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全書導論(耶魯公開課)第16講 先知書:何西阿書和以賽亞書

第十六講 先知書:何西阿書和以賽亞書

一. 何西阿書Hosea

1. 何西阿是北方國的先知,和阿摩司一樣是與亞述危機相聯繫的,他是在耶羅波安二世時進行預言的。耶羅波安統治延續到公元前747年,他的預言活動持續到最後一個國王(也叫何西阿)。因此他的預言在公元前740年到之後的30或20年代,但他似乎沒有看到以色列的滅亡。何西阿書是先知書裡最難懂的一本,希伯來語很難,行文混淆錯亂難以理解

2. 何西阿書的結構可以分為2個部分

1) 第1-3章,有特定的連貫性,描述先知與淫婦歌篾的婚姻,這個婚姻也是以色列人與上帝關係的隱喻,這段也包換了一個訴訟(riv), 今天我們講何西阿書和以賽亞書都會看到

2) 第4-14章,基本都是神諭,譴責部落和以色列國

3. 歷史背景:亞述危機。 公元前8世紀中期,亞述王國消滅了大量較小國家,以色列也不例外。

4. 何西阿的一條主線是譴責不同的國王,包括以色列國王想要反抗亞述避免被消滅的努力何西阿說,如果亞述人征服以色列,那這是上帝公正的懲罰。以色列人反抗這種不可避免的形勢都只是反抗上帝的另一種表現,拒絕上帝的計劃和目的。這表現了對上帝能力的信任和信仰的缺失。何西阿10:13清楚解釋了相信人類力量或外國聯盟而非上帝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這是我們反覆看到的主題。“你們耕種的是奸惡,收割的是罪孽,吃的是謊話的果子,因你倚靠自己的行為,依賴勇士眾多”。這裡他暗示一種無所作為,這當然被國王和法庭視為毫無道理,但這就是何西阿的主張,以色列人面臨一個選擇,是信任上帝?還是人類領導或是他們的敵人?何西阿1:7暗示北方國做決策的時刻其實已經過去了,南方國還有希望,北方已做了錯誤的選擇。“我必不再憐憫以色列家,絕不赦免他們,我卻要憐憫猶大家,是他們靠耶和華他們的神得救,不使他們靠弓,刀,爭戰,馬匹與馬兵得救”。有人認為這一節是後期插入的,因為他對南方有著積極的評論,但這種災難即將到來的感覺貫穿於何西阿書。8:7:“他們所種的是風,所收的是暴風,所種的不成禾稼,就是發苗,也不結實,即使結實,外邦人必吞吃”。因此災難不可避免。

5. 主題和表現方式:何西阿往往被認為描畫一副徹底陰暗的景象:上帝非常冷酷,對以色列人不抱希望,以色列必須為對上帝不忠而付出代價,在完全接受這種評論之前,我們要仔細看下本書的主題,我認為幫助我們組織大部分何西阿材料的一個總體主題是契約主題,他與申命記密切相關,特別是申命記中的契約概念,這一主題以幾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1) 作為耶和華的契約夥伴:作為宗主耶和華契約夥伴的附庸,以色列應完全信仰耶和華,任何外國聯盟,如與埃及聯盟對抗亞述,都是違背契約條款的。這一契約是以色列和耶和華的專屬條約,以色列不應依靠自己的軍事力量而應依靠宗主,如果不能完全信任耶和華對附庸以色列的能力,就是違背了契約。這一主題體現在對上帝和他力量的完全信仰中之。

2) 何西阿對社會不公,道德敗壞的譴責。他沿襲了阿摩司書,但何西阿是第一個以正式訴訟形式發起控告的人,在該訴訟中,上帝控告以色列人違反契約條例。

4:1-3 以色列人被控訴,何西阿刻意引用了十誡中的語言:”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與這地的居民爭辯(case), 因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神,但起假誓,不踐前言,殺害,偷盜,姦淫,行強暴,殺人流血,接連不斷“,這些都是十誡裡的詞。”因此這地悲哀,其上的民,田野裡的獸,空中的鳥都衰微,海中的魚也必消滅“。

3) 不同於阿摩司,何西阿總是從通姦的角度持續地譴責以色列人信仰不虔誠,契約的主題是主導性的,組織了先知的陳述。為了表現以色列人的不忠,他用其他形式的契約關係做比喻。最明顯的的是用婚姻作比喻,婚姻是丈夫與妻子之間的契約,因此這是個恰當的比喻。1-3章裡,他通過婚姻的比喻指代耶和華和以色列人的關係,以色列人是不忠實的通姦的妻子,他用渲染的言辭描述她的沉迷淫蕩的幻想和偶像,她對巴力神的偶像崇拜。他指出國家領導者的失敗之處,國王和祭司未能阻止人們的任性和放蕩。

a. 第1章以第3人稱寫就,講述了上帝指示何西阿娶一個淫婦為妻,以此象徵上帝自己與一個不忠的以色列人的關係。”你去娶淫婦為妻,也收那從淫亂所生的兒女,因為這地大行淫亂,離棄耶和華“。何西阿與歌篾結婚,她生了3個孩子都有不祥的名字,這些名字是上帝對以色列人對宗教不忠的憤怒。”一個叫耶斯列“(因上帝想要懲罰耶戶家在耶斯列殺人流血,第二個叫:羅路哈瑪”意為不愛,不憐憫,因為上帝不再愛不再憐憫以色列,第三個“羅阿米”意為“非我名”,這是上帝解除契約的象徵,他拒絕以色列人為他的子民,好像與以色列人離異,這可能是最令人吃驚的對契約的否認。

b. 第三章是以第一人稱何西阿本人描述上帝對他的指令,他在婦人不與別人交配的條件下善待她,婦人再一次象徵以色列人,她與丈夫間建立了獨有的關係,要求她忠於對方,這與她的習慣行為相反,夾在第一,三章之間的第二章非常錯亂,包含了不忠妻子和不忠以色列人的極端行為,以及上帝的正式宣告離異“她不是我的妻子,我也不是她的丈夫”。

c. 但是這一章也包含非常溫柔充滿愛意的和解,正是通過對和解的描寫我們看到了契約理念的另一方面,這在申命記中體現得最為突出。作為以色列人的契約夥伴,上帝愛以色列人,也渴望她的忠誠,這種堅定不移的契約愛情代表堅定不移忠貞的愛情,契約愛情會使上帝與任性的以色列人和解,正如何西阿與其不忠的妻子複合。先知想象了一次重歸荒野之旅,回到荒野重新簽下契約,這會使婚姻永恆,三個出生就被一起的孩子也被救贖被父親接受。2:14-25描述何西阿與妻子和解,大遷徙流浪時期在這裡被浪漫地想象為上帝和以色列人親密無間的關係:“那日你必稱呼我伊施,不再稱呼我巴力”,這是雙關語,二個詞都可表示我夫,但巴力顯然暗示巴力神,“我夫”使用一個不帶巴力神隱意的詞。

4) 何西阿並不是完全令人沮喪的陰鬱嚴峻,他也包含了令人激動,充滿希望,安慰和解的意象。阿摩司同樣在毀滅後給人希望,由此我們應該思考一下像先知阿摩司和何西阿在這裡結合使用的

2種傳統思想,一方面是末日論,另一方面是希望,先知實際上運用了契約的2個概念,這2個概念我們在摩西五經和撒母耳記裡都已學習過,

a. 一方面他們承認上帝與族長們訂立的無條件的永恆的不可撤銷的契約,認可上帝與大衛和大衛家簽訂的永恆契約,這些契約是人們相信上帝永不背叛的基礎;另一方面他們也重視西奈山契約,這份約是有條件的,他要求人們遵守契約法典裡包含的道德,宗教,民法條例,如有違背會遭懲罰。

b. 先知們運用這2個主題,以色列人違背了西奈山之約,契約規定的詛咒也隨之而來,國家滅亡甚至流放。但背離上帝也並非完全不可彌補,因為上帝與族長和大衛家間是無條件契約,因此儘管有暫時的背離,以色列永遠是上帝的子民。選民的概念是上帝給予他的子民承受不起的愛和恩惠,並非由於人們自身的特殊功績

5) 這一概念鞏固了先知安慰的預言,何西阿描畫了悽美動人的上帝對以色列的特別而堅固的愛,為此他採用了第二個比喻,父母與兒子的關係。代表契約的義務,父母與兒子的關係有愛,忠誠也有義務。其中一項在父母方面的義務是訓導叛逆而缺乏感恩之心的孩子,但決不遺棄他,

這是先知預言裡一種很好的模式。

6) 11:1-4,8,9,這裡交替的片段表達了強烈的拒絕,溫柔的愛意和和解,傳達了上帝內心的激烈鬥爭,為我們刻畫了熱情的情緒化的上帝,好像一個戀人在極度的憤怒和永恆的愛慕間徘徊,最終以愛的勝利結束,因為上帝不會拋棄以色列人,我們會看到每位我們研究的先知都持有這2種契約中相互抗爭的思想,他們會根據特定的歷史情形覺得強調哪一個,在相對輕鬆舒適的時代,先知會強調違背西奈約和為此而導致的懲罰,而對上帝鍾愛其子民輕描淡寫,但在絕望,遭受苦難和毀滅的時代,先知會指出是違約而遭受懲罰遭致不幸,但同時強調上帝對以色列的永恆的愛,鼓勵人們對美好未來充滿希望。

二. 以賽亞書

1. 以賽亞書是最長的先知書,人們對此書很多段落的解讀成為對耶穌符號的參考,使其

成為基督徒最常引用的聖經書篇之一

2. 歷史背景:以賽亞與阿摩司和何西阿同時代,既公元前8世紀後半期,他活動時間較長,大約到公元前690時期,他在南部猶大國預言,那時亞述威脅並毀滅了北方國(公元前722年),然後開始威脅猶大國,他的活動持續了50多年,期間充當猶大國王的顧問,他在猶大國2次被圍困時提供了建議。公元前734年圍困時,給亞哈斯王建議,公元前701年為其子希西家建議。對這段歷史我們又來源於亞述資料和考古發現的充分證據,考古發現亞述人在該時期毀滅了我們認為的地方。

a. 公元前734年圍困時,亞述人在Tiglath-ilester統治下,從東北部擴張到這一地區,首先他們佔領了敘利亞的亞蘭,然後擴展到以色列北方國,於是亞蘭和以色列結盟抵抗亞述人,猶大國拒絕加入這個同盟亞蘭人和以色列一怒之下包圍猶大國,想迫使猶大國與其合作。

猶大王亞哈斯決定向亞述求助,他願意臣服亞述向其納貢。我們在亞述資料裡發現公元前734年的一次進貢,這一行為受到了聖經作者,申命記派歷史學家的譴責(列王紀下16章)。以賽亞也進行了譴責.

b. 猶大國成為亞述附庸,直到亞哈斯的兒子希西家決定宣佈國家獨立,這時北方國已滅亡,亞述人非常憤怒,他們摧毀了很多城市和村莊。考古學家證實了這點。公元前701年亞述進擊到耶路撒冷並進行了圍困,以賽亞為希西家獻計最後耶路撒冷未被毀滅,亞述人得到大量貢品後撤兵

3. 結構:先知書是由先知和其門徒編撰的神諭和其他材料的合集,各學派遵守一套預言並添加到核心預言中,因為他們堅信這些預言延續的意義,先知書的合集性質在以賽亞中被表現出來

1) 前11章:回憶錄,第1章列出基本主題,很多以第一人稱講述,接著是關於以色列的神諭,一些涉及對耶路撒冷的攻擊尤其是公元前701年的攻擊

2) 12章是結束時的讚美詩

3) 13-23章是對外國的不利預言

4) 24-27章一個小的啟示錄,有點像虛構的世界末日的幻象,這可能要追溯到很後的時期既公元前6世紀,因為直到那是末世風格才成型,因此我們認為他和以賽亞書沒有關係

5) 28-33章,從譴責外邦的預言這裡是譴責以色列猶大國和埃及的關係,這個事情有2種勢力既亞述和埃及,猶大國試圖選擇和誰解夢,這些都發生在公元前701年圍困後不就的時期,激素了以賽亞在公元前701年為希西家獻計

6) 34-35章是後流放時期插入的

7) 36-39章,第三人稱歷史敘述,是列王紀下18-20章的插入,講述西拿基立入侵和以賽亞與希西家在公元前701圍困時的互動

8) 40-66章,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後面的這些不屬於以賽亞耶路撒冷時期的作品,應該是以賽亞去世後很久的作品,其餘部分又可分成2個部分:

a. 40-55章以賽亞書二,假設了一個巴比倫統治的歷史背景而非亞述,因此我們認定這是後來成書的

b. 56-66章 以賽亞書三,包含了公元前8-5世紀的預言

4. 我們著重來看以賽亞書一的內容,它最可能出自耶路撒冷以賽亞的部分。本先知書包含了在其他聖經章節中的重複內容,如列王紀下18-20章,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以賽亞書的片段。以賽亞2:2-4出現在彌迦書4:1-4; 耶利米書48本質上等同於以賽亞書15-16,不同書冊間的重複再次說明了先知書合集的特性,這些作品是根據在多個學派見所流傳的材料彙編而成的。

5. 以賽亞書的主要主題:

1) 我們先找到以賽亞與之前討論過的阿摩司書和和西亞書的共同立場,在譴責社會不公和道德敗壞方面他們是一致的,認為這些是上帝正義和不可避免的懲罰的原因。5:8-24,這裡他和阿摩司一樣宣稱,僅是儀式崇拜而無公正的行為是上帝所厭惡的。1:10-17,與阿摩司和何西阿一樣,以賽亞堅持認為道德是一個國家命運的決定性因素

2) 除了這些共同點,以賽亞與阿摩司,何西阿也有不同

a. 相比摩西之約,他更強調大衛之約,這是以賽亞的一個主要特徵

。荒野流浪的傳統,大遷徙傳統,西奈山之約這些對阿摩司與何西阿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常常被他們涉及,但是這些對以賽亞並未有明顯的影響,沒有直接顯性的影響。

b. 以賽亞對大衛宗教體系有著壓倒一切的興趣,既以錫安山為中心的王家意識形態。因此在他的契約訴訟更多關注國王和領袖錯誤領導了國家,而按大衛約導致的懲罰而不是整個國家的違法行為。

c. 同時他對錫安山神聖不可侵犯的信念,是以賽亞的一條明顯的教義,錫安山不可侵犯,耶和華與大衛家大衛的首都耶路撒冷或說錫安山有著特殊關係,他不會使任何一方消亡,這一信念是他始終如一為猶大國出謀劃策的基石。充滿巨大危險的時代也是證明以賽亞對上帝和大衛家契約絕對信仰的機遇,國王必須完全依靠耶和華和耶和華對大衛和大衛城的承諾,而不是依靠軍事力量或外交策略。

d. 7,8章裡以賽亞和亞哈斯王間的交往發生在公元前734年第一次圍困,以賽亞,他的孩子也帶有預兆性的名字(這好像是先知的一個風尚)。他的

孩子名字意為“餘民獲救”和“擄掠速臨,搶奪快到”暗示了毀滅和驅逐。他去見王並給王建議,7:4“要謹慎安靜,不要心裡膽怯”,危險會過去“你們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穩”。這是錫安山神學的喚醒,上帝在城中,與民同在,接著以賽亞給了亞哈斯他預言具有的真理性跡象,7:14,既一個懷孕的女人會生一個叫以馬內利Immanu el的兒子, immanu=is with us EL, 意為神與我們同在。在新約馬太福音1:22-23裡將這段寫成預言耶穌的誕生,希伯來語裡是年輕女子而不是處女,但在翻譯成希臘文時誤翻成處女。另外在希伯來語中懷孕一詞是過去時,表示已懷孕,誕生是將來時,指孩子將要出生。對這女子的身份有一些爭議,有學者認為這節指的是以賽亞自己的妻子,她已有2個名字有預兆的孩子,現在有生了第3個,但也有學者認為女子指王的妻子,生的是希西家。但這樣一來推算年代就有了問題。但希西家確實是猶大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王,試圖保護猶大國免受亞述侵犯並阻止耶路撒冷在公元前701年圍攻時滅亡。列王紀下18:7談到希西家“上帝與他同在”,將他與以馬內利聯繫在一起,所以按照這一解釋,這個將要出生保護猶大國的孩子就是國王希西家。學者們將著名的以賽亞9詩篇看作是對希西家的稱頌“因有以嬰孩為我們而生…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這一段被去情境化,今天也被基督教禮拜廣泛運用,他們認為這指的是耶穌的即將誕生。

e. 亞哈斯沒有留意到以賽亞的不抵抗的號召,他向亞速求助對抗圍攻他的亞蘭和以色列國,在以賽亞看來這一事態發展是災難性的。公元前701年的圍攻,以賽亞採取了類似的立場,希西家試圖與埃及結盟以抗衡亞述,以賽亞嚴厲譴責國王和他身邊的人,譴責他們不信耶和華而依靠脆弱的埃及。很多先知都體現了怪異和表演性的行為,特別是以西結,他們會進行一些象徵性的行為想要震撼並引起人們的注意。以賽亞裸身行走在大街上,以顯示與埃及錯誤結盟後將帶來的流放和奴役。他譴責王的政治顧問,因為他們不信上帝而信戰馬和戰車。他有不同的建議31:3“埃及人不過是人,並不是神,他們的馬,不過是血肉,並不是靈”,“國王應只相信上帝”。關於公元前701年圍攻的描述,36-38章與列王紀下重複,以賽亞向希西家獻計不屈服亞述,這和以賽亞之前的建議上帝借亞述表達他的憤怒,王不應抵抗相悖。

f. 但實際上以賽亞的建議存在基本的一致性,他早期建議是相信上帝而非埃及,是建立在他相信上帝對大衛承諾和王城不可侵犯的基礎上的,現在他拒絕開城投降亞述也是基於相信耶和華不可能想要毀滅王城,37:33-35 “因我為自己的緣故,又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耶路撒冷最終在亞述人駭人的圍攻後避免了被毀滅的命運,這激發了人們對大衛之城錫安山不可侵犯的信仰。

g. 以賽亞第6章裡有一段關於以賽亞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說明,很多先知書都會有一些段落涉及先知最初的召喚,通常我們期望在書的開頭看到這樣的內容,但按年代成文不是以賽亞的成書原則。但我想特別提醒大家留意上帝在委任給以賽亞時的特別信息:“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這裡又看到和何西阿書類似的慘淡無望,毀滅是不可避免的,上帝通過先知發佈的天啟不能被理解,上帝將使人們不相信天啟,他們不會注意召喚而回頭,不會自救。因此不能逃避上帝的懲罰。這是個精妙的但從神學角度難懂的段落。上帝告訴以賽亞要防止人們理解以免他們理解了從而回歸上帝,拯救自己,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上帝或者他的先知陷入上帝的公正和仁慈間的緊張中作為公正上帝必須用毀滅來懲罰以色列的原罪,他表示他必須忠實於契約按契約條款辦,但作為仁慈,他必須召喚子民迴歸,他期望通過先知給他們世界末日的警告,督促他們回頭,這樣他可以原諒他們,但他如何能既懲罰以色列人同時又滿足公正的要求,拯救以色列人同時又滿足仁慈和愛的要求呢

h. 6:11-13用一個我們再阿摩司和和西亞里瞭解了一些的思想回答了這個問題。當以賽亞問人們聽不見不明白,不能迴歸上帝自我拯救會持續多久,上帝說“直到城邑荒涼,無人居住,房屋空閒無人,地土極其荒涼,並且耶和華將人遷到遠方,在這境內灑下的地土很多,境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因此上帝會懲罰,這樣公正就滿足了,上帝就滿足了摩西約,但同時上帝也會影響未來對其人民的拯救,他派了先知發出迴歸的召喚,在適當時候餘民(1/10)會理解和留意到這個召喚,他們會收到上帝憐憫,契約會重新訂立。這樣愛和仁慈的要求也達到了,於是上帝會忠實於他對族長和大衛家的承諾。

i. 儘管餘民的概念帶來了未來的希望,但在當時這並不是令人安慰的消息,因為先知們實質上是說當時的一代人都會不復存在。10:21-23”所剩下的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歸回全能的神…”我們看到先知關於毀滅,懲罰,世界末日的啟示,常伴隨著安慰和承諾,在以色列土地上恢復潔淨後的餘民,這是先知書和申命記派不同的地方,申命記派更注重上帝反對以色列人而進行的公正行為,而非描畫一個餘民未來回歸的圖畫,

這一回歸時間被先知書精心刻畫,甚至帶出了末世論。在某些先知書裡,成為末世景象,餘民迴歸會發生在世界末日,迴歸會帶來某種完美的結局。以以賽亞為例,迴歸是真正的,全心全意的永遠的迴歸上帝,是原罪的結束,是偶像崇拜的結束。地球上所有國家會承認主的歷史地位,世界歷史將引來新時代。這是個巨大的轉變,以賽亞是第一個設想這樣轉變的人,偶像崇拜國家統治地位的結束,當上帝回到耶路撒冷拯救餘民,將流民聚集在一起,就是在全世界範圍的上帝顯現之時,是上帝的自我啟示。2:2-4“末後的日子,耶路撒冷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注意下以色列人思想選擇的方向,創世紀裡J材料裡假定所有人在創世時就知道耶和華,但人背離耶和華,於是耶和華選擇了一個國家來了解他並與他簽約,申命記裡承認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神,其他國家被指定信仰其他神,這樣就可以了,但在傳統先知書裡,耶和華更具普遍性,按先知的說法,上帝會讓所有國家瞭解他,就像他以前對以色列一樣,在世界末日對上帝的普遍崇拜和承認將會建立,這是個完全不同的想法,這個想法的結果是先知們改變了以色列是上帝選民的概念,在摩西五經裡,將以色列作為選民意味著上帝選擇不配的以色列,以瞭解他並與他簽約,但在先知書裡,以色列之所以被選是要完成一個使命,是要成為普遍救贖的工具,承認耶和華,當上帝最終來拯救以色列,他也將同時在全人類面前現身,他們會拋棄自己的偶像,迴歸上帝,救世主的和平時期會來到。最終我們會看到以色列被選中的使命是成為“外邦人的光”
。這個詞我們會在49,51章及以後看到。

j. 猶大的王家意識形態在以賽亞的末世幻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這一新的和平的正義的國家會被大衛家重建,被耶西分支的一位國王重建(大衛的父親叫耶西),因此說耶西分支就是指大衛家,11:1-12提到了大衛家的重建,暗示他曾被暫時打斷,因此這章可能是後流放時寫成,時間可能是在人們期待救世主降臨以恢復大衛家,這裡寫到的景象,在世界末日甚至人類與蛇也沒有了敵意(與創世紀里人蛇敵意相對),又回到了天堂原先的情形。“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海洋一般,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萬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尋求地,他安息之所大有榮耀,當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剩餘的…並眾海島所剩下的…為主餘剩的百姓,就是從亞述剩下回來的,必有一條大道,如當日以色列從埃及地上來一樣”。新任的理想的大衛王會用智慧和遠見卓識治國,上帝的靈會“住在他身上”。這個詞我們在審判的案例裡和掃羅,大衛都見過,它並非軍事力量,而是指對上帝的忠誠,向上帝尋求建議。這個國王的統治將使流亡的人民聚集並改變世界秩序。

6. 總結:以賽亞是典型的先知對古代契約承諾的重新解釋,給以色列人一個美好,理想的未來,和其他先知一樣,他聲稱以色列的不幸並不是因為這些承諾不真實,而是因為他們不相信,對國家的懲罰僅僅是一種追逐,而非撤銷之前的諾言,先知們將諾言的實現推到了這個國家以外,只有在為現時的失敗承受懲罰後,未來才有可能被救贖,因此國家仍有希望,只是這一希望將在未來實現。


舊約全書導論(耶魯公開課)第16講 先知書:何西阿書和以賽亞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