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摇钱树” 致富“大产业” ——陕西省岚皋县退耕还林还产业促农增收纪实

小小“摇钱树” 致富“大产业” ——陕西省岚皋县退耕还林还产业促农增收纪实

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实施以来,陕西省岚皋县将退耕还林与脱贫攻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多渠道多途径促进群众增收,尽可能发挥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六年过去了,这些小小“摇钱树”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大产业”。


从乱石沟到茶叶园——特优经济林蓬勃发展

“这7亩坡地,以前都是种的苞谷、洋芋,后来我算了一下账,要是把自己的工钱算上倒亏。不穷才怪。”4月9日,佐龙镇乱石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顾凡告诉笔者,自己后来好好一想想,每年能变成现钱的还就是茶,采茶卖是一屋大小最高兴的事情。

2014年底,乱石沟村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顾凡把自己那7亩贫瘠的山地全都退了,按照林业局和村上的设计全都种上了茶。尝过“甜头”的顾凡对这些茶“像心疼幺儿”一样,按照技术要求和时令给它们浇水、施肥、除草、松土、修枝、防虫。茶树一个劲儿长。从开始的一根独苗分枝长叶成葱茏的一大蔸一大片,人采茶都要靠挤才能进去。

小小“摇钱树” 致富“大产业” ——陕西省岚皋县退耕还林还产业促农增收纪实


4月9日,岚皋县佐龙镇乱石沟村村民顾凡在退耕还林茶园里采茶。陈延安 摄

顾凡今年37岁,家里有3口人。他告诉笔者,每年能采采摘鲜叶600斤,收入3万元。如果村里茶厂红、白茶生产线也上了的话可以采到秋季,收入还要翻番。

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岚皋优先安排42个精准脱贫村实施退耕还林27305亩,占全县总任务的76%,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带动贫困户发展核桃、茶叶、花椒、猕猴桃、厚朴、柑橘等特优经济林30656亩,覆盖全县125个行政村2.5万户贫困人口。

“如今的乱石沟村,乱石早已被人们拾起砌坎,土地被精耕细作得像筛子筛过一样匀细,全村300多户人家退耕种茶780亩。茶树不仅没因土脚浅而影响产业产量和质量,反而因其汤色碧绿、口味栗香而深受消费者欢迎。”乱石沟村支部书记肖洪说。


刺槐林成“聚宝盆”——林下种养业风生水起

“就这块刺槐林,我每年要从里面挖出3万元的收入!”4月11日,蔺河镇蒋家关村村民谢本强指着屋后一眼望不到顶的槐树林说:“它是我们家‘聚宝盆’”。

谢本强家5口人,儿子儿媳都是多重残疾,孙子才2岁,家里只靠谢本强夫妇俩劳动赚取收入,维持家庭开销和基本生活。以前,谢本强也种魔芋,但跟岚皋千千万万户一样,都是在熟地里种,结果并不顺心,魔芋软腐病白绢病经常让他颗粒无收。

2014年,谢本强被确定为贫困户。同年,刺槐林下种植魔芋能有效克服魔芋病虫害的消息不胫而走,被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确定为“岚皋模式”在全国推广,一下亮了谢本强眼。年底,第二轮退耕还林启动后,谢本强就十多亩坡地退耕成刺槐。

刺槐肯长,加上谢本强管理到位,两年便超过了人高。谢本强就将自己的魔芋进行了大迁徙,从大田迁移到刺槐林下栽培,果然不出所料,株干长得青枝绿叶,当年就获得大丰收。“每年都有两三万元!加上退耕还林补助,简直是好得很!”谢本强说。

谢本强还只是这个村和岚皋县先退耕还林再依托树木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缩影。五年来,岚皋累计引导群众在退耕还林林下发展林下种植17.8万亩,林下养殖243.8万只、养蜂7.3万箱,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300元。今年春季,全县在退耕还林的槐树下种植魔芋10万亩,几乎是大田县栽培的10倍,带动1.1万户5.9万人增收致富。


荒土丘变花果山——景点式林业方兴未艾

“这是美国大樱桃,再过阵子,就能摘了!”4月9日,岚皋县城关镇永丰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富忠指着满山遍野的樱桃树说。杨富忠告诉笔者,五年前,这是283亩的荒山。之后,县林业局根据其毗邻县城和即将开建的高速公路优势和特点,与村集体和村民一拍即合,决定退耕种果树,争取四季有花,常年有果,带动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

按花果开放和成熟时间的早晚,分别种上了樱桃、枇杷、桃子、李子、板栗、猕猴桃、核桃等20多种果树,各种花果一开春便上演“你唱完罢我登场”的好戏。

“比如李子,开始上市时每斤10元,但在园里摘,我们卖12元。游客也不计较。来玩的游客买的就是一种好看好玩、心情愉悦!”杨富忠说,退耕成这样的林,让百花盛开的氛围、亲自采摘的乐趣、空气清新的自然风光都变成了钱,成了林业文化。

岚皋是陕西省首批旅游强县。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设计中,岚皋在条件允许、或通往主景区的沿途,实行“退耕还林+乡村旅游+脱贫攻坚”,提升退耕还林效益,先后建成5个面积在2000亩以上退耕后建起的花果园、125个乡村级退耕还林旅游新景点。

“新一轮退耕退耕还林我们的思路就是多栽‘摇钱树’,让退耕还的林不仅具有生态价值,更有经济价值,兼具可观赏性,尽力把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林、小康林、幸福林。”岚皋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春栋表示。(作者:陈延安 祝敏菊 刘思辉)

来源:中国退耕还林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