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唐朝以前也有許多優秀詩人,為何說唐朝詩歌最盛?

三三腰影視隊


我是“十二十頁”我來回答,任何文化都有會經過原始積累期、發展期、成熟期、衰退期這四個週期,所有文化都不例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以上都是每個朝代對應文化的成熟期。但是,想要達到成熟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當時環境的支持,就像沒有互聯網,就沒有現在成熟的阿里一樣。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一共有21個皇帝,享國289年。唐朝詩歌盛行的原因,十二十頁認為有兩個:

1、文化繁榮大環境的驅使

2、當時的激勵政策

經濟繁榮是詩歌繁榮的基礎,詩歌是經濟繁榮的見證。

1、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魏晉以前,文學主要由《詩經》、《楚辭》和《漢賦》組成。但是經過創新,駢文在汗末出現了,並且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開來,終於有一門學科不再依附於經學。駢文是一種用字對句,兩兩相對的文體,講究對仗的工整,聲律的鏗鏘,最後定格在南梁,把文章的美髮揮到了極致,唐代公文也是駢文,即四六體。

至唐代,以詩為代表的各種文體形式相繼出現,只是其它文體都不如詩出現早、成就大,這就是以“唐傳奇”代表的文言小說和詞賦。人們常說“唐詩宋詞”,但實際上“詞”這種文體在唐晚期就已出現。

2、經濟繁榮,思想寬容

①經濟繁榮:唐代出現了萬國來朝的現象,達到鼎盛時期,向其進貢的國家多達300多個。唐代吸收了各國的交流與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的特徵,詩、書、畫、樂等領域出現了大量的名家,如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唐代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②思想寬容:俗話說“為尊者諱”,其他朝代的許多文人,往往不敢妄論當朝君主。後來,明清兩代大興“文字獄”,直接導致中國文學進入一種混亂的狀態。但唐代文人對此並不在意,白居易甚至在《長恨歌》中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事情進行幻想。唐人在文化上對儒學、佛教、道學均持推崇態度,這對人們開闊視野,活躍思想,促進文風流派的形成有很大幫助。

經濟基礎覺定文化基礎,不僅是文化,唐朝的水利事業、耕作技術、絲織業都是非常發達。除了物質,就是精神,所以在精神文化方面,唐朝也格外繁榮,其中就包含詩歌,但詩歌是在武則天之後才空前繁榮起來。

武則天之後,唐詩空前繁榮,原因就是當時的政策激勵

1、武則天時期科舉加試雜文

清初,彭定求和其他十多位學者編撰的《全唐詩》中,收錄了唐代2300多位詩人的48900多首詩,而且內容豐富,風格多樣,體裁眾多。僅從詩人及其創作的詩作數量來看,就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時代,可謂空前繁榮。

在武則天稱帝后,對科舉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增加了“武舉”科目,使殿試製度化,同時又增加了科舉內容中的文選。如果說雜文與經文有關,則天女帝以前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就是經學,嚴格來說與文學關係不大,而雜文所指的詩賦,正是唐代文學的重要內容。

在科舉中增加了詩文內容後,天下學子對詩文的創作熱情迅速高漲,畢竟,文學已成為他們升遷的資本。從此以後,文學與經學一同成為讀書人的必修課,天下出現了“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現象,文學從此時起變得異常重要。實際上,細數唐朝的著名詩人,大多數都是在武則天稱帝后才出現的,在這之前能很快被人們想起的只有初唐四傑。

2、“行卷”和“溫卷”風氣盛行

至唐太宗時,又進行了大規模的科舉改革,使科舉制度更加穩定。但出於對門閥家族的折衷讓步,唐代科舉制度並沒有糊名制。模糊性的名字意味著考官將看到考生的名字,這當然有利於門閥子弟的升遷,緩解了門閥世家等原有選官制度(蔭制、九品中正制)中既得利益者的牴觸情緒。然而,也正因為不實行糊名制,考生的名聲對考官有著很大的影響。

為使考官早在科舉之前就知道自己的身份,唐朝的考官們通過“行卷”和“溫卷”的方式,想要在考官面前混熟。「行卷」與「溫卷」指的是青年學生與其他士人,特別是已到了朝堂的達官貴人,以遊歷四海的方式交往。她們慣用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絞盡腦汁寫出來的好作品編成書,送到官府裡,讓人家看,讓人賞識,這就是《行卷》。而「溫卷」,則是在科舉之前,為防止考官忘了自己,把同一本詩集重新寄出。從此以後,詩學焉能不繁榮?

【十二十頁結語】

無權利束縛、無顧慮的社會環境,自由發揮、無拘無束的文壇風氣,必將更好地釋放唐朝文學的活力。
總之,以唐詩為代表的唐代文學之所以能得到長足的發展,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國泰民安,國運興旺;文人墨客直言不諱的人生觀;科舉制詩內容的現實價值;學生遠遊增長的閱歷;天朝人自強不息的氣魄等等。詩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達到了繁榮的頂峰。


十二十頁


一、盛世興文,

二、時世造英雄(詩人、詩歌),英雄造時世。辯證統一的。

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人在世界上被稱為“唐人”!

四、”唐初四傑”、“唐宋八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等等,眾星捧月,眾多詩人創作了無數高大上的詩歌作品,千古流傳!!!


秦興陝西秦川興平


確實唐以前也有不少優秀的詩人,正是有了前期的積累,才有了唐詩的盛世。當然也離不開唐朝本身的作用。

詩的唐朝

唐朝詩歌的盛行,與唐朝奉行的詩賦取士制度有很大關係。這項制度在初唐就逐步建立,對唐代文學,特別是詩歌產生了重大影響,並且造就了大批的文士。

唐初,唐太宗開設文學館等措施,開啟了唐一代盛熾的崇文風氣。其繼任者唐高宗、武則天以及唐玄宗,也都繼承或沿襲了太宗的尚文政策,為唐詩的興起與走向繁榮創造了充分條件。

詩賦取士制度的施行,促進了整個社會普遍崇尚詩文的良好風氣,也為文學人才的大量湧現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詩歌成為人們的進身之階,必然會促使整個社會對它的重視。在這樣的社會政治背景之下,刺激了詩歌創作群體的不斷擴大。

特別是進士科漸重文詞,到了盛唐甚至乾脆單純試詩甚至律詩,進士科對詩歌文學發展的意義重大。據有人統計,《唐百家詩選》中有近90%的詩人參加過科舉考試,進士及第者62人,佔入選詩人總數的六成。《唐詩三百首》中入選詩人77人中,進士出身有46人,也是佔到六成。

可見詩賦取士制度對造就文學人才,特別是詩人,產生了的巨大作用。

經濟因素

不得不說唐朝的經濟繁榮為唐詩的興盛提供了穩定的後勤保障,也使大唐帝國成為來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全國統一,國勢強大,文化大融合,大量的詩人有機會飽覽邊塞風光,擴大了文人的視野。

而且還有必要提一下,唐朝前期的統治者也是詩歌愛好者。有了統治者的提倡,對詩歌的發展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以致於唐朝廣大人民愛好詩歌形成了社會風氣。明代黃淳耀對此曾說“唐世以詩取士,上自王候有土之君,下至武夫、卒史、緇流、羽人、優伶之屬,人人學詩,一篇之工,播在人口,故詩人易以得名”。

所以,在唐朝作詩,就好比現代的流行歌曲,那叫一個火。

唐詩體裁的多樣化

唐詩的風格是豐富多彩的,創作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唐代詩人從《詩經》和漢魏樂府中吸取了現實主義的精神和表現手法,也從《楚辭》中吸取了浪漫主義的精神和表現手法。其傑出代表便是李白和杜甫。

漢魏六朝以來的文人對唐詩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曹丕的《燕歌行》對唐詩的七言歌行體有著一定的影響力。漢魏六朝的詩歌主要是五言詩,隨著詩歌思想內容的逐漸複雜化,演變出了七言律詩,還有五、七言絕句等新的詩體。

此外,從內容上來講,山水、田園、邊塞等流派在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