化。強調人的歲數大。

(5)“他們……的狀況”:不能說專業知識差或是專業知識弱,他們有知

識,只是新的東西不會,說明知識更新情況差,知識結構更新慢。

(6)“而且……學習兩年”:老的退了,新的還沒有補上來,可概括為人

才青黃不接,人才斷層。

(7)“但是……‘徒弟’呢”:沒有精力帶徒弟,說明沒有正常的培養機制,可以概括為人才培養機制缺失。此處不是“不帶”,不是責任感缺失,而是“沒法帶”,是人才斷層,人才培養機制缺失

(8)“村民……損失慘重”:不是沒有責任心,而是不會看,看不出來,屬於人才能力不行,專業素質差。前面論述的是人才流失,而後面是人才現存的問題,人才老、知識能力也不行。如果從這些詞中找到一個詞放在前面,就是人才斷層,寫人才隊伍建設情況差亦可,但是不夠精準。

【儲備高頻詞】

1.人員流失嚴重。工作條件艱苦,強度大;薪資待遇低;晉升激勵不足。

2.出現人才斷層。年齡結構老化;老人知識結構更新差;人才培養機制缺失,

新人專業素質差。


社會治理

Q:概況基層治理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某小區的業主徐先生說,某些一樓住戶在小區公共區域的綠化帶上私自搭建

炒飯的棚子甚至“破牆開店”。他們覺得在自家門前炒飯、砸自家房子的牆,別

人管不著。街道一直無人出面干涉,直到多人投訴後才被填平整改。某街道工作

人員表示,有些問題確實應當街道來管,但街道也無可奈何。對於像業主亂建、

開店這樣的事情,“我們只能做一些勸說教育工作,然後將相關情況向執法單位

反映,等他們來解決。”

(1)“某小區……‘破牆開店’”:這句話很短,但是細節非常充分。

①“在公共區域”說明缺少公共意識,無視公共利益,侵佔公共資源。

②私自搭建:私搭亂建。在農村問題上講解過這個詞。

③破牆開店:說明不僅私搭亂建,還違規經營。

(2)“他們覺得……管不著”:他人是可以管的,這是法律意識薄弱、法

律意識淡薄。到此,居民存在的問題有無視公共利益/侵犯公共資源,私搭亂建,

利用住宅違規經營,缺乏法律意識。

(3)“街道……填平整改”:該做不做屬於“缺位”,此處意思明確,沒人出面干涉,有人投訴才做,說明不是強調慢,如果材料是“街道五個月後才出面干涉”,這是慢作為、管理滯後;如果資料是“五個月沒人管”,這是管理缺位、不作為。此處為別人說才管,強調管理的被動性,管理不主動,主動性不足。

“不主動做”

也可以說是缺乏服務意識。

(4)“某街道……無可奈何”:街道該管,但是管不了,“該管”是責任,但是“管不了”是權力,說明權責不對等、權責不匹配這在基層治理中是高頻詞。

(5)“對於……來解決”:基層缺少執法權。只能做勸說工作說明不是不作為,而是難作為。“難作為”這個詞不一定得分,只是讓大家知道“難作為”“不作為”“慢作為”的區別。

【儲備高頻詞】

1.居民缺乏法律意識,無視公共利益,私搭亂建,利用住宅違規經營;

2.街道管理主動性不足,缺乏服務意識,權責不匹配,無執法權限,難以作

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