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大的河流——恆河

印度最大河流

提起恆河,人們自然想到它是如同黃河、尼羅河一樣偉大的河流。是的,它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是印度人心中的“聖河”。

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南坡的加姆爾甘戈特冰川,有兩個源頭,一個叫帕吉勒提河,一個叫阿勒格嫩達河;這兩個源頭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後正式稱恆河,從此處往東南方向流,河谷逐漸開闊,到哈德瓦之後進入恆河大平原,水流一下就慢了下來 ,緩緩地流淌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沿途不斷接納來自喜馬拉雅山脈和德干高原上的大大小小支流,主要有亞穆納河、拉姆根加河、戈默蒂河、根德格河、卡克拉河、庫格里河、戈西河、宋河等。恆河一路自西向東流經印度的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賈坎德邦和西孟加拉邦,在法拉卡以下進入孟加拉國,之後恆河被孟加拉人稱為博多河;博多河向東南流淌在瓜倫多卡德附近與來自中國青藏高原的賈木納河(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在進入孟加拉國後被稱為賈木納河)匯合,形成“丫”字形,之後在堅德布爾附近納入北來的梅格納河一起注入孟加拉灣,在孟加拉灣最北端形成廣闊的恆河口。恆河自源頭到恆河口,全長2850千米(在印度境內全長2071千米),是南亞次大陸僅次於印度河的第二長河,也是印度最長的河流。恆河水系較發育,支流眾多,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布拉馬普特拉河和梅格納河),主要包括印度北方地區和孟加拉國一部分,還有尼泊爾一小部分,在印度境內的面積約90萬平方千米,是印度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印度境內的大河還有克里希納河、戈達瓦里河等,克里希納河長1290千米,流域面積25.9萬平方千米;戈達瓦里河長1465千米,流域面積31.5萬平方千米)。恆河流域所在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雨量豐沛,加之水系龐大,故恆河水量巨大,河口處年平均流量25000立方米每秒,是南亞次大陸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水量最大的十大河流之一。恆河在流入孟加拉國境內的印度法拉卡處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約5500億立方米;如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梅格納河三河相加,總年徑流量高達近12000億立方米。

恆河自源頭到安拉阿巴德為上游。中游段從安拉阿巴德到印度與孟加拉國邊界的法拉卡。下游在孟加拉國境內。恆河上游水量不大,枯水期時流量甚至不到200立方米每秒;但到中游安拉阿巴德後,由於納入亞穆納河,水量大增,河面的寬度在旱季時1000米,雨季時可寬達6000米。恆河水位變化之大是世界出名的,每到7月,恆河流域進入雨季,來自印度洋的溼熱水汽源源不斷而來,常常出現大雨、暴雨天氣,一直到10月才結束。雨季期的恆河,常常大雨如注,河水暴漲,濁流滾滾,河面的寬度深度都是平水期的兩倍,西孟加拉邦一帶的恆河河面寬達6000米以上,最大洪峰流量達70000立方米每秒。10月之後旱季開始,降水及其稀少,恆河水位下降,小的支流甚至斷流,恆河的枯水期到了,一直持續到來年6月 。由於受氣候影響,恆河在雨季易氾濫成災,而旱季卻水量供應不足。1970年印度在靠近孟加拉國邊界修建了法拉卡水庫,使旱季恆河流入孟加拉國的水量減少3/4,導致兩國關係緊張。1996年,印度與孟加拉達成協議:旱季期間 ,當恆河流量在1980立方米每秒以上時,孟加拉國可得到至少990立方米每秒的水量;當流量低於1980立方米每秒時,孟加拉國將分得流量的一半。

亞穆納河是恆河最大支流,發源於印度西北部喜馬拉雅山脈賈姆諾特里附近,先自北向南流經薩哈蘭普爾(印度北方邦城市)、德里,在馬圖拉附近轉向東南流經阿格拉,直至安拉阿巴德注入恆河,全長1376千米,有昌巴爾河、貝特瓦河等支流。昌巴爾河是亞穆納河最大支流,全長900千米,源於印度中部著名的溫迪亞山脈,流經印度西北部的馬爾瓦高原,水能較豐富,沿河有印度拉賈斯坦邦重要城市科塔。戈默蒂河是恆河左岸一支流,恆河第二大支流,長約900千米,沿河有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

印度最大的河流——恆河

恆河源頭 北阿坎德邦


恆河大平原

恆河中下游地區,是一個典型的河流沖積平原——恆河平原。恆河平原西起印度西北部亞穆納河西岸,東到孟加拉國,北到喜馬拉雅西瓦立克山南麓,南抵德干高原北緣,呈東西向長條形,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比我國的東北平原大,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平原。恆河平原跨印度、孟加拉國兩國,88%在印度境內,12%在孟加拉國境內。恆河平原西部地勢略高,海拔多在100~200米;東部略低,一般海拔在10米左右。恆河平原大多土層深厚,東部一帶的沖積層厚達300米。

恆河平原是印度人煙稠密、城鎮密佈、農耕發達、工商業繁榮的“精華之地”,面積約佔印度國土總面積的15%,擁有印度70%的耕地,集中了印度40%的人口,養育了5億多印度人。恆河平原自古以來就是農耕發達地區,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地形平坦遼闊,耕地眾多,土壤疏鬆肥沃,氣候溫暖溼潤,光熱充足,年降水量從西部的400~500毫米到東部的1500~1800毫米不等。1000多年前印度人就在恆河兩岸開渠引水灌溉農田,種植小麥、水稻、甘蔗、棉花等作物;印度獨立以來,在恆河平原建設了不少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防洪抗旱,擴大農田灌溉面積。恆河流域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有拉姆甘加工程(位於北方邦)灌溉面積約68萬公頃;東亞穆納運河灌溉工程(亞穆納河與恆河之間),灌溉農田19萬公頃,阿格拉渠灌溉工程,灌溉面積41萬公頃;薩爾達薩哈亞克(位於印度北方邦)灌溉工程,灌溉農田面積117萬公頃;根德格灌溉工程(位於比哈爾邦),灌溉農田150萬公頃。

恆河平原今天已是印度主要的糧食、食用油料、甘蔗、果蔬菜產區;全印度80%的小麥、70%的豆類、70%的甘蔗、80%的油菜籽、70%的稻米產自恆河平原。大平原中西部的印度北方邦有“印度的糧倉”之稱,是印度最大的小麥、豆類、甘蔗、菸草、土豆產區。恆河干流東西向流過的比哈爾邦,全邦大部分土地在恆河平原上,一半以上的農業用地得到灌溉,盛產水稻、小麥、甘蔗、土豆、洋蔥、黃麻、芒果、荔枝、香蕉等農產品。

恆河平原百萬人口以上城市有德里、加爾各答、坎普爾、勒克瑙、安拉阿巴德、巴特那、瓦臘納西、阿格拉、加濟哈巴德(西距德里15千米)、法裡達巴德(德里附近)、密魯特(德里東北部,北方邦西部城市)、豪拉(加爾各答附近)等12個(印度百萬以上人口城市約40個)。德里、加爾各答、坎普爾、勒克瑙、阿格拉、巴特那、密魯特等七城城市品牌價值較高,入選城市實驗室發佈的《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中(印度共有24個城市進入該榜單)。坎普爾坐落在恆河平原西部的恆河沿岸,印度北方邦最大城市,是北印度主要的交通樞紐和工商業中心,棉紡、化肥、農機、食品工業發達;現有人口800多萬(2017年),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之一,也是北印度僅次於德里的第二大城市;坎普爾城市品牌價值很高,在城市實驗室發佈的《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中居第263位,排在葉卡捷琳堡、科倫坡等名城之前。坐落在恆河平原中部戈默蒂河沿岸的勒克瑙是印度北方邦首府,北印度主要的工商業城市,有棉紡、食品、農機、製藥、精密儀器、軍工等工業,有近400萬人口。坐落在恆河平原東部恆河南岸的巴特那,是印度比哈爾邦首府,印度著名的宗教城市,有人口100多萬。

坐落在恆河平原東南端的加爾各答,是印度東部最大的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曾是“英屬印度”的首都,現在是僅次於德里和孟買的印度第三大城市,有人口1500萬。加爾各答地處恆河入海水道之一的胡格利河東岸,南距孟加拉灣120千米,建有河港,加爾各答港是印度東部主要貿易港,也是印度十大港口之一。加爾各答城市品牌價值較高,在城市實驗室發佈的《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中居第118位,排名在胡志明市、德黑蘭、新奧爾良等名城之前。

印度最大的河流——恆河

加爾各答 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


印度建築明珠——泰姬陵

由德里沿亞穆納河南行不遠,就來到印度古城阿格拉,這裡有被譽為“世界新七大建築奇觀”、“印度建築明珠”的泰姬陵,它是印度燦爛文明的見證,是印度人民的驕傲。印度有一諺語:沒見過泰姬陵就等於沒到過印度。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的“一生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就有阿格拉古城及泰姬陵。印度大文豪泰戈爾說:泰姬陵是“美麗面頰上的一滴眼淚”。泰姬陵是17世紀莫臥爾王朝第五代國王沙賈汗為他的寵妃阿姬曼建造的陵墓;這位王妃天生麗質,嬌豔動人,深得國王寵愛,賜她叫“泰姬·瑪哈爾”,意為“宮廷中的王冠”。王妃在一次生產中難產去世,國王懷念她,下令為她建造這座陵墓,後人取名“泰姬陵”。泰姬陵始建於1632年,由來自印度各地、中亞、波斯、土耳其、歐洲的建築大師、工匠、石匠、鑲嵌大師、伊斯蘭書法家參加營建,耗資4000萬盧比,歷時22年才建成。

泰姬陵背依亞穆納河,規模宏大,佔地17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花園,四周用紅砂石築起圍牆,由陵墓、拱形大門、水道、噴水池和清真寺組成;陵的四方各有一座40米高的尖塔;供阿訇登塔唸誦《古蘭經》。從大門到陵寢有一條用紅砂石鋪成的通道,兩側是人行道,中間是由一連串噴泉構成的水池,甬道的盡頭就是陵寢。陵寢是一座在正方形臺基上的圓形寢宮,高75米,通體用白色大理石建築。寢宮底部也呈正方形,邊長57米,分為兩層,下層是八角形陵壁,上層是四個圓形小涼亭環抱一直徑18米的大穹頂;門窗邊框都裝著整塊鏤空花的大理石,四面是高大的拱門。寢宮裡裝飾精美,壁飾是用五彩寶石鑲嵌出百合花、鬱金香等圖案;寢宮中央並排存放著沙賈汗與阿姬曼的石棺,石棺上用翡翠、水晶、珊瑚、瑪瑙、紅寶石、孔雀石鑲嵌的百合花、茉莉花圖案,花朵的枝幹用黃金製成,其工藝之精細,可稱巧奪天工。由於整個陵寢用純白大理石砌成,在一日之內,隨著晨曦、中午、晚霞不同時刻光影強弱不同,照射在陵寢上的折光和色彩就會變幻莫測,呈現不同的景色。月光下的泰姬陵,那倒影在噴水池中的陵墓朦朦朧朧,好似泰姬在水中翩翩起舞。正前面進陵墓的大拱門門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鑲嵌著用伊斯蘭書法寫得《古蘭經》經文,其中有一句:邀請心地純潔者,進入天堂的花園。陵墓建成後沙·賈汗讚歎:人間若有幸福樂園,即在此地,舍此無他。泰姬陵的構思和佈局充分體現了印度伊斯蘭建築藝術的氣勢宏偉、莊嚴肅穆、富有哲理和充滿魅力的時尚,不愧是印度大地上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是印度文化的瑰寶。泰姬陵附近的阿格拉古堡與泰姬陵相互遙望,是阿巴克大帝時建造的極其奢華的宮殿,沙賈汗時期有擴建,古堡城牆綿延2500米,全用紅砂岩建造,內有宮殿、公眾廳、八角樓、亭子、清真寺等500座建築物,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建築藝術之大成,莊嚴而華麗。1983年泰姬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如此評價:泰姬陵是一座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臥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於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修建的;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的瑰寶奇葩,是世界遺產中令世人讚歎的經典傑作之一。阿格拉古堡也於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是:與泰姬陵毗鄰的紅色阿格拉古堡,是16世紀重要的莫臥兒王朝紀念建築;它是由紅薩石建成的堅固堡壘,圍牆長2.5公里,把莫臥兒統治者的皇宮圍在中間;古堡裡有許多宛如童話故事一樣的宮殿,如沙賈汗修建的賈汗吉爾宮或稱卡斯宮,有迪凡-伊-卡斯會客廳和兩座非常秀麗的清真寺。

印度最大的河流——恆河

泰姬陵(印度阿格拉)

印度“聖河”

恆河是印度人民心中的“聖河”,恆河世世代代用它甘甜的乳汁滋養著廣闊的印度大地,澆灌著印度文明之花。印度大文豪泰戈爾在《人民的意志》這首印度國歌中寫道:溫迪亞(印度中部一山脈,印度教聖山)、喜馬拉雅發出迴響,亞穆納、恆河奏樂回答,印度洋的波濤唱著歌……。恆河成了印度的象徵,是印度兒女的驕傲,古老的印度教更以種種神奇的傳說為這條河蒙上了層層神秘的色彩。

按印度教的說法,恆河是天上女神的化身,是贖罪之水。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國王為了給自己的祖先洗清罪孽,請來了天女下凡,可天女從天上帶來的神水淹沒了恆河兩岸大片土地;這是溼婆神來到恆河中央,讓天女的神水從他的頭髮中緩慢流過,這樣一來即沖洗了祖先的罪孽,洪水也不再氾濫,恆河水就成了洗滌罪孽的吉祥之水了。千百年來,印度教徒都將來自喜馬拉雅山清澈甘甜的恆河水視為聖水,認為飲聖水可延年益壽、洗清罪孽,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來恆河沐浴和敬奉溼婆神。虔誠的印度教徒一生有四大願望:到瓦臘納西朝拜溼婆神、到恆河洗聖浴、與聖人結交併居住在瓦拉納西、在瓦臘納西火葬並將骨灰撒入恆河。印度教徒還以參加“大壺節”這樣的宗教節日為榮。“大壺節”又稱“聖水沐浴節”,分每12年辦一次的“全大壺節”、每六年舉辦一次的“半大壺節”和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小大壺節”; “全大壺節” 每12年分別輪流在印度的四個城市(阿拉哈巴德、赫爾德瓦爾、烏賈恩、納西克)舉行一次,“半大壺節”每6年在阿拉哈巴德和赫爾德瓦爾兩城市輪流舉行。恆河沿岸的阿拉哈巴德“大壺節”和赫爾德瓦爾的“大壺節”最著名。“大壺節”在印度有2000多年的歷史,印度教徒相信聖潔的恆河水能洗淨身上的舊日罪孽。

恆河中游北岸的瓦拉納西(舊稱貝拿勒斯)是印度教最著名的聖城,也是與麥加、耶路撒冷齊名的世界宗教聖城;因該城位於瓦拉納河與阿西河之間,取兩條河的名字合起而稱瓦拉納西。瓦拉納西相傳是6000年前作為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溼婆神所建,有“印度之光”的稱號。公元前4-6世紀曾為印度學術中心;公元前5世紀佛祖釋迦摩尼曾來此地首次佈道、傳教;公元7世紀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曾到這裡朝聖,在他著的《大唐西域紀》中有詳細的描繪。12世紀印度古王朝曾在此建都城。瓦拉納西至今還有1500多座不同時代的各式廟宇,有“寺廟之都”之稱;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敬奉溼婆神的“維希瓦納特金廟”,該廟建於1776年,圓拱形的屋頂全部鍍金,用去800千克的黃金,是整個瓦拉納西地位最高的一座印度教神廟,每天要接待無數虔誠信徒的朝拜。瓦拉納西的宗教節日每年有400多個,最熱鬧的節日是“沐浴節”,到時恆河邊擠滿了來自印度各地的信徒,天一放亮,成千上萬的信徒擁向一個個“喀德”(即恆河邊築有許多臺階的碼頭,也稱河壇),開始了“聖水浴”的儀式;祭司唸唸有詞,神廟樂聲悠揚;上千年來建造的“咯德”沿恆河延伸六七千米;人們按不同的“種姓”找到自己的“喀德”,依次走入河中,或和衣浸入水中,或作仰泳狀默唸禱告,或作瑜伽狀立於水中。城中有許多供快要死去的人設的“待亡者之家”,虔誠的印度教徒都希望自己的屍體能在恆河邊火化,骨灰能隨之撒入恆河,這樣靈魂才能昇天。瓦臘納西每年在恆河邊火化的屍體幾十萬具。瓦臘納西如今是印度北方的重要工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建有火車站、長途汽車站、國際機場等;瓦臘納西也是印度的文化古城,建有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梵文大學、加西大學等著名高校;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創建於1916年,是一所公立綜合性大學,是印度排名前十名的頂尖大學之一。

安拉阿巴德是印度教聖城之一,坐落在恆河與亞穆納河交匯處、印度北方邦的東南部,原名“帕拉亞格”,意為“獻祭之城”;16世紀莫臥爾王朝阿克巴大帝改名為安拉阿巴德,意為“安拉的城市”。安拉阿巴德的“大壺節”全印度最著名,每6年辦一次“半大壺節”,每12年辦一次的“全大壺節”更是盛況空前,屆時在長達43天節日期有幾千萬的印度教徒來此城朝聖、沐浴。2013年1月14日安拉阿巴德“全大壺節”開始首日,就有300萬的人次的印度教徒前來參加,之後的42天裡共有約1億人次的印度教徒來到安拉阿巴德。參加“大壺節”的除了大量的印度教信徒,還有許多的尊者、上師、苦行者、瑜伽修行者,他們無論男女老少,都進入恆河岸邊的淺水中沐浴,以期望聖潔的恆河水洗淨身上的罪孽。安拉阿巴德城市基礎設施有限,“大壺節”期間常有踩踏事故發生。2013年安拉阿巴德“全大壺節”期間就發生了火車站踩踏事故,有36人喪生,約60人受傷。

印度最大的河流——恆河

安拉阿巴德恆河沐浴

世界最大的三角洲

恆河在進入孟加拉國後,於來自中國西藏的雅魯藏布——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將它們從上游帶來的泥沙大量堆積下來,從而形成了巨大的恆河三角洲。三角洲以印度、孟加拉國邊界的法拉卡為頂點,東到梅格納河,南到孟加拉灣,形成一南北距離500千米、東西弧長400千米、總面積60000多平方千米的巨型三角洲(我國長江三角洲5萬平方千米)。它是世界面積最大的三角洲,90%的土地在孟加拉國境內,少部分在印度境內。三角洲面積如此之大,主要是由於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都是世界上輸沙能力極大的河流,加上孟加拉灣是個海流系統較弱的海灣。恆河的年輸沙量約5億噸,加上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巨量泥沙,這裡每年有10億多噸的泥沙沉積,故而造就了此巨型三角洲。恆河三角洲不同於長江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等單一河流的塑造,它是由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也叫賈木那河)、梅格納河共同塑造的。

恆河三角洲地勢低平,大部分海拔不足10米,有恆河、賈姆納河、梅格納河三大水系,河道密佈複雜,三角洲沿海一帶是巨大的紅樹林、海濱沼澤,建有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地跨印度和孟加拉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國家公園佔據10000平方千米的陸地和水域,其中一半多地區在印度,其餘部分在孟加拉國,有世界最大的紅樹林區,生活著許多稀有或瀕危動物,其中包括孟加拉虎、恆河江豚、印度黑海豚、灣鱷、恆河猴、沼澤鹿、野豬、大禿鷲、小禿鷲、翠鳥、海龜、玳瑁等。孟加拉虎也叫印度虎、南亞虎,是印度的國獸,目前全球野生孟加拉虎的數量不足2500只,主要生活在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國的熱帶叢林中,其中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裡約有200~300只。

恆河三角洲上的入海水道主要有普蘇爾河、梅格納河、胡格納河等8條,其中最大的是梅格納三角灣水道,最寬處有120千米。這些大大小小的水道交錯縱橫交錯,密如蛛網,雨季時河寬水深可通航。三角洲地區為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6~9月的雨季時常暴雨如注,河水猛漲,加上時常出現的孟加拉灣風暴潮水頂託,大量河水入海不暢,漫過河堤,恆河三角洲一片汪洋,最嚴重時水淹面積在4萬平方千米,水淹深度1~4米。恆河三角洲的洪水氾濫幾乎年年都有,大的洪泛每七、八年一次。1987年7月,孟加拉國遭受有史以來最大一次水災,全國67個縣有47個縣受災,洪水沖毀800萬間房屋,1300千米的公路,240多座橋樑,3000萬人無家可歸,死亡2000多人;達卡國際機場因洪水淹沒跑道關閉了一週。

恆河三角洲經過長期開發,如今已是人口稠密地區,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千米1500人以上,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至少有1億以上的人在此生息。恆河三角洲是孟加拉國的“精華之地”,面積佔該國的近一半,人口占全國的80%;這裡是世界最大的黃麻產區,黃麻產量佔全球的70%以上。黃麻及黃麻製品是孟加拉國最重要的出口物資,被譽為“金色纖維”;孟加拉國國徽上繪有黃麻圖案。黃麻主要種植在地勢相當高的博多河、胡格利河、賈木納河兩岸。恆河三角洲耕地的80%種植的是水稻,由於這裡光熱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便利,勞力充裕,水稻種植一年三熟(冬季稻、春季稻和夏季稻),畝產很高,是世界主要的稻米產區之一。

印度最大的河流——恆河

孟加拉國國徽

恆河三角洲主要城市是印度加爾各答和孟加拉國的達卡、庫爾納等。坐落在孟加拉國西南部普蘇爾河西岸的庫爾納,是一個有100多萬人口工商業繁榮的城市,是孟加拉國第三大城市;普蘇爾河是恆河三角洲上主要入海水道之一,庫爾納港是孟加拉國主要河港之一。

印度最大的河流——恆河

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裡的孟加拉虎

恆河三角洲明珠——達卡

恆河三角洲中心的達卡是這裡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恆河三角洲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最大的黃麻加工中心,有“恆河三角洲明珠”的美稱。達卡建於15世紀,17世紀成為莫臥爾帝國孟加拉省首府,18世紀中後期為“英屬印度”孟加拉地區首府,1947年成為東孟加拉省省會,1956年成為東巴基斯坦首府,1972年成為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如今的達卡是孟加拉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及最大城市,有棉紡織、黃麻加工、造紙、食品等工業,人口1500萬(2018年)。

達卡留有800多座各具特色的清真寺,有“清真寺之城”之稱。有名的建築有巴拉卡特拉宮、拉爾巴格堡、巴伊特穆卡拉姆清真寺、國家烈士紀念碑、孟加拉國議會大廈等。拉爾巴格堡位於達卡市中心,是三幢用紅砂岩和磚塊砌起的組合建築,即清真寺、帕瑞比比的墓和兩層高的莫臥爾王朝總督府構成,因其外觀與印度泰姬陵相似,有“孟加拉的泰姬陵”之稱。孟加拉國家博物館是世界有名的博物館之一,保存著大量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的雕刻,阿拉伯文書法、古錢幣、金佛像、穆斯林紡織品、古代兵器等,尤以15~18世紀的書籍插圖最為珍貴。巴伊特穆卡拉姆清真寺建於1968年,是孟加拉國最大的清真寺,號稱世界第10大清真寺。

印度最大的河流——恆河

孟加拉國首都達卡

印度最大的城市——德里

在印度西北部、恆河平原最西端、亞穆納河西岸,坐落著印度最大的城市——德里。德里的全稱是“德里國家首都轄區”(印度一級行政區),包括德里和新德里;德里是千年歷史的老城,印度門以南是1912年後新建的新德里;德里與新德里彼此相連,組成德里大都會區,總面積1484平方千米,總人口2570萬(2015年)。新德里是印度首都,印度國家政府機構均設在此地。

德里是印度共和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超2000萬的超級大城市之一。德里的經濟總量(地區生產總值)僅次於孟買居印度第二,有汽車、電子信息、鋼鐵、化學、食品、機械、印刷等工業,金融、保險、法律服務、電子通訊、旅遊、商業、交通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較發達。德里是印度最大的鐵路、公路和航空中心,有6條鐵路幹線通往印度各地,是印度最大的鐵路樞紐。德里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是印度最繁忙的機場,除飛往印度各地外,可直飛北京、東京、莫斯科、紐約、倫敦等,年旅客進出量超過6000萬人次,是世界最繁忙的15大機場之一。德里也是世界重要的國際都市,成功舉辦了1951年第一屆亞洲運動會和1982年的第九屆亞洲運動會,2010年又舉辦了第17屆英聯邦運動會。

印度最大的河流——恆河

德里 印度門

德里歷史悠久,公元前1世紀孔雀王朝的拉賈迪盧就在此建城並命名“德里”。1206年德里蘇丹國定都於此,1526年莫臥爾帝國定都於此,1638年莫臥爾帝國的沙賈汗改建城市,建了賈瑪清真寺,改名“沙賈汗·納巴德”。在長達300多年的莫臥爾帝國曆史中,有200多年都定都於德里(1526~1857年的莫臥爾帝國曾在德里、拉合爾、阿格拉定都)。1857年“英屬印度”成立後,德里不再是都城。1931年德里重新成為“英屬印度”首府,直到1947年獨立的印度共和國定國都於新德里至今。德里有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等著名大學。德里也是印度著名的歷史名城,名勝古蹟眾多,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就有顧特卜塔、胡馬雍墓和德里紅堡建築群三處;還有甘地陵、印度門、賈瑪清真寺、蓮花廟、印度總統府、印度國家博物館等著名景點。

印度最大的河流——恆河

德里 胡馬雍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