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通命不通

----钟子期之死

钟徽懂曲竞亡身,俞瑞知音却断琴。

显贵樵夫相仰暮,琴通那晓命非均。

各位朋友,这首律绝是琴台游客为伯牙子期所作,什么意思呢?请听我解译。这汉阳古琴台乃武汉三大名胜之一,这里发生的故事,大多数人只知伯牙抚琴求知音,钟徽即钟子期辨得伯牙琴。一������晋国上大夫,与一个汉阳集贤村的樵夫结为兄弟,成为知音契友。这段故事实为感人,其中那‘高山流水’就彼称为国家十大古曲之一,誉为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虽然曲高和寡,乃不失为千古绝唱!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太惨。怎么个钟子期与伯牙相别一年不到就死了呢?为此,有许多游客一谈起此事便大为唏嘘,更是为子期之死而叹息!

人们认为,钟子期之所以不幸,正如诗中所言,琴通那晓命非均。这就是说,伯牙与子期虽说地位悬殊,但在琴理,道德,情操上是一致的,在这个层面上他们是知音。但在命运上就不能均等了。这里所说的命并非宿命论。所渭的‘命非均’,是指每一个人的具体的小环境是有别的。不能认为两个人在琴理上相通了,就一切可以同步了,否也。

那么,这里的错,错在那里呢?我认为错在‘僭言’二字。固为伯牙听了子期一番高论后,一时爱才心切,对子期的期望值过高,一时‘僭言’几句:‘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亍廊庙,垂名于竹帛,.,,’所渭‘僭言’就是不该说的话却说了。俞瑞为鼓励子期去考功名,还送子期黄佥二笏。结果怎样呢?据子期的攵亲说,子期为了不辜负伯牙之所望,将那二笏黄金去买了一些书回来攻读,‘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乌呼,岂不悲哉!这对伯牙来说是睛天霹雳,这是伯牙万万没想到的结果。

这说明,伯牙好心做了坏事,摔琴也无法挽救,他对子期的关心和帮助,没有做到量体裁衣。子期欲取功名,并非能力不夠,只是那外部环景实在太差。光靠砍柴怎么能维持孝养父母的生计?假若伯牙与子期未提功名之事,子期可能用那二笏黄金去搞点家禽,或做点小生意什么的,我想子期也不至于丧命。

看来这人与人之问,那怕是朋友,兄弟,夂子之间,相互关心,相互仰慕均可,意向可以勾通,命运切莫包办。所以此事警告时人:假如你有子,切莫非清华北大不考?假如你有女,切莫非高富美不嫁?

---2020-4-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