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孩子的起跑線在哪,跟父母的這三個意識有關

前段時間,一個學生的成績下降得很厲害,一些很簡單的題目,也是錯漏百出。問她最近是不是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她只是低了低頭,看著她不語,隨後她的眼淚掉落到地上,接著發出了抽泣的聲音。我抱了抱她:“哭吧,哭出來就好了。”

等她情緒平復過來後,她終於向我敞開了心扉。

原來,她的爸爸前段時間帶回了一個阿姨回家,媽媽和爸爸爭吵一番後就帶著她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去過。她的爸爸也從沒問起過她,看到別的孩子有爸爸來接,她就很想爸爸,期待著他也能出現子校門口,但她遲遲沒有等到。

“老師,我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看著學生傷心的表情,百感交集。不禁感慨,婚姻的和諧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重要,可是,很多家長卻忘記了!

《成為》:孩子的起跑線在哪,跟父母的這三個意識有關


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如果真沒感情了,可以在跟孩子商量後,選擇和平分手,這樣給孩子的愛一九還是完整的,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只是選擇從夫妻變成朋友,對自己的愛還是一樣的。而不是以背叛和憎恨,破環孩子對父母原本的印象,割裂孩子心中父母的愛。

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能滋潤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破裂缺乏安全感的家庭環境,只會讓孩子鬱鬱寡歡,患得患失,甚至心性扭曲,失去自我。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做得不好,孩子的成長過程可能就會曲折些。父母給予什麼,孩子基本上就吸收什麼。

如今已經結婚正在備孕的我總會在想,以後我的孩子會是什麼樣子?我應該給予我的孩子什麼?我應該要做一個什麼樣的母親?


《成為》:孩子的起跑線在哪,跟父母的這三個意識有關


直到看了《成為——米歇爾·奧巴馬自傳》這本書,我總算有了一些領悟。


《成為》這本書是由美國的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親筆所著,她曾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及哈佛大學法學院,是一名律師。後來嫁給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成為第一位非洲裔總統夫人。在2018年12月,當選2018年美國最受尊敬女性。為很多公益性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成為》這本書所講的是米歇爾·奧巴馬一生的經歷,展現了她如何從不起眼的人變成白金漢宮的耀眼明星,如何為了活得真實而努力,如何為了實現更高的理想而貢獻個人力量,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她的記述裡,我看到了她的蛻變,然而在她蛻變過程中,最吸引我的是她父母對她的無私的愛。讓我感受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父母之愛,讓我知道了為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什麼,什麼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1.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韓寒說“其實我一直覺得所謂的愛,就是陪伴,沒有太多別的”,這句話雖簡短,卻在理。

因為真心陪伴的過程是溫暖的,因為可以感受到被在乎。但是有多少人還在留戀著這些溫暖?在這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一些人的陪伴,雖然有長度,卻沒有溫度。

表姐是公司總監,工作比較忙,經常四處飛,很少時間陪著孩子。有一天,我去表姐家,剛好表姐休假,我聽到她對外甥說:“天天忙,現在總算有時間陪你了,今天我們就好好一起在家裡待著吧。”說完,她就拿出手機,一會跟朋友視頻聊天侃大山,一會刷手機。期間,外甥 跟她說想出去玩,她一口就回絕了:“難得我休息,就不要出去了吧!在家我還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你呢!”

外甥不以為然,回了一句:“我才不要你這樣的陪伴,裝模作樣,明明就只顧著自己。”說完就生氣地回了房間,自己忙自己的去了。表姐叫他吃飯,他都不應。

從這件事中,我感受到了,陪伴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或不可缺的,而這種陪伴需要來自內心的陪伴,像堂姐這樣的假式陪伴,無疑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應付和敷衍。陪伴需要真誠,需要互動,需要從孩子內心的需求出發。


《成為》:孩子的起跑線在哪,跟父母的這三個意識有關

米歇爾.奧巴馬


正如《成為》裡,米歇爾的母親是個全職太太,除了為家人做好飯菜,搞好家庭衛生,還會陪伴米歇爾讀書,而且從很早就開始,會帶她去公共圖書館,陪她一起認書上的字。而父親在下班後會給兩個孩子展現他對爵士樂和藝術的熱愛。在他們家裡,分享、互動式的陪伴讓他們之間緊緊靠在一起,沒有任何隔閡,彼此之間都是關愛與和諧。一家人在一起,雖然生活不富裕,但很愜意。


父母的陪伴,潛移默化的影響,讓米歇爾形成了外向和喜歡交際的性格,陪伴是愛的一種表現,愛的溫度能滋養人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你的真情陪伴,孩子若接收到了,那他們也會對你回以愛。


2.尊重與信任是最好的禮物

《成為》裡,米歇爾說到她小時候生氣時總會跟母親傾訴,她就平靜地停著,偶爾插一句“噢,天啊”和“噢,真的嗎”,但並不縱容她的怒火,只是會很認真地對待她的沮喪。如果換做其他母親,可能只會說一句“你盡力而為就好了。”她的母親懂得尊重孩子生氣和沮喪的權利,並沒有剝奪它,她也知道她的孩子會過不了多久就能把這件事處理好。尊重與信任,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


《成為》:孩子的起跑線在哪,跟父母的這三個意識有關


她的父親在她交男朋友時,知道她跟那男生走不到多久,並沒有強行拆散他們,而是把感情的自主決定權交給她,讓她自己去感受去選擇去決定。因為對自己孩子的瞭解,所以信任她,知道她能判斷出對方適不適合自己;所以尊重她,讓她自己去經歷這一段感情,或高興或悲傷,都是人在談情說愛時必經的。


正是家人給的尊重和信任,讓她能獨當一面,慢慢變得獨立與強大。後來她遇到了奧巴馬,確定他就是對的那個人,決定嫁給了他,並在他選舉美國總統的過程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最後成為了美國前第一夫人。


她父母給予她的尊重和信任,讓我想到自己的經歷。初中時,有次上晚自習時,我遲了點回家,回到家後,爸爸什麼都沒問,就直接把我大罵一通,說我學壞了,大晚上放學不回家。被爸爸罵了覺得特委屈,哭了一晚上。當平靜下來後,給爸爸媽媽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們事情的經過以及我對父母處理這件事的態度的感受。


《成為》:孩子的起跑線在哪,跟父母的這三個意識有關

信任


自那以後,爸媽給了我很大的自由,不會對我的事過問太多。而這自由來自這封信,他們覺得他們的女兒長大了,會懂得跟父母溝通了,會獨立思考了。所以他們選擇尊重我,信任我。


所以無論我高中選文理科,還是報考什麼專業什麼大學等等,他們都無條件支持我,讓我自己做決定,不會過多幹涉;包括從事什麼工作,在哪工作,也是我自己說了算。


在我身邊,很多朋友會因為父母的一句“我都是為你好,我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選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當朋友都跟我抱怨父母管的太多時,我很慶幸自己沒有這些煩惱。特別感謝父母給我的尊重和信任,才造就了我現在獨立的性格,讓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依然能奮勇前進。

3.男女平等,重視教育

“知識改變命運”,尤其在現在快速發展的社會里,不重視教育,沒有知識,分分鐘被社會所淘汰。一個人的知識程度,很大程度決定他的一生。


《成為》:孩子的起跑線在哪,跟父母的這三個意識有關


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只是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這種權利被不同程度的剝奪。如今還有很多落後國家存在女性不能接受教育的現象的存在。落後的思想觀念,導致人生停滯不前。


在快速發展的社會里,唯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而這是對所有人而言的,不分男女。但有些時候,“女子讀書無用論”左右著一些人的思想。

在我們小時候,總能聽到一些當姐姐的因為家庭經濟原因不得不中途輟學來供讀家裡的男丁。

也有一些女孩子,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和家庭觀念原因,輟學外出打工掙錢等等。面對這種現象,總會憤憤不平。男女平等,有時候在某些家庭裡只是個空喊口號。


米歇爾作為一個黑人,很慶幸,她有一對平等對待兒女且重視教育的父母。她的母親會在很早時就開始教她讀書認字,陪她去圖書館。雖然讀書學費很貴,但他們從未跟孩子說過,生怕孩子徒增煩惱,更不會說讓米歇爾輟學,好讓哥哥安心讀書。知道米歇爾喜歡彈鋼琴,會鼓勵她去學,並會陪她練琴給她當聽眾,用具體行動去支持和鼓勵她。

父母對教育的重視,讓她愛上學習,在學習上奮勇前進,一路猛追。最後從哈弗大學法學院畢業,成為一名律師。


父母對她無私的愛,讓她在人生路上敢於做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成為》:孩子的起跑線在哪,跟父母的這三個意識有關


如果你也為人母,不妨思考這些問題——“孩子對你意味著什麼?你應該給予他們什麼?你想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是我以後為人母對孩子的希冀。我希望我能更多地陪伴他們,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尊重和信任他們,讓他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這是我最想給予他們的愛。人們總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用物質堆砌出他們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的假象。紈絝子弟是怎麼產生的?跟錯誤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首先是用愛給他們營造一個健康溫暖的成長環境,滋養他們的心靈,才能為日後的起跑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