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花邊新聞引發的輿論衝擊波:北宋皇帝、詞人與名妓的三角戀情

新聞當事人

  1. 宋徽宗趙佶(1082年-1135年),詩詞書畫,無所不精,一位頗具浪漫情懷的北宋王朝CEO。
  2. 周邦彥,北宋婉約詞派之集大成者,詞風富豔精工,曾擔任北宋中央音樂學院(大晟府正)院長,活脫脫一位文藝界大腕。
  3. 李師師,北宋崇寧、大觀年間(1102—1110)汴京城最紅的歌妓,人風流、歌婉轉,歌壇通俗唱法(《東京夢華錄·京瓦伎藝》記載,李師師最擅長的是“小唱”,所唱多“長短句”)的代表人物。


一則花邊新聞引發的輿論衝擊波:北宋皇帝、詞人與名妓的三角戀情

劇照李師師

新聞媒體

宋文人筆記:張端義《貴耳集》、陳鵠《耆舊續聞》、張邦基《墨莊漫錄》、周密《浩然齋詞話》

宋民間評話(小說):《李師師外傳》《宣和遺事》

新聞事件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
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
馬滑霜濃,不如休度去,直是少人行。

這首周邦彥的香豔詞《少年遊》,應該是北宋文人筆記、民間野史中上述當事人三角戀情的新聞緣起。

宋徽宗微行到李師師的家中。剛巧,周邦彥已捷足先登,忽聽皇上駕到,慌忙藏匿床下。膚色勝鹽似雪的李師師,纖纖玉手輕剖新橙,柔撫琴笙款款吟唱,進行了一番“你濃我濃,忒煞情多”的深入交流。一旁的“電燈泡”周邦彥,卻是一種酸意在心頭,於是靈感迸發,一揮而就《少年遊》影射此事。經李師師譜曲創作,唱給宋徽宗欣賞。後宋徽宗知道了隱私被周邦彥窺探,便懲戒了他(以“課額不登”即徵稅任務沒完成為由,被免去稅監一職,逐出京城)。可架不住李師師枕邊風和周邦彥出眾才華(呈上詞作《蘭陵王》取悅徽宗)的感染,原諒周邦彥並提拔他為大晟府正(北宋中央音樂學院院長)。

一則花邊新聞引發的輿論衝擊波:北宋皇帝、詞人與名妓的三角戀情

劇照宋徽宗與李師師

這則新聞是假的!

宋代宮廷有較為嚴格的制度,言官們對皇帝的私生活也時有規諫,而宋徽宗居然能夠經常微服私訪歌妓,宋徽宗怕別人發現自己狎妓之事,於是以給禁衛軍建造宿舍之名,從宮苑側門到李家的鎮安坊修起一道三里多長的夾牆,使之成為方便出行的安全保密的通道。這就更讓人感到大跌眼鏡,宋代皇帝能做出如此出格的事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徽宗有必要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提出三點疑問:

  1. 時間對不上。“徽宗微行始於政和而極於宣和。政和元年先生(周邦彥)已五十六歲”,玩不動“章臺遊冶,繫馬垂楊”瀟灑風流。
  2. 身份不符合。周邦彥當時官至衛尉宗正少卿,品位頗高,不可能兼任開封府稅監這樣的小官。
  3. 周邦彥的北宋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職務子虛烏有,歷史上根本沒有大晟樂正這一官職。


一則花邊新聞引發的輿論衝擊波:北宋皇帝、詞人與名妓的三角戀情

劇照梁山好漢招安的聯絡人李師師

王國維:宋文人筆記中(張端義《貴耳集》)的故事純屬杜撰,周邦彥與李師師之間發生風流韻事概率很小。

香港大學羅忼烈先生髮表《談李師師》一文,對其生平作了考證。認為北宋詞人張先(字子野)熙寧末年(1077年)最早在《師師令》中提及李師師,稱當時李師師只有十五六歲。她約比周邦彥小六歲,而比宋徽宗就要大二十歲,李師師與周邦彥產生私情是完全可能的,宋徽宗這位風流皇帝是不可能去“幸會”這位“媽媽級”美女 。周邦彥的《少年遊》為元豐年間初入太學時的少年豔詞,和作《蘭陵王》一詞相隔大約有四十年,而《貴耳集》卻把它們湊在一起,可見其牽強附會。

羅忼烈:李師師與周邦彥二人戀有可能,與徽宗三角戀沒可能。

周密的自相矛盾:南宋周密《浩然齋雅談》:“ 宣和中,李師師以能歌舞稱。時周邦彥為太學生,每遊其家。”這種說法失於考證而幾近荒唐,宣和初,周邦彥已六十四歲,怎麼可能是太學生。此時,他正出知真定府,改順昌府,次年歸居睦州,宣和三年經揚州西上,卒於商丘鴻慶宮。就是說,宣和中,周邦彥不但年紀老邁,也根本不在汴梁,不會再與宋徽宗去為李師師爭風吃醋。

此李師師非彼李師師?

吳衡照在《蓮子居詞話》中說:

張子野(張先)《師師令》相傳為贈李師師作,按子野熙寧十年,年八十九卒。自子野之卒,距政和、重和、宣和年間又三十餘年,是子野不及見師師,何由而為是乎?調名《師師令》,非因李師師也。

《師師令》為流行曲調名,而非為李師師而作,直接否定了張先《師師令》是贈宋徽宗時李師師的說法。

丁紹儀在《聽秋聲館詞話》中也說:

子野系仁宗時人,少遊(秦觀)於哲宗初貶死滕州,均去徽宗時甚遠,豈宋有兩個師師耶?

秦觀卒於哲宗末年(1100年),晏幾道雖晚幾年去世,但徽宗即位時已有七十高齡,其詞作中的“師師”不應是徽宗時的李師師。

從上述情況看,可以說在北宋中期至少有一個出名的歌妓“師師”,有別於北宋末徽宗時的李師師。

結論:北宋皇帝、詞人與名妓的三角戀情,本是刺激人神經的花邊新聞、娛樂八卦,所有涉事主角都成了網紅,竄紅的新聞傳播元素樣樣俱全,不過,新聞的真實性出現質疑,那麼這則桃色新聞只能是廣大吃瓜群眾津津樂道的野史演義。從李師師最後的三種結局,更能體會歷史是記錄當時真實新聞的意義。

一則花邊新聞引發的輿論衝擊波:北宋皇帝、詞人與名妓的三角戀情

李師師:以死殉國?

新聞鏈接:李師師人生的三種結局

  1. 流浪江南。據張邦基《墨莊漫錄》,靖康年間欽宗登基後,追究蔡京、童貫等誤國之罪,李師師也被籍沒家產、廢為庶人,當了女道士。金兵攻陷汴梁後,匿於民間的李師師隨逃難人群流亡江南,淪落老死於此。
  2. 以死殉國。據無名氏《李師師外傳》,金人攻破汴京後,金主也久聞李師師的大名,讓人尋找李師師,但是尋找多日也沒有找到。後來在張邦昌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李師師。李師師不願意伺候金主,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嚨,但是沒有成功,於是又折斷金簪吞下自殺。
  3. 被俘北上。據清人丁躍亢《續金瓶梅》,李師師在汴京失陷以後被俘虜北上,被迫嫁給一個病殘的金兵為妻,恥辱地了結殘生。

李師師是一個令人同情的美女,與中國古代從多美女一樣。還是用兩首與之相關的“長短句”結篇,也許正是她喜歡唱吟的吧。

 

秦觀《一叢花》:

年來今夜見師師。雙頰酒紅滋。疏簾半卷微燈外,露華上、煙嫋涼口。簪髻亂拋,偎人不起,彈淚唱新詞。 假期誰料久參差。愁緒暗縈絲。相應妙舞清歌夜,又還對、秋色嗟諮。惟有畫樓,當時明月,兩處照相思。

晏幾道《生查子》:

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嫋。妝罷立春風,一笑千金少。 歸去鳳城時,說與青樓道:遍看潁川花,不似師師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