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的五个层次,让你闯进孩子心灵的最深处

小明小时候和母亲的关系非常好,从学校回来总是会和妈妈分享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越来越不爱说话,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有时候妈妈想主动和小明聊天,得到的也是小明爱理不理的回应。妈妈很疑惑:为什么曾经和自己那么要好的儿子和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呢?


家长成长是沟通的前提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身体变化,但我们看不到的是孩子的思想变化。孩子的成长是身体和心灵同步进行的过程。当孩子每天都在变化成长的时候,家长们是否跟上了孩子的成长呢?很多家长并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变化,往往就用一套“万能”的处理方式来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


请大家试想下,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说:“宝贝好棒!”孩子会受到一定的鼓舞,但是一个初中的孩子,家长还是说:“宝贝好棒!”孩子并不会受到鼓舞,反而觉得妈妈好无聊。


同样的道理,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是不断要去变化自己的方式,来满足孩子当下的内心需求,引导孩子更好与自己沟通。如果家长的成长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速度,那么孩子的心门不就会慢慢关闭了吗?


与孩子沟通的五个层次,让你闯进孩子心灵的最深处


认真倾听是沟通的基础


倾听其实是一门艺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倾听的侧重点不同,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去感受孩子心理的需要。


如果孩子想要诉述,你连给他诉说的权利都没有,孩子一开口你就呵止,孩子又怎么会保持和我们沟通的习惯呢?孩子会认为,这种倾诉是不对的、不好的,那他就更不会去和父母沟通了。


我记得幼儿园大班时,有一次在妈妈面前喊着妈妈抱,妈妈对我说:“这么大了还要妈妈抱,羞不羞呀!”自此之后,在需要拥抱的时候我便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


和孩子的沟通也是如此,我们没有倾听到孩子背后的需求,就直接否定孩子,不就是自己亲手把孩子推开的过程吗?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诉说时候不知所措,那该怎么才是认真的倾听呢?


首先,我们要全神贯注地倾听。不要一边做事情一边听,这样孩子并不会感受到你在听他说话。


其次,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复一遍孩子说的话。有很多时候孩子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并不是要你处理问题,你的重复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


最后,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更多地去说。


积极回应是沟通的保证


孩子在和你诉述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我们是否在一次次否定孩子的感受呢?


孩子最爱的小汽车坏了,很难过,你的回应却是:“哭什么哭!男子汉不应该哭。”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的感受原来是不被允许的。在一次次这样的经验下,孩子还会和你诉说吗?


所以积极的回应是沟通的保证,我们要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和动机,给予他正面的积极的回应,允许孩子自己的感受存在,当孩子被理解的时候,他也就更能理解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