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衰烟雨任平生“如何解释诗人原意,更贴切?

修人哥车茶馆


我们现在欣赏古代经典诗词或文章时,离不开作者当时的背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否则,极有可能会曲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或诗词时的本意,或是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解读上,而深入不了作者是内心世界。

古时作者智商都是极高的,不然也写不出传世的诗词或文章,受古时的社会环境和传统的限制,作者根本不可能直抒胸臆,只能把自己的本意掩藏于自己作品之内。

苏轼写这首词时,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曾经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被从湖州逮捕进京,在太湖上差点自杀;一次是在监狱中,与儿子苏迈约定送饭暗号,如果送鱼便是死刑信号,结果苏迈因银钱用完出京筹措,托朋友为苏轼送饭,不知暗号的朋友送了一盘熏鱼,害得苏轼给其弟留下两首诀别诗。

在整个“乌台诗案”过程中,苏轼所属反对派政治大佬司马光等人都鸦雀无声。据史料记载,只有三人挺身而出救苏轼,一位是其弟苏辙,愿把自己的官职捐出来为兄赎罪,另外两位却都是苏轼的政敌:一位是他一生的“冤家朋友”章惇,另一位便是王安石。

王安石虽然退隐了,但宋神宗给了他特殊奏事权,王安石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一特权,包括他的亲兄弟王安礼遭遇政治困厄,他也不曾向宋神宗言说半句。虽然李定和舒亶都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改革派官员,但王安石非常反感这种“因言获罪”的政治斗争手法。苏轼虽然恃才自傲,但操守严明,光明磊落,是个君子。“岂有盛世杀才士乎?”据史料和宋人笔记记载,“乌台诗案,上以公疏入方决”。

于是,宋神宗按照政治形势和惯例,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黄州时期,是苏轼最低谷的时候,苏轼在此地完成了思想上的伟大转变,号称“东坡居士”就是这是时期。在黄州的历练,造就的苏轼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写出了不少传世名篇,1.《南乡子》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是作者在黄州临皋亭所作。

2.《浣溪沙》该词是苏轼1082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记游词。

3.《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4.《少年游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1082)重阳日在郡中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

5.《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6.《定风波》此词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7.《虞美人》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8.《临江仙》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因此,苏轼写定风波时,心情已经从当初的困窘之中解脱出来,能够遨游于山水之间,不过怀才不遇的心情一直都在。

作者于途中遇风雨,而雨具先去,风雨入林之声甚响。作者肯定是想到了自己在政治上所遇到的风雨,比眼前的风雨更猛烈,作者甚至到了绝望的地步。一个经历过生死之间的人,思想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说当前,有隐喻仕途和政治。其实,更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经历过乌台诗案后,心中已无风雨,眼中更无风雨,依然能够超然物外了。


90101长刀在手


“一蓑烟雨任平生”来自于苏轼的一首词,词牌定风波。是苏轼 于沙湖道中遇雨所创作的。

这句的字面意思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平生常常是穿着蓑衣在风雨中行走。也无风雨也无晴,无所谓风雨或晴天。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节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的上部重点在于雨中的描写,下部则在于雨后。整词突出体现苏试作为一个坦荡文人在人生坎坷中表现的乐观主义。虽不长,但展示的意境深刻,有着发人深省的内蕴,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对生活的乐观思想。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整首词的中心,也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句子。

不要再意那穿林打叶的哗哗雨声,最好是一边吟唱着,一边乐悠悠地走。手中的竹杖和脚上的草鞋胜过骑马,这又有什么可怕的?自己的一身蓑衣任风吹雨打,我还是象以前一样度过我的一生。

这二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向人们表达了他豁达开朗的人生观。“”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就是我一生就是在风雨中抗过来的最好写照,竹杖芒鞋轻胜马,眼前这一点风雨奈我何,谁会去怕它。

这首词简朴中见深意,平常处显不平常,表现出作者超凡脱俗的胸怀,折射生他人生的理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正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第三个春天。这一天词人心情舒畅,和朋友外出春游,突然逢雨,大家都很狼狈,但只有词人泰然处之,触动创作灵魂,写下这首词作。


D东哥


“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苏轼《定风波》,表面上看,这句诗是说,只要披上蓑衣,管他风吹雨打都无所谓了。实则宣示了诗人历尽劫波后的一种豁达的人生哲学。

苏轼一生充满挫折,作此诗时这是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他与朋友外出踏春,回来时正遇春雨,而雨具不在手上,只能淋雨,众人皆觉狼狈,唯独苏轼反觉别有一番情趣,兴致遄飞,挥笔而就,得此千古佳句。全诗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抖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