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冠病毒突變成主流,傳染力更強或易導致二次感染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一種新的、目前占主導地位的冠狀病毒

,據作者說,這種病毒的傳染性似乎更強。與此同時,美國的醫生們想知道重災區東海岸是否感染了與西海岸不同版本的病毒。

美國新冠病毒突變成主流,傳染力更強或易導致二次感染

2月初出現的新毒株從歐洲遷移到美國東海岸,3月中旬開始成為世界各地的主要毒株。無論新菌株出現在哪裡,它感染的人數都遠遠超過了之前在中國武漢出現的菌株。在幾周內,它成為一些國家最流行的毒株。

該報告警告說,除了傳播得更快之外,它還可能使人們在第一次感染該疾病後容易受到第二次感染

這份長達33頁的報告於週四發佈在BioRxiv上,該網站是研究人員用來在同行評審之前分享他們的工作的網站,旨在加快與研究COVID-19疫苗或療法的科學家的合作。這項研究主要基於早期菌株的遺傳序列,可能對新菌株無效。- 洛杉磯時報(通過Yahoo)

根據這份報告,已經在SARS-CoV-2的突突蛋白中發現了14個突變。SARS-CoV-2是病毒外部的突起,構成了與其同名的“冠狀體”。

美國新冠病毒突變成主流,傳染力更強或易導致二次感染

該報告是基於對來自世界各地的6000多個冠狀病毒樣本的計算分析,這些樣本由總部設在德國的全球流感數據共享倡議組織收集。

在杜克大學和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科學家的協助下,洛斯阿拉莫斯團隊致力於研究一種稱為D614G的突變,該突變控制刺突蛋白的變化。

報告的主要作者、洛斯阿拉莫斯的計算生物學家貝特·科伯說:“我們看到這種病毒的變異形式迅速出現,並在3月成為主要的流行病形式,因此情況令人擔憂。”“當帶有這種突變的病毒進入一個群體時,它們很快就開始佔領當地的流行病,因此它們的傳播能力更強。”

美國新冠病毒突變成主流,傳染力更強或易導致二次感染

美國國家實驗室的計算生物學家貝特·科伯(Bette Korber)帶領一個小組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突變。(洛斯阿拉

據報道,新菌株最早出現在意大利,到3月15日,突變株占主導地位。3月15日左右,紐約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但幾天後就被新病毒擊垮了。

這組作者還警告說,如果流感大流行不像大多數病毒那樣在夏季逐漸減弱,隨著第一批藥物和疫苗的推出,它可能會發生進一步的變異。

“ 我們不能盲目地將疫苗和抗體投入臨床試驗,”科伯在Facebook上表示:“知道全球科學界都在這方面努力,請大家感到鼓舞,我們正以我30年科學家生涯中從未見過的方式相互合作。”

杜克大學的科學家戴維·蒙特菲奧裡表示,這是第一個記錄冠狀病毒突變的文件,這種突變似乎使其更具感染力。

儘管研究人員還不清楚突變的長刺在體內的具體表現,但很明顯,它的某些行為使它在進化上比它的前輩更有優勢,並加速了它的快速傳播。一位科學家稱之為“達爾文進化論的經典案例”。

研究稱:“D614G基因的頻率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這表明與最初的武漢菌株相比,它具有更大的適應度優勢,能夠更快地傳播。”

不同的菌株,不同的作用?

《紐約時報》指出,舊金山大學舊金山總醫院臨床化學和毒理學實驗室的負責人、舊金山大學教授Alan Wu說,美國的醫生已經開始質疑,新的病毒株是否能夠解釋不同人感染方式的差異。

據吳說,醫學專家最近幾周推測,至少有兩種冠狀病毒在美國流行-一種在東海岸流行,另一種在西海岸流行。

“我們正在尋找這種突變。”他強調說,在他所治療的數百例病例中,僅造成了幾例死亡,這“與我們從紐約聽到的完全不同。”

這份研究並並沒有表明新版本的病毒比原來的更致命。感染變異菌株的人似乎有更高的病毒載量。但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作者發現,在當地447名病人的樣本中,感染兩種病毒的病人的住院率大致相同。

即使新的毒株不再比其他毒株更危險,也可能使控制疫情的努力複雜化。如果這種突變使病毒與以前的病毒株大不相同,以致於對它們具有免疫力的人無法免疫新版本,那將是一個問題。

這組作者說,如果讓已經恢復的人接觸到這種突變毒株,它將使“個體容易受到第二次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