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中國畫傳承中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

千百年來,中國畫的發展一直是靠傳承,所謂的創新,其實也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離開了傳承,就不是中國畫了,在傳承中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隔代傳,什麼叫隔代傳,說白了,就是一個時代的畫風總是會隔一個時代出現。

從元代說起吧,宋元是古代繪畫的一個高峰期,但元代繪畫和宋代的風格是迥異的,元代基本沒有繼承宋人那種非常嚴謹具象的畫風,元四家中大多受到五代時期荊.關.董.巨的影響,宋人畫風則和唐代比較接近。

發現中國畫傳承中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

倪瓚作品

發現中國畫傳承中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

黃公望作品

明代大體上以明四家為代表,大多沒有繼承元代那種野逸.蕭散的畫風,和宋代最接近,比如唐寅學劉松年,李唐,范寬多些,仇英.文徵明也是這種嚴謹細密的路子,除了明四家,明代還有一位頂級大咖董其昌,他早年也是學的宋人較多。

發現中國畫傳承中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

唐寅作品

發現中國畫傳承中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

董其昌作品

清代比較多元,但主流是清六家和四高僧,其他還有金陵八家,新安畫派,浙派,揚州畫派,他們多數都是學的元人較多,清主流畫派的四王更是以仿元四家為宗,明代的影響則不多,一時間家家言大痴,人人說雲林,即便是特立獨行的石濤和尚早年也仿過不少雲林,清代人痴迷元人甚至會追溯到元人的老師,董.巨.荊.關...

發現中國畫傳承中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

王翬作品

發現中國畫傳承中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

漸江

發現中國畫傳承中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

石濤作品

到了民國時期,清代的這種仿古畫風已經讓人覺得腐朽缺乏新意,除了海派對石濤,八大有推崇外,四王那一路的畫風是遭到抵制的,這個時期,國家已經開放,有不少學子有機會走出國門,西洋畫那種結構和色彩一下子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文藝復興時期(相當於中國明代)的繪畫不少進入國內,一時間國畫好像找到了新的出路

發現中國畫傳承中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

徐悲鴻作品

解放後,中國畫一直是以徐悲鴻那種用毛筆畫的素描的樣式為主流,以宣傳畫為主流,多數缺失了些中國畫的民族性,只有少數藝術家堅持這種純粹的名族性,比如齊白石和黃賓虹。李可染的畫雖然好,但名族性還是欠缺了些,用古人的標準來說,格調不高,書寫性不強。吳冠中的畫更是徒具形式而已,外行看看,是好看,但沒有深度,基本的筆墨關都沒有過,跟徐悲鴻比又差多了,起碼徐悲鴻書法秒殺他。

發現中國畫傳承中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

黃賓虹作品

改革開放以後,國畫在一片窮途末路的討伐聲中似乎迎來了又一次高潮,新水墨的出現讓頹靡已久的國人看到一絲希望,八十年代,幾乎是近代中國的文藝復興,詩歌,音樂,電影都有大踏步的發展,國畫也不例外,幾乎是百家爭鳴,什麼當代水墨,新文人畫派,各種實驗藝術讓人著實雞血了一回,題材前所未有,膽量前所未有,然而,終歸還是缺乏高度和深度,畢竟斷過何止十年呢!

當然,這個時期的佼佼者還是有的,比如李味青,圓霖,朱新建,他們的筆墨還是能代表這個時代的,雖然在當時不被認同,這是正常的,多數大家在當時也都不被認同,但他們卻能代表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也無愧於那個時代。

發現中國畫傳承中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

李味青作品

發現中國畫傳承中一個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

圓霖作品

縱觀以上談到的中國畫傳承的這種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多數事物總是隔代,甚至是隔時空發展,這正應了易經的陰陽論,和事物往往是螺旋式往復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放在財經領域,比如股市也是一樣的,或者地產市場也一樣,這個規律總結起來就八個大字: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這樣,我們也就不難預測事物未來的發展。就中國畫領域而言,個人預測,未來幾十年中國畫一定會進入一個復古時期,你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