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肯還政於劉禪,有什麼企圖?

威史


很高興為您解讀,僅為個人觀點。

要解讀這個問題,不得不說白帝城託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子嗣可輔,輔之;若子嗣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聞言泣不成聲“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對於即是君主又是老友信任遺託,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回報。

撥動時針,讓時光倒流千年之前。此時蜀國,荊州已失,關羽被殺,張飛已死,黃忠、法正、龐統已故,劉備東征失敗。蜀國已是滿目瘡痍,日薄西山!諸葛亮歸政於劉禪,劉禪有能力守衛蜀國嗎?諸葛亮歸還內政軍權,劉禪會接嗎?個人認為不會。理由如下:

首先,於情,劉備臨死前囑咐“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雖不聰慧也知道劉備與諸葛亮亦君亦友,劉備臨死前的囑託絕不是戲言,是對諸葛亮為人的肯定。更何況蜀國之內,諸葛亮威望甚高,不是自己能比擬的;朝內軍中都是以諸葛亮馬首是瞻,不是自己能駕馭的了的。

其次,於理,劉禪雖不昏庸,但才智一般。內政上,自己比得了諸葛亮嗎?自己能慧眼識珠,培養人嗎?不能。自己能挽救蜀國內日漸式微的經濟形勢嗎?也不能。軍事上,自己能比諸葛亮更會運籌帷幄,帶兵打仗嗎?不會的。自己能應對缺兵少糧,將領漸少的局面嗎?不能的。魏國兵強馬壯,吳國虎視眈眈,自己接了權,能談笑風生,從中斡旋,守衛蜀國嗎?恐怕也不能。劉禪可能深夜難眠之時,也常常思考,假設自己掌權後得與失,權衡之後,還是選擇信任諸葛亮。失去諸葛亮,無疑自毀長城!

最後,劉禪向諸葛亮要權,諸葛亮會不交還於他?恐怕是劉禪自己不想要,也不會去要。江山還要依仗諸葛亮掙著,蜀國的脊樑!

漢朝末年,雖是群雄逐鹿,但去古未遠之際,忠義之風尤其醇烈,忠誠死節之事,屢現於世。諸葛亮以《出師表》,表明心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如有企圖,以當時之權,之智,翻手而已。皆是以報劉備知遇,知識,知己之恩。


陳先生侃歷史


諸葛亮如果還政於劉禪,諸葛亮就控制不了劉禪了,也控制不了蜀國的政治局面了。劉禪寵幸禍國秧民的黃皓,恐怕五年之內蜀軍就的滅亡。

劉備興蜀國75萬大軍討伐東吳,被陸遜用火攻的方法把劉備打敗,蜀國的精銳大軍幾乎全軍覆滅。年輕的將領馮習、張南、傅彤,程畿、沙摩柯都戰死了,黃權萬般無奈率領本部軍事投降魏國了,不然的話也得被陸遜給消滅了?

劉備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招諸葛亮晉見託孤。劉備是亂勢驍雄,他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禪是什麼水平,如果沒有諸葛亮輔助恐怕是一事無成。劉備傳旨請諸葛亮做於龍塌旁邊,撫摩著諸葛亮的後背說:*我自從有丞相追隨,有幸成就帝業;可是我見識淺陋,沒有采納丞相的良言,悔恨已經來不及了,馬上就要不行了。我的兒子劉禪軟弱無能,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說完,淚留滿面。諸葛亮也哭著說:*願陛下善保龍體*!劉備說了三件事主要是讓諸葛亮輔佐劉禪,如果劉禪真的不行,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這是考驗諸葛亮呢?諸葛亮嚇得磕頭如搗蒜,說:*臣怎麼敢不盡股竑之力,臣願盡犬馬之勞,來報達先帝的知遇之恩*!劉備讓內侍扶諸葛亮起來坐著。還有就是矚附趙雲,大意是咱們哥倆是患難與共,我死後要照顧好你大大侄子;還有一件事就把告訴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等等。

劉備說完這些話,就死了,是年63歲。





隱者康司馬


劉禪是一個只知道安逸享樂的人,一旦還政於他,蜀國就會很快被魏吳吞噬。再者,諸葛亮總想著功成身退,一旦還政於這個無能的主子,自己的事業將會功潰一簣,鬧不好,連生命也會被人暗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