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值得擁有這世上所有的美好,不要被“聖母型人格”控制

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為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 ——雅基·馬森

《西遊記》中,孫悟空頭上有個緊箍咒,是觀音菩薩送給唐僧,讓他管束、馴服孫猴子的法寶。一旦孫悟空不服管教,唐僧就唸動咒語,讓他頭痛欲裂,四肢抽搐。這個緊箍咒讓孫悟空對唐僧言聽計從俯首帖耳。

其實,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頭腦中都有一個隱形的緊箍咒。

他們:

一如既往的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的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

認為要讓別人喜歡自己、愛自己並接受自己,就必須按照別人認可的方式為人處事。

面對強勢的人,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從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與人起爭執。

不敢做任何會引起他人注意的事情。

總是同情朋友,並單方面補償對方。

過度誇大拒絕別人的後果。

《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把那些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的人稱為“聖母型人格”。

你值得擁有這世上所有的美好,不要被“聖母型人格”控制

本書的作者雅基·馬森是一名行為治療心理學家,英國心理學協會成員。她自己就曾一度受“聖母型人格”的困擾,成為心理學家以後,她更能對有類似問題的“患者”有深深的同理心,她也從尋求治療的諮詢者那裡學到很多。

經過多年的研究,她對“聖母型人格”的成因、表現和應對策略形成了有體系的研究成果。在自己走出“聖母型人格”詛咒的同時,成功幫助很多人走出困擾,過上幸福的生活。

你值得擁有這世上所有的美好,不要被“聖母型人格”控制

一、什麼是“可愛的詛咒”?

作者認為,“可愛的詛咒”至少有以下幾個關鍵點:

首先,“可愛”與相貌無關,是指行為上的可愛。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讓別人感到舒服自在,併發自內心地稱讚他(她)可愛。

其次,不是針對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自私、冷漠的人。它指向的是那些把友善待人當作唯一的行為準則,卻讓自己受盡委屈的人。

並且,“可愛的詛咒”並不是一個只關乎女性的問題。很多男性也是“可愛的人”,受上述問題的困擾。

因此,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所有善良而不知道直接清楚表達自己需求的人。

就我自己而言,這本書是最貼近我的情感、心理和實際情況的心理學著作。書中所談到的問題就是我存在的問題,並且分析了原因,給出瞭解決辦法。

比如,對於我而言,清楚、直接地表明自己的需求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翻看豆瓣和微信讀書上的書評和留言,我知道,我不是孤獨者,很多人都和我一樣,被“聖母型人格”所困擾。

你值得擁有這世上所有的美好,不要被“聖母型人格”控制

二、“可愛的人”的特徵。

他們以為:要讓別人喜歡自己、愛自己並接受自己,就必須按照別人認可的方式為人處事。

其中包括:始終有禮貌、讓自己變得有趣、讓別人覺得愉快、不要讓其他人失望、從不說“不”、防止衝突及一切以他人的需求為先等。

這些“可愛的人”覺得,說出自己的需求就意味著自己會受到排斥,並失去已得到的愛。

於是,他們就壓抑自己,不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包括惱怒和憤恨,而只在內心深處默默承受煎熬。

最終,他們自己的生活被摧毀。

你值得擁有這世上所有的美好,不要被“聖母型人格”控制

三、詛咒來自何方?

在生活中,我們要遵循著不同的規則。

有些規則是法律中的明文規定,一旦違背,可能要支付罰金或付出其他代價。

有些規則,是長輩的教導,其目的是為了保證我們的安全。比如:過馬路左右看,不在馬路跑和玩。

其實,還有一種,是我們潛意識中的規則,這些規則,如果我們不去認真分析它,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可它卻又實實在在地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之中,並且在關鍵時候起到決定性作用。

這些頑固的,沒有靈活性規則,就是“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創始人亞倫·貝克(Aaron Beck)所說的“死板的個人規則”

你值得擁有這世上所有的美好,不要被“聖母型人格”控制

作者雅基·馬森說,從小,她的家人就教育她“不要小題大做”。這就是困擾她的一條“死板的個人規則”。在這種思想的教育下,就算骨折了,她也不好意思聲張,為了不讓別人失望,還接著陪朋友跳舞,還開車帶著孩子完成10天的假期計劃,才去醫院檢查治療。

結合自身,我發現自己擁有開頭所列舉的“可愛的人”的所有表現。當然,我也知道自己的那些“死板的個人規則”來自於原生家庭。

父輩因為他們也掌控不了的原因,都比較怕事兒。

長輩們總是說,別人不讓咱走大路,咱就走小路;別人擋在路中間,咱就側身過去。典型的“別人打了左臉,再把右臉伸過去”的做法,總之,就是不管自己受多大委屈,都要讓別人滿意。

記得堂哥跟我說,小時候他跟別人發生矛盾,不論是不是他的錯,大爺都會把他拎過來打一頓。

大夏天,在太陽底下給他畫個圈,讓他在裡面罰站。

堂哥是那種性子比較硬的人,他的選擇是抗爭,大爺越這樣對他,越激發了他的叛逆性。

他成了四里八鄉聞名的孩子王,打起架來天不怕地不怕,幾個人不敢近他的身。

而我打小身子弱,性子也弱,受環境影響的比較厲害,比較在意外人的看法,不大敢違逆長輩的意志。所以形成《可愛的詛咒》書中所說的“聖母型人格”,所有表現和書中講的一模一樣。

如果你也像作者一樣,像我一樣,被下了咒,成了一個“可愛的人”,也不要害怕,相信我,你不孤獨。

《可愛的詛咒》中就列舉了各種類型的“可愛”之人,有“可愛”的媽媽,“可愛”的伴侶,“可愛”的同事,還有“可愛”的朋友。這些“可愛”的人中,有女人,也有男人。

你值得擁有這世上所有的美好,不要被“聖母型人格”控制

四、怎樣解除“可愛的詛咒”?

解決問題的前提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可愛的詛咒》給了我們一份“個人權利法案”

· 我有權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及價值觀。

· 我有權做自己。

· 我有權說“不”。

· 我有權犯錯誤。

· 我有權改變自己的主意。

· 我有權說“我不明白”。

· 我有權覺得自己對其他成年人的問題不負有任何責任。

· 我有權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 我有權不依賴別人的認可。

對大多數“可愛的人”來說,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確立上面的想法,才可能採取行動,清晰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

可靠優勢清單。這是作者在治療練習中經常使用的練習方法。是喬治 凱利(George Kelly)在他創建的個人結構心理學中創造的。

這種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優勢,只是可能處於休眠狀態,我們對它的感覺不是很強烈,但是它們卻始終扮演著可靠的角色,隨時供我們使用。

具體應用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想想過去做過的讓自己感到驕傲的事情。用它來對抗和驅散那些批判性的聲音。

我們可以輔助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肯定,包括前面提到的個人權利法案,比如說,我有權把自己放在第1位,或者我有權說“不”。關鍵的時刻,這一句話往往會賦予我們巨大的能量。

你值得擁有這世上所有的美好,不要被“聖母型人格”控制

肢體語言。大量研究表明,相比其他方式,我們通過非語言交流(或者說肢體語言)獲得的信息更多。

肢體語言研究先驅艾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提出了一條平衡定律,即對一個人的印象,大約55%來自於肢體語言,38%來自於說話的方式(尤其是語氣),7%來自於說話的內容。

行動之前先注意我們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以及語調,語氣所傳達的信息,這對增強我們的信心,很有幫助。

比如,當我們站直身體,並且看著對方的眼睛時,你會感覺到更自信,並且能讓別人感受到你很自信。

再比如,試著用一種清晰、冷靜並不容置疑的語氣說話,堅定地表達出我們的意願。

就像作者雅基·馬森所說:必要時,我們應該“先假裝,後做到”。

這樣的結果只有兩種:一是我們用一種富有創造性並且雙贏的方式,讓自己的要求得到了滿足,這是最好的結果;第二,即使達不到我們的要求,至少我們說出了自己的需求,並且心中沒有什麼愧疚。

有選擇的亮出我們的微笑。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只要我微笑,對方就會喜歡我,就會對我很親切,並幫助我解決問題。

其實不是這樣的,微笑是一種表示服從的非語言信號。

因此我們需要有選擇的亮出我們的微笑,我們需要練習控制他們。

我在中學做班主任的時候,老教師給我們介紹經驗。說一開始你在課堂上不能太隨和,要裝出一份嚴厲的樣子,並且儘可能保持第一個學期,這樣可以讓你樹立權威,並最大限度的贏得尊重。

不然的話,學生就會認為你很容易對付,他們就會想盡辦法來跟作對。你就會失去掌控權和權威,並且很難翻轉過來。

事實就像他們說的那樣,很多年輕老師讓學生欺負的大哭,當然班級管理跟不上,反而害了學生。

你值得擁有這世上所有的美好,不要被“聖母型人格”控制

刪除冗長的鋪墊。刪除那些沒有意義的話和冗長的鋪墊。“可愛的人”往往在提出要求之前會鋪墊、解釋很多,讓對方感到囉嗦,感到他說的話不重要,結果往往真不重視,最後效果很差。

不要這樣做!

當然,我們不要把明確、直接的表達與生硬和粗魯混為一談。

客氣的拒絕。對於大多數“可愛的人”來說,拒絕別人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兒,他們十分害怕說“不”,所以也儘量避免說“不”,更缺乏說“不”的經驗。這是一連串的心理反應。

其實啊,客氣的拒絕並不困難。我們可以先感謝那個請我們幫忙的人,然後禮貌但清晰的表達我們的拒絕,簡單明瞭。

比如說,同事問你週末有沒有時間替他值個班。你可以回答說:我還不確定週末有沒有安排,下午給你回覆好吧?

總之,要記住,不要舉棋不定,而讓對方有機會說服你。

其實,退一步說,合理的拒絕別人也是對對方負責。

因為如果我們過度強求自己去幫助別人,最終也有可能會辜負他們。還不如適當地做出拒絕。

如果有人覺得失望,那是他們要處理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你無需對別人的情緒負責。要知道,你有權利讓別人失望。

去掉加在我們身上的詛咒,從習慣讓人失望開始 。

在重申一遍:敢於,你也有權讓別人失望!你無需對別人的情緒負責。站著別動!

你值得擁有這世上所有的美好,不要被“聖母型人格”控制

還記得郭冬臨的小品《有事您說話》嗎?那個連夜帶著小馬紮穿著軍大衣幫人排火車票的普通人,打腫臉充胖子,口頭禪就是“有事您說話”。你是不是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角色就是這本書裡所說的“聖母”。

為了避免成為小品中的那個人,嘗試一下《可愛的詛咒》中講到的技巧,作者通過運用這些技巧,幫助了自己,也幫助了別人,應該也能幫助到你。

加油,“可愛的人”,我希望你不再那麼“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