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傅恒叫一声“富察侍卫”,你会收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清宫剧以及以清朝为背景的小说,里面涉及满族的男男女女时,人物命名都变成了一种连名带姓的画风,像我们熟悉的钮祜禄甄嬛,听起来就是比“甄嬛”高端大气上档次:


管傅恒叫一声“富察侍卫”,你会收获……


台词里也经常这样用。比如某部电视剧里,乾隆帝孝贤皇后的弟弟傅恒出场时,是一个侍卫,因为他出身富察氏家族,所以宫女们都叫他“富察侍卫”。似乎很有道理的样子:


管傅恒叫一声“富察侍卫”,你会收获……


在介绍傅恒此人时,宫女又改称他为“富察·傅恒”


管傅恒叫一声“富察侍卫”,你会收获……


然而,如果您真的穿越回乾隆朝并遇见了侍卫傅恒,冲上去叫一声“富察侍卫”或“富察傅恒”,大概只会收获一个来自傅恒的尴尬微笑,以及周围人的异样目光和窃窃私语:“连名字都叫不对,以后怎么在朝廷里混啊?”


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不是富察氏家族的吗?称呼他富察侍卫难道还有错吗?旁边的好心人拍拍你的肩膀,沉痛地说:对不起,还真的错了。


那么,面对一个清朝的满洲权贵,该如何正确地称呼呢?这就涉及满蒙旗人的姓名问题了。


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满洲人的祖先女真人,称呼他人的方法很简单,与我们现在差不多,就是“姓氏+名字”。比如“完颜阿骨打”这个人,姓完颜,名阿骨打,清楚明白,没有歧义。


但是,随着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被蒙古灭掉之后,女真人的日常习俗,包括称呼他人的方式,都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向蒙古习俗靠拢。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隐去自己的姓氏,日常生活中只使用名字。


蒙古族的姓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汉姓,一般与所在部落和官阶有关,比较长而且复杂。一般人虽然知道自己的蒙古姓氏,但基本不用,称呼他人的时候也只称呼名字。


比如晚清名将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人,博尔济吉特氏,但各种奏折、档案、人物传记,都直接称他为僧格林沁,或者“僧王”(僧格林沁在道光五年袭郡王)云云,没有称他为“博尔济吉特将军”或“博郡王”的。


管傅恒叫一声“富察侍卫”,你会收获……

僧格林沁府位于北京市南锣鼓巷炒豆胡同,简称也是“僧王府”


当今的许多蒙古族同胞,也延续着日常生活中只用名字不提姓氏的这个习惯。


女真人受蒙古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只称名,不道姓”。几百年过去,这个习惯逐渐变成了“满洲旧俗”,被广泛接受。


清军入关以后,满蒙大臣受汉文化影响越来越深,在沿袭“只称名不道姓”旧俗的基础上,开始仿效汉族的取名与称呼方法。关于这一点,徐珂《清稗类钞》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顺、康、雍、乾之朝,满大臣有以姓之一字为氏者,有以名之一字为氏者,父子祖孙,相沿成习……兹约举之。雍正朝大学士徐元梦,本姓舒穆禄氏(舒与徐满音略同,遂相沿误),孙舒赫德,曾孙舒常,此一族乃以姓之一字为氏者也。顺治朝镇海将军石廷柱,本姓瓜尔佳氏,子石琳,孙石文炳、石文晟。……其余习俗相称,亦辄以名之第一字冠于字号之首。

——徐珂《清稗类钞·姓名类》


也就是说,一些满族大臣在给自己和子孙取名的时候,名字的第一个字故意效仿汉人姓氏。别人称呼汉族大臣,叫“张中堂”“李中堂”,称呼这些满族大臣的时候,也把他们本来的满姓略去,只称呼他名字的第一个字。


举个例子,我们熟悉的贪官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作为满洲权贵,别人称呼他的时候,会将姓氏“钮祜禄”略去,而直接用他名字的第一个字“和”来称呼。


因此,清代文人笔记里,经常见到“和中堂”“和致斋”或者“和相”,但绝对不会出现“钮祜禄和珅”“钮祜禄致斋”或者“钮祜禄中堂”之类的说法。他自己也不会自称“钮祜禄和珅”


管傅恒叫一声“富察侍卫”,你会收获……

和珅书弘历颂夏景山水十二咏诗册之二

故宫博物院藏(图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可见落款自称为“和珅”


再举个例子,康雍乾三朝老臣鄂尔泰,字毅庵,从雍正十年开始出任大学士一职,人称“鄂中堂”“鄂毅庵”。他有六个儿子,分别取名为鄂容安、鄂实、鄂弼、鄂宁、鄂圻、鄂谟。


若是只看父子七人的名字,一定以为这一大家子都姓鄂。然而实际上,鄂尔泰出身满洲镶蓝旗西林觉罗氏,是正儿八经的非汉民族。清中期满蒙大臣受汉文化熏陶之深,由名字可见一斑。


当然,作为非汉民族,满族人对待名字的态度多多少少还是与汉族人有差异。即使到了清中期,大臣们受汉文化影响已经很深,也不是每个大臣都像鄂尔泰那样严格仿效汉族姓名为自己的子孙取名。


就拿文章开头出现的傅恒来说,傅恒的父亲名叫李荣保。李荣保有三个同胞兄弟,分别叫马齐、马武、马斯喀。而这四兄弟的父亲,名叫米思翰


如果不了解傅恒出身富察氏,不知道满族人“只称名不道姓”的习俗,难免会把名字的首字误认为是姓氏,从而觉得奇怪:傅恒姓傅,但是他爸爸姓李,伯父姓马,爷爷又姓米,这真的不是重组家庭?事实上,他们共同的姓氏是“富察”。


傅恒本人也像汉族文士一样,拥有一个表字“春和”,但别人用表字来称呼他的时候,不会称他为“富察春和”,而是称“傅春和”,非常具有汉文化味道的一个称谓。晚清民国时诗人郭曾炘便有“少年冯涿州,晚慕傅春和”的诗句。


满族大臣对满族姓氏的忽视曾使乾隆皇帝感到十分焦虑。他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特意下谕,对姓名问题作出指示:


八旗满洲蒙古皆有姓氏,乃历年既久,多有弃置。本姓沿汉习者,即如牛呼钮氏或变称为郎姓,即使指上一字为称,亦当曰牛,岂可直呼为郎,同于汉姓乎?姓氏者,乃满洲之要本,所关甚为紧要,今若不整饰,因循日久,必各将本姓遗忘,不复有知者云?


乾隆皇帝认为,区别于汉族的姓氏是“满洲之要本”,地位非常重要,如果都像傅恒、鄂尔泰这样模仿汉姓乱起名字瞎搞,长此以往,不是要“忘本”了吗?


然而,区区一道或几道谕旨,改变不了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大潮流。虽然满族人并不否认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满族姓氏,但总体而言,整个清代,“满名汉化”的趋势是非常显著的。


参考资料:

橘玄雅《清朝穿越指南》

闻家祯《满族姓氏研究》

李婷《〈儿女英雄传〉的满文化研究》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一部纪录片穿越楚国八百年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

足不出户,在家看遍全国100个博物馆

当世界名画里的女人们试图减肥……

辛追夫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30+部高分文博纪录片(内附观看地址)

中国在援助物资上写了什么?


管傅恒叫一声“富察侍卫”,你会收获……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管傅恒叫一声“富察侍卫”,你会收获……

管傅恒叫一声“富察侍卫”,你会收获……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管傅恒叫一声“富察侍卫”,你会收获……

(人已满员,小编正在开拓新号,

若好友申请未通过请过几天再尝试)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管傅恒叫一声“富察侍卫”,你会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