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市政府的“1号文件”,聚焦具有“在线、智能、交互”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明确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场景应用,打造智慧出行服务。在奉贤区虹梅南路隧道以南大约15公里的地方,临港南桥科技城日前正式升级为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更名为临港南桥智能生态谷。作为奉贤“未来空间”的技术创新承载区,一个由城市道路、园区道路、地下停车场道路组成的开放道路测试场景已经全面复工。请听上海电台记者赵颖文发来的报道:
这里是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的地下停车场,这片2017年启用的园区,拥有23万平方米地下空间,相当于位于市中心的商圈——“梅泰恒”任何一幢写字楼平铺下来的面积。园区总经理助理潘嵘嵘说,今年8月底,长三角首个无人驾驶汽车地下封闭测试场景将在这里建成,它将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无人驾驶技术发展提供更丰富的道路场景和路况采集数据。
潘嵘嵘:“比如说您开汽车到商场,您不用停车了,您下车之后直接一键,让它通过智能网联的设备,自己找到车位。然后您在商场完成消费之后回家了,就在这个下车点再摁一下召回,这辆车就从它的智能的车位自动开到您的面前。”
畅想中的场景成为生活中的日常,或许只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去年,临港集团、上海交通大学、奉贤区三方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南上海汽车产业中心建设。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殷承良便是在那时带着他的团队入驻园区。
殷承良:“这个汽车如果是单独的智能化,就所有的东西都装在车上,传感器什么装了一堆,这一个车可能增加80万到100万。”
在殷承良看来,他们正在探索的自动驾驶技术,不同于以往这种单车智能化线路,而是基于强大的智慧道路网络:
殷承良:“最容易出问题的实际上是在那个交叉路口,这一些地方你就完完全全可以把这个吊到天上去,比如说激光雷达,居高临下,高清摄像头,4K以上的,然后很强大的毫米波雷达,然后把这些东西通过边缘计算,能够把这东西拆解分出来,同时通过我们叫rs右路侧单元,用5G的东西给他广播出去,这样的话就把整个的智能化提高了。”
目前,一个由汽车、通讯、芯片、传感、交通基建等20多个行业组成的“未来空间”智慧全出行链命运共同体已经召开了筹备会议,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组建并投入运作。
殷承良:“因为这二十几个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中间有一环是开的,这事都干不成,或者是要拖很久。现在干脆咱们往一个锅里头添火烧柴,大家在这一起去共同去做相应的标准。”
园区总经理助理潘嵘嵘说,本月起,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市智能网联汽车特定测试场景检测服务平台和上海交通大学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陆续在园区内启用;由交通大学主导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孵化平台也吸引了一批初创企业入驻,一个可能囊括 上千家企业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正在形成。
潘嵘嵘:“我们园区是核心技术承载区,也就是说所有汽车智能网联相关的一些设施设备都在我们这边进行研发,然后通过后期的一个承载,到最后的整车制造,在整个奉贤区,可以实现一个全产业链的打通。”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赵颖文
编辑:陈丽
责任编辑:黄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