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防治周系列科普③:惡性腫瘤的成因、信號和治療

編者按:你是否“談癌色變”?你對癌症瞭解多少?在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到來之際,中國山東網聯合煙臺山醫院策劃腫瘤防治周系列科普專訪,訪醫院腫瘤領域專家,傳達科學前沿科普知識,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提升市民健康預防觀念,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4月14日訊(記者 黃駿 通訊員 欒秀玲) 惡性腫瘤,在當今社會已是多發病、常見病。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引發的死亡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幾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續上升態勢,每天約有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平均每分鐘約7人,每小時約420人。

煙臺市抗癌協會副秘書長、煙臺山醫院腫瘤內一科主任兼腫瘤科大科主任周冬梅認為,“癌症不等於絕症,6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60%-70%以上的早期癌症是可以治癒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治療手段的豐富,癌症患者的總生存時長得以延長。

腫瘤防治周系列科普③:惡性腫瘤的成因、信號和治療

惡性腫瘤從哪來?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每個細胞都有分裂的功能,形成新的細胞,替換一些因為某些損傷而凋亡的細胞,這是在機體控制之下的正常過程。腫瘤細胞是正常的細胞在基因水平上發生了某些變異,一直不停地在分裂,不受機體控制,形成細胞團,最終形成腫塊,而被人們感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惡性腫瘤的產生。其中,年齡就是腫瘤發生的因素之一。數據表明,大多數惡性腫瘤發生於65歲以上的人群。周冬梅介紹,細胞癌變是多階段、多基因的損傷過程,年齡越大,機體調節的機能越來越差,危險因素對機體的防禦體系損害越來越嚴重,修復能力也越來越低。等到細胞內基因變異累積至一定程度,就會導致癌症的發生。而慢性病剛好是這些變異累積的溫床。於是,老年人成為惡性腫瘤的一大目標。

遺傳也是腫瘤發生的一大因素。不少疾病是屬於遺傳性疾病的,腫瘤也和遺傳有一定的關係,遺傳性腫瘤具有發病早和直系親屬也有腫瘤的發生兩個特點,其中最典型的兩種腫瘤就是乳腺癌和結直腸癌。也有研究表明,肺癌先證家系一級親屬患肺癌的風險是對照家系的1.88倍。

腫瘤發生的第三個因素是感染。病毒感染引發的腫瘤最典型的就是人乳頭瘤病毒和宮頸癌。宮頸癌在婦科腫瘤中屬於多發性腫瘤,人乳頭瘤病毒的某些高危亞型的感染和宮頸癌密切相關。

另一大因素是日常生活習慣。科學研究表明,吸菸人群患肺癌的風險比不吸菸人群患肺癌的風險高。此外,中青年人熬夜、喝酒,特別是當工作、生活中遇到壓力,精神壓抑和抑鬱,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會對身心帶來“汙染”,從而導致免疫機能下降而引發疾病。

惡性腫瘤來了,身體會發出哪些“信號”?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能給1/3的腫瘤患者帶來治癒的希望。周冬梅提醒大家,當我們的身體發出這些“信號”時,就得引起注意了:原因不明的較長時間體重減輕要引起重視;經久不愈之皮膚潰瘍,黑痣或疣迅速增大、變硬、不平、潰爛、出血,可能是黑色素瘤或皮膚癌;進行性吞嚥困難、持續性聲音嘶啞,可能是食管癌或喉癌。

耳鳴、聽力減退、鼻塞、回吸性血涕、頭痛,可能是鼻咽癌;中老年女性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可能是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持續性消化不正常、上腹部不適、大便隱血,可能是胃癌。便血或排便異常,可能是大腸癌;久治不愈的乾咳或咯血,可能是肺癌;無痛性血尿,可能是腎癌。

事實上,當以上的“信號”出現時,往往喻示著疾病的出現。如果我們能早預防、早治療,堅持定期健康檢查,就可以將癌症的苗頭“扼殺在搖籃裡”。拿肺癌舉例,年齡45歲以上的人群及肺癌高危人群每年接受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有助於發現和預防早期肺癌。

如何規範化治療惡性腫瘤?

很多人一旦確診癌症,就會非常慌亂,患者和家屬都不能接受,更無法冷靜分析如何規範治療。那麼,得了癌症究竟該怎麼治療?

目前,很難通過單一的方式治癒癌症。周冬梅建議,“應把癌症當作內科慢性疾病來治療,針對具體病人制定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癌症本質認識的深入日益豐富了癌症治療的“武器庫”,癌症的治療手段除了傳統的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外,新的治療方法如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熱療、微創治療、介入治療和內分泌治療等,不僅豐富了臨床治療的選擇,而且在某些癌症的治療中顯示出較傳統治療更大的臨床獲益,有些新的治療方法已經成為或將要成為癌症治療的新的標準或新的發展方向。

腫瘤防治周系列科普③:惡性腫瘤的成因、信號和治療

周冬梅為肺癌患者進行微波消融術

“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療效果,一定要實現個體化、規範化醫療,也就是精準醫療。惡性腫瘤的規範化治療,不僅可以降低治療成本,提高醫務人員的綜合治療水平,還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延長總生存期。”周冬梅說,目前的癌症治療已經越來越強調規範化和個體化,並朝著精細腫瘤學不斷髮展。

癌症治療誤區多,治療方法要選好

“晚期癌症治療有意義嗎?”“手術和放化療會加速死亡嗎?”“微創治療是什麼?”周冬梅常常回答這些問題。

她指出,癌症晚期並不等於放棄治療。當確診時疾病已經發展到中晚期,其中不少患者病情已經累及心臟及大血管,於是有一些人認為沒有必要治療了,但其實治不治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拿肺癌來說,數據統計表明。晚期肺癌患者如果不進行治療,僅能生存3-4個月,而採取手術等綜合治療後,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提高,部分患者甚至能生存3-5年。特別是那些患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如果無遠處淋巴轉移,病變僅侵及臨近臟器(如心臟、大血管、食道等),行程度不等的根治性手術,能夠達到最大限度切除腫瘤組織、保護正常組織器官功能的目的。

“對這類病人的人文關懷是不可或缺的,適當的姑息治療或是安寧治療是必要的,此時治療重點在於讓患者帶瘤生存,活得長、活得好,減少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周冬梅向記者說道。

腫瘤防治周系列科普③:惡性腫瘤的成因、信號和治療

周冬梅(左三)帶領科室團隊為腫瘤患者進行診治

手術和放化療會加速死亡嗎?周冬梅表示,在尊重患者及家屬意願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經濟條件等,選擇合適的治療是每個醫生需要考慮的問題。部分腫瘤是可以通過手術和放化療後臨床治癒的。但是,她也反對“生命不息,治療不止”的思想,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治療,過度治療可能加重病情。

除了傳統的治療方法外,周冬梅還介紹了免疫治療和微創治療。免疫治療是指應用免疫學原理和方法,通過激活體內的免疫細胞和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依靠自身免疫機能殺滅癌細胞和腫瘤組織,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

“現有的微創治療手段主要有氬氦刀冷凍技術、射頻消融、微波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等,這些治療手段在腫瘤綜合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周冬梅說,微創治療定位準確、創傷小、局部療效確切、選擇性好,有助於保護正常組織器官功能。

預防惡性腫瘤,生活習慣要做好

有研究認為,腫瘤是一種現代生活方式病,更有專家認為,腫瘤是不良生活習慣“開啟誘發”的。所以,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顯得非常必要。

“不良的生活習慣會讓人離腫瘤越來越近。”為此,周冬梅列舉了四“不”和五“避免”: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不暴飲暴食。保持正常體重,避免超重和肥胖;堅持運動,避免久坐;避免日光照射過度;遠離致癌物質,避免職業性致癌環境的暴露。除此以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遠離焦慮,學會減壓疏導也是養成健康生活的好習慣。

周冬梅強調,腫瘤其實並不可怕,有機會通過科學治療使其成為慢性病。我們一定要正確地對待、清醒地認識到——癌症可防、可控、可治,同時還要引導大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通過規範治療可以有效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