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菠萝、波罗蜜、凤梨三者跨越千年的历史纠缠

菠萝一名的起源与波罗密(蜜)有关。汉语中波罗密(蜜)一词一为佛教用语,指到达彼岸。另指一种热带水果,现今被规范成菠萝蜜。菠萝蜜(或波罗密、蜜)是原产于印度,很早就传入东南亚和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热带水果。

用波罗蜜指称菠萝还与佛教塑像联系密切。菠萝果实的外壳有许多六角形刺结瘤或日果刺,即小花的遗迹,颇像佛祖、菩萨塑像头部头发的螺髻。在佛教史上多数石刻佛像与生活中的佛教僧人和尚尼姑不同,后者一般剃为光头。而佛像多塑成螺髻。可以想像中国古人因受佛教影响,便把这种来自西方由西方人传入的美洲水果称为波罗蜜,后又简称为波罗。

历史杂谈:菠萝、波罗蜜、凤梨三者跨越千年的历史纠缠

还有一种传说,历史上有一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影响很大。元初来华在中国呆了十几年,回去后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激起西方人对中国的极大兴趣和热烈向往。所以,叫这种水果为菠萝(波罗)还有一点洋味,与它由西方传来吻合。

美洲菠萝初传入时与由印度、东南亚传入的菠萝蜜有些混淆。但这两种热带水果实在差别很大,于是人们对它的称谓也渐渐分开。清乾隆年间的李调元在《南越笔记》卷十三中说:“粤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罗,横梗如拳,叶多刺,足卫衡宇”。可知这时又指称美洲水果的波罗蜜已简约为波罗,前面并加限制词“山”,表示它可栽种在山坡上。清道光年的吴其在其所著《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一中说:“露兜子产广100东,一名波罗”。他接着讲:“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这大概是最早单独称其为波罗的记载。

历史杂谈:菠萝、波罗蜜、凤梨三者跨越千年的历史纠缠

中国最常用、最权威的百科辞典《辞海》里有“菠萝”条,有详细的解释,有插图,并说亦称“黄梨”、“凤梨”。《辞海》也收有“凤梨”条,但只释为即“菠萝”。这就是说《辞海》提倡用菠萝来作为这种水果的正式名称,同时说明该水果又被称为凤梨、黄梨。

历史杂谈:菠萝、波罗蜜、凤梨三者跨越千年的历史纠缠

在农学界、园艺界,菠萝、凤梨两词似乎也是势均力敌,难分伯仲。例如,20世纪80年代,大陆出版有《菠萝及其栽培》等书,台湾则出版有《凤梨、杏、枣生产技术》等书。但《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皆立“菠萝”条,并说明它又名凤梨、黄梨;又名凤梨、王梨、黄梨。看来,大陆农学界、园艺界倾向于用菠萝作为这种水果(树)的正式名称。由上可悟出,语言学界偏爱用凤梨,农学园艺界喜欢用菠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