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部分疾病的中醫“外治”法(1)

中草藥的外治法,是利用藥物和人體接觸,直達病所,並且借冷熱溫度的刺激、摩擦燻熨的幫助等發揮藥物的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

由於本法內容極為豐富,在此僅舉例說明一些有代表性的外治藥物與方法於下。

01

敷 法

敷法,是外治最常用的方法,是把鮮藥搗爛,或用幹藥研末,加酒、蜜、醋、麻油(其他植物油亦可)、豬油、雞蛋清、凡士林等調和,敷在肌膚局部,隔一定時間換一次,使藥物在較長時間內發揮作用,以達到解毒、消炎、止痛、止血等作用的治療方法。

例如:

高血壓,用吳茱萸研末,每次18~30克,用醋調成糊狀敷足心湧泉穴,最好在睡前敷,用布包裹敷藥,12~24小時後血壓下降,病人自覺症狀減輕。

急性痢疾,用苦參粉8克,將藥粉用溫開水調成糊狀,製成餅敷臍部,蓋以玻璃紙固定,日1次,有效率可達90%,治癒率為85%。

脾胃虛寒胃痛,用生薑90克,麵粉30克,雞蛋白3個,將生薑搗爛和麵粉拌勻,加蛋白炒熱,敷胃痛處。

婦科乳腺炎,用鮮蒲公英90克,鮮野菊花30克,鮮蔥白頭10個,加蜂蜜或紅糖少許搗爛敷患處;或用紫花地丁、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芙蓉葉各等量,共搗爛敷患處,對未化膿乳腺炎有效。

乳頭破碎,用爐甘石、熟石膏、赤石脂各等份,共研為末,麻油調敷患處。

小兒腮腺炎,用連翹粉60克,大黃粉60克,黃酒4兩,共調勻敷患處;或用赤小豆50~70粒搗末,和溫水或蜜調如糊狀敷患部,一般1~2次可愈。

陰囊腫大,用雄黃、枯礬各等量,用茶油敷患處。

小兒急驚風,用代赭石30克研末用醋調敷足心湧泉穴,有鎮驚之效。

外科疥瘡,用野蜂房1個,三黃(黃連、黃芩、黃柏各等量)末5克,將野蜂房燒存性研末(燒至外面褐色為度,切不可燒成灰燼),與三黃末混勻,調茶油敷患處。

若敷上藥能持續保存,則不必換藥,一般敷藥後2天內出膿,至第3天就可結痂痊癒。

溼疹,用穿心蓮3份,川連粉1份,枯礬2份,雄黃1份,冰片0.5份,調適量凡士林軟膏敷患處;

或用青黛6克,黃柏6克,煅石膏12克,滑石12克,共研為末,麻油調勻,外敷患處;又馬齒莧30克,黃柏30克,水煎,溫敷患處,每日3次。

適用於急性溼疹紅腫、瘙癢、滲水多者。

慢性溼疹,用寒水石、石膏、冰片、赤石脂、爐甘石各等份,共研末用蜜調勻外敷,每日2~3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