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道汝瓷 | 从汝州的六尺胡同说汝瓷

仁义一词说起来仿佛带着点江湖气息的侠肝义胆,但似乎又多了些人性的柔软。我们的民族是向来是个不缺血性亦充满人性的民族,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仁、义、礼、智、信,把仁放在首位,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品性。

宋道汝瓷  |  从汝州的六尺胡同说汝瓷


今天我们来到汝州市闻名的“仁义胡同”,从十字街沿着中大街正东,不一会就到了这里。我看到这个小胡同的时候,脑海里首先想到了小时候读过一首诗,朗朗上口,现在读来仍然是一段非常有故事性的佳话。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宋道汝瓷  |  从汝州的六尺胡同说汝瓷


相传清朝的时候,我国汝州的一个县城,有两户人家因为盖房子垒伙墙,争执不下,其中一家人的长辈在朝堂做官,他们愤愤不平的把盖房子的事写在家书中,希望能托长辈官威把盖房子的事情解决掉。结果,这家做官的人收到来自京城的回信,信中就是那首短诗。

这家人体会到来自家中长者的宽怀和仁厚,觉得自己斤斤计较闹的邻里不和睦很羞愧,他们在盖房子垒墙的时候就主动让出了三尺,这一举动让邻居看到之后深受感动,邻居想,既然人家让了咱,咱也得让人家。于是邻居在垒墙的时候也让出来三尺,这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巷。

六尺巷因故事而得名,正是“争之不足,让之有余”。六尺胡同的名字,表达了人们对谦让美德的崇尚和向往,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仁义之德。

宋道汝瓷  |  从汝州的六尺胡同说汝瓷

汝州的六尺仁义胡同,并不是我国唯一一条,有资料表明,我国共有6个仁义胡同,这样宽怀仁厚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不仅仅六次。据仁义胡同里住着的老住户说,虽然那么多年,胡同早已变了模样,在胡同里居住的人也从陈家换成张家,从张家换成李家,但这胡同里淳朴的民风却从来没有变过。在这个胡同里住着的人,从来没有出现过打架斗殴的事件,甚至连小矛盾也很少有。先人们留下了谦虚礼让的好故事,也留下了好的德行,把邻里之间都滋养的和和睦睦,安居乐业。

宋道汝瓷  |  从汝州的六尺胡同说汝瓷

我们一行人在六尺胡同里遇到的那些老乡,他们脸上的温和笑意,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是一种绽放的美,也是一种洋溢在心底的高贵。他们不争三尺墙,不争名夺利,人品高洁处事从容,非君子而不能有这份涵养。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作为汝瓷文化发源的汝州,还有很多老工匠躬耕在窑厂,为了研究汝瓷的器型和生产工艺废寝忘食,他们并没有在这个快消费时代遗失掉自己追求艺术的初心,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打磨、烧制,全然不被外面满大街飞的网络爆炸信息所吸引。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六尺胡同传递出来的仁义——淡泊名利、安守初心。

我们相信,在这片文明与发展并存的土地上,在汝河的风光滋养着的土地上,汝瓷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文明,它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