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耳朵“听不见”,充耳不闻,没有耐心的家长可以这样来对付

耳朵听不见

学龄前的儿童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大人的一个问题或请求说了好几遍,孩子却就像没有听见,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有时可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真的听不进外界的声音,有时是视而不见,听而不执行,有时是拖拖拉拉、慢慢悠悠。

比如说玩过后玩具叫她收拾装起来,只当没有听见,继续玩自己的东西;早上起床后叫及时穿衣,早点刷牙洗脸,也是当听不见,或者拖拖拉拉才去执行。

“听不见”“拖拉磨蹭“时常被儿童所冠有,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显著特性。

孩子耳朵“听不见”,充耳不闻,没有耐心的家长可以这样来对付

3岁后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并发展自己的独立思维与个性,就跟大人一样讨厌被“唠叨"、"说教”、“命令”。

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灵》中也提到,儿童不需要别人告诉他做什么,怎么去做,他反感这些帮助。他要遵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与执行。他只需要一个权威的认可,来肯定他的成绩,以确保自己方向的正确性。

从呱呱落地就开始听从内心的召唤,吸收性心智,学习适应这个世界,学会语言交流、爬行走路,掌握各种技能。孩子不是靠教育、说教而成长,而是靠内心的召唤、吸收才能促使他们行动、学习。


孩子耳朵“听不见”,充耳不闻,没有耐心的家长可以这样来对付

当他学走的时候,让他一个人自己走。会玩的时候,让他一个人自己玩。小孩子要自己活动,自己生活,自己从活动中得着快乐,从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所有关于一切的饮食起居,能够自己做的,孩子都希望自己来做。

引导思想

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去想。小孩子一时想不到或者不能够完全想到的,我们可以间接地提示,引导小孩子去思想。教育家陈鹤琴分享过自己孩子这样一案例。

孩子耳朵“听不见”,充耳不闻,没有耐心的家长可以这样来对付

有一天,我的小女儿吃了饭,没有把饭碗放在桌子里边,那时候我第一个感想,就要叫她把饭碗移进去。仔细一想,这种命令,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就是这样指定,她就是这样做,下次她还是会那样做的。所以那时候,我就问她说:“小妹妹,这只饭碗放得好吗?”她说:“放好了。”我说:“真的放好了吗?”她想了一想,把饭碗轻轻地推进去了。我就问她说:“你为什么要推进去呢?”她说:“这样放碗不会落在地上敲破。”我说:“对了!”我又继续问她:“下次吃了饭,饭碗也要这样吗?”她说:“是的!”这是我提示她,使她记住下次把碗放进去。

引导思考的另一个好处是,行为的后果或影响、需要采取的行动都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心底是认同的,也会更容易行动执行起来,从而避免了家长的理论说教,受制于人,引起反感。

孩子耳朵“听不见”,充耳不闻,没有耐心的家长可以这样来对付

我们经常也说榜样的力量,给孩子做榜样,身教大于言传,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周围榜样环境中吸收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良好的行为规范。

赢得孩子合作

​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里介绍要孩子合作,可以采取四个步骤:

1.表达对孩子的理解,要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 表达对孩子的同情,而非宽恕,就是理解孩子感受,而不是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

孩子耳朵“听不见”,充耳不闻,没有耐心的家长可以这样来对付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前面两个步骤是真诚而友善地进行的,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和孩子一起关注于解决问题。启发式提问孩子有什么想法,或者提出一些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让孩子感同身受

很多家教书都倡导要学会与孩子共情,感受孩子的情绪并理解孩子,共情能力也是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里提列的未来社会需要的六种能力之一。我们在要求自己学会共情,也可以要求孩子共情自己。

孩子耳朵“听不见”,充耳不闻,没有耐心的家长可以这样来对付

时常叫好几遍去洗脸刷牙,淇宝却只当没有听见,继续自娱自乐。赢得合作的以上步骤也进行过,问题依然会存在,最后我会使出自己最后一套话:”这是我最后一遍跟你说了,晚点你跟我说话,我也学你听不见,不搭理你,让你也尝尝这个滋味.....“

通常这些话抛出后不久,她会停下手上活动,自言自语道:”我去刷牙了“。偶尔拖的太久才行动的,我真的会对她”充耳不闻”,让她感同身受一下。


二娃宝妈,看书学习,思考育儿,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