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新說

這句話流傳了很多年了,最早出自《漢書·藝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日: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

治病是用藥食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如果藥性偏差,效果南轅北轍,非但不會有效果,反而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後果。

古代把醫生分為三等: 上醫、中醫、下醫。 上醫治國(治理國家即可以當皇帝),中醫治人(治理人民即可以當個官員),下醫治病(專業治理病人)。

下醫又分為三等: 上工、中工、下工。 上工養生,中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

建國前名老中醫嶽美中老先生,寫過一篇《醫分五等》,現結合其文,談談筆者的理解: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新說

嶽美中老中醫

初等醫生(亦稱開方醫生):

此類人的全部中醫知識不外是背點湯頭歌訣,藥性四百味,平日好打聽名醫開什麼方藥,依樣畫葫蘆,拿去應診,實際上於中醫學術理論完全是門外漢,自然與不動腦筋單純的“抄方”“抄書”無異。這種看病的有效率,可以想象並不高,但需要承認的是,很多人學醫都需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不停留於此,努力精進,就可以了。

二等醫生(亦稱用藥醫生):

嶽老言:此類人學過中醫基礎理論,對陰陽五行、藏象經絡、四診八綱、理法方藥,乃至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都有所接觸瞭解,但就是用不好,一般小病尚有療效,病情稍一複雜便束手無策,所學尚處於皮毛,自然無辨證能力可言,不外是對症碼藥:如頭痛就是白芷、薄荷、川芎,腰痛就是獨活、桑寄生、續斷、杜仲,納呆厭食就是山楂、神曲、麥芽等等,臨床永遠停留在一個低水平的循環。

這種情況也很常見,這樣做造就了大量的“大方醫生”和“藥物浪費”,也不應停留於此。

三等醫生(亦稱辨證醫生):

嶽老說:此類人受過正規的中醫專業訓練,對中醫理論包括經典著作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甚至掌握,有的還正式拜過老師,下過功夫,有師承有心得,臨床具有一定的辨證能力。但由於經驗不足,思辨能力低,對書本知識消化領悟有限,不足以“知常達變”,旁人能治的病,他也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這就是所謂的好醫生。能做到這一點,也基本上達到“濟世蒼生”的門檻了,在現代社會,能做到這一點的大夫,真可以稱上好大夫了。

四等醫生(亦稱入細醫生):

這種人學驗俱富,對經典著作理解深刻,著書立說、考證中醫古籍不一定是他們的強項,但精於臨證,臨床消化比較好,臨證經驗的積累含金量較高,盲目性相對較少,能夠較純熟自如地駕馭疾病,辨證論治有自己的主見與特點,遇到比較複雜的病症,不論頭緒多麼繁雜,病情如何兇險,一經他手,辨證如理亂絲,用藥如解死結,別人治不好的病,他能治好許多,一方一藥之投,看似平淡,而漸入佳境;於從容和緩中,即愈大症。這種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名醫。大家可以想想現在有多少呢?

最上等醫生(堪稱大醫):

嶽老認為:最上等醫生,旁人治不好的病一到他手,往往著手回春。辨證分析,準確細微;論治方藥,貼切對病。可惜這種醫林妙手,在今天所見甚少。

嶽老也說:可惜這種醫林妙手,在今天所見甚少。

少,吾輩醫者才需更加努力。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裡的“中醫”大約指的是“中工”或者嶽老所說的“三等醫生”吧?

我最近的新解是:有病之後,與其找中醫或者是用錯誤的醫療手段去治療,還不如不去治療呢!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新說

調侃之言

舉個例子:孩子受風寒感冒了,有可能辛溫發散,就可以表解症消。可是,這樣的孩子,如果找的醫生辨證論治觀念不強,開的藥都是清開靈、蒲地藍、藍芩、板藍根之類清熱解毒的藥物,孩子腸胃被誅伐無過,風寒之氣未得消解,反而引邪氣深伏,長時間下去,孩子呼吸不暢了,打呼嚕聲音響了,腺樣體、扁桃體腫大了,您覺得,這和誤治有關係嗎?

臟腑若能語,醫師面如土。每一箇中醫人都應該警醒!共勉!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