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這個詞,不論是對於孩子來講,還是對於家長來講都是非常熟悉的,在家長的眼中,“學霸”就是次次班級第一名,老師講的知識都沒有不會的;對於孩子來講,“學霸”就是像“敵人”一般的存在,總是被父母和老師拿來當作自己學習的目標。
相信每位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學霸,成為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他們的驕傲,更是因此堅信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利用身邊一切資源為孩子報輔導班,想盡一切辦法,擠時間讓孩子多學習。更多的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地逼迫孩子多學習,卻全然不知孩子揹負了多大的壓力,難道“學霸”真的都是被逼出來的嗎?
17歲成為清華博士:“學霸”不是被逼出來的
去年開學季,“最年輕博士”轟動網絡,僅有17歲的孩子,順利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學位,也是一名真正的00後。很多網友都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00後都考上博士了”、“我又拖00後的後腿了”、“這一屆的學生太強了”等等之類的言論。
除了感嘆外,更多的家長把這位17歲的“學霸”當成了教育孩子的範本,邊看新聞邊對孩子說:“看看人家,你現在都多大了,你連個二本也考不上!”
不得不說,00後讀博確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這並不能說明當今大多數學生的現狀,畢竟“學霸”只是一小部分的存在。
我們都喜歡把學習好的孩子稱為“學霸”,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學霸”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首先我們要明白,“學霸”並不只是指那些學習好的孩子,真正的學霸大多都是愛好廣泛,知識面寬廣,不是隻會“死讀書”,他們都有自己的愛好,並且堅持把感興趣的東西做到最好。
那麼,被父母逼著學習,被逼出來的考高分的學生,還算得上是“學霸”嗎?對於這個問題,也許父母們的看法不一,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學霸”並不是容易就能當的,他們共有的4個好習慣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
“學霸”都有四個共同的好習慣,缺一不可
好的習慣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更能改變未來,在學習中亦是如此,好的習慣能讓一個學生成為真正的“學霸”,而壞的習慣,只會讓學生直線走下坡路,一好一壞,決定著孩子的成績和未來的人生。
1、興趣就是動力,學習的前提
黑格爾說過:“一個深廣的心靈總是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
興趣愛好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只有先有了興趣,才能對一件事有了行動的動力,有堅持下去的決心,並且最終能因此獲取知識、鑑賞力、毅力、應變能力等等,人生才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當你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就會充滿求知慾和好奇,想努力探索,最終定能獲得成功。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你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從學習中感受到獨特的快樂,會對於知識充滿了渴望,會感覺到學習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江西的邱瑞昆是文科生,高考總分為671分,其中英語成績更加出色,但是他並不是一個只知道讀書的學生,他還有很多興趣愛好,比如用英語表演話劇、打球,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樂趣,並且使英語水平得到更好的練習。
2、“會學”遠比“多學”有效
家長們總喜歡教育孩子:“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學習好,是因為他們在背後的努力足夠多,如果你想和人家一樣優秀,就要付出雙倍的努力”。努力固然是正確的,但是這種說法卻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學習要講究“高質量學習”,什麼是高質量學習呢?並不是指學習的時間有多長,學習的科目有多麼多,關鍵在於學習是否有效,是否高效。
那些“學霸”,看似是在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學習,實則他們擁有一套自己“高質量學習”的法則,他們找到了學習的方法,所以即使是學20分鐘,也比有些孩子學一個小時更加有效。
3、父母的“逼迫”只會適得其反
身為監護人,父母不僅僅要看護孩子的人身健康,更多的也是要監督孩子的學習,但大多數家長在監督這一方面做得有些“過火”。監督並不是監管,如果每天都追著孩子,逼迫孩子快點學習,時時提醒催促孩子他的下一項任務是什麼,一方面會讓孩子喪失時間觀念,養成拖拖拉拉的習慣,另一方面也可能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適得其反。
在學習中,孩子是“主人公”,爸爸媽媽完全不必過於強迫、督促,適時的提醒已完全足夠。
4、學會“養成”習慣,過程很重要
也許有人說,“學霸”是需要天賦的,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學霸。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優秀的人總是極少部分的,但是“學霸”們的共同習慣,卻是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找到興趣,堅持興趣,探索求知,並把這份求知慾保持下去,就能養成習慣,把習慣帶到生活和學習中,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習慣。
天賦和智商是天生的,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但是請告訴孩子,天賦只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千千萬萬個條件之一,並不是全部,比天賦更加重要的,是努力,是堅持,是習慣,它才能改變並決定著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