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推恩令有什麼利和弊?

吃貨趙二狗


漢武帝的推恩令可以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陽謀。

明顯具有削弱諸侯目的之“推恩令”在實施時,阻力卻並不大。究其原因:

一,推恩令照顧了大多數沒有繼承權的非嫡長子的利益,能夠獲得他們的擁戴。

二,推恩令並沒有剝奪繼承人的爵位,這在繼承人看來,自己的蛋糕只是小了,並沒有被奪走。

三,在世的藩王看來,推恩令只是變動了即得利益的分配方式,對於即得利益而言,並沒有減少。

四,繼承人的“一”變“多”,也將朝廷和地方間的矛盾,成功的轉換成了各諸侯自己的家庭矛盾,朝廷成功“借勢”。

推恩令實施後,諸侯王國的地盤越分越小,即使諸侯王沒有子孫的也要分好,有了子孫後再去封國,直到分完為止,這樣以來諸侯王再也無力抗拒中央了。

比如劉備這一脈,他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第十八代玄孫,到了劉備的爺爺那一輩還是繼承侯爵,但是到了劉備的爹這一輩就沒有了,到了劉備這一輩更慘,他爹死後,劉備只能靠編織草鞋為生了,當然了到了東漢末年處於亂世,劉備靠著劉皇叔的名頭,招攬了不少人才。

但是推恩令雖好,但是卻同樣有一個弊端,那就是把劉姓諸侯王的勢力越封越小,越封越弱,這樣確實解決了諸侯王割據尾大不掉的弊端,可是當國家處於動亂的時候,劉姓諸侯都到了哪裡去了,比如王莽篡位時,沒有一個劉姓諸侯站起來的,褪了毛的鳳凰不如雞,劉姓諸侯再也折騰不了。


徐州房產資訊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旨在減少諸侯國的封地及諸侯王勢力範圍的一項重要政令。具體做法是,諸侯王把封地由過去傳給嫡長子,改為分給自己的子弟。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變得越來越小且分散,中央集權卻不斷加強。

漢武帝為什麼要頒佈這樣的一道政令?

說來既簡單又複雜。簡單,是漢武帝擔心諸侯王的權力過大,威脅和動搖中央集權和漢武帝本身的帝位。複雜,得從漢高祖劉邦說起。漢高祖開國初期,在統治方式上,實施分封同姓王,以確保劉家天下的錯誤決策。結果王國勢力大增,不僅面積大,而且擁有自己的軍隊,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在漢文帝時期,也曾對藩王採取過措施,但是都沒有根本地解決問題,而在漢景帝時期,皇帝更是直接就想把藩王手裡的權力調出來,這也就是後來說的削藩,而這樣明顯是行不通的,為此皇帝和藩王之間甚至發生過一場戰爭,這就是後世所稱的“七國之亂”。漢武帝接手大漢王朝時,國力不斷向上發展,但是在對待怎樣削弱諸侯勢力的問題上,卻依舊沒有能夠拿出一個有效的辦法來。一籌莫展之際,大臣王父偃上書,提出推恩令的設想,被漢武帝採納,並被正式頒佈。推恩令吸取了景帝時期的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了讓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的庶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

實施推恩令,漢武帝可謂一箭雙鵰。不動一兵一卒,就將諸侯王的權力分解,中央集權得以加強,還落得個賞賜的好名聲,可謂高明。

但是,推恩令的推行既有利,也有弊。漢朝的中央集權加強了,但是劉漢的勢力卻消弱了。推恩令延續到後來,特別是漢朝後期,群雄紛起和外戚擅權,漢朝的中央集權失去了屬於自己的根本護衛力量,岌岌可危,加上其他因素,直致滅亡。



龍眠山上


推恩令是漢武帝一系列改革措施中的一項。通過讓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的措施,逐漸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進而鞏固中央集權。

漢朝歷經三代,到了武帝劉徹即位,已經有了一定的實力,國家富庶,國庫充盈,一切都在按照祖宗的規制運轉。如果劉徹是一位甘於保守的君主,他可以坐守成規當個貴族眼中的好皇帝。但他恰恰不是那樣的人。經過文景之治,大漢朝仍然面臨兩個問題:1、內憂:中央權力有限,諸王和貴族擁有很大的權力。2、外患:匈奴不斷侵擾邊境,燒殺搶掠。景帝在位時,曾對匈奴的騷擾不勝其煩而決定用兵,只是受牽制於蠢蠢欲動的諸侯王,尤其是吳王劉濞。後來在晁錯攘外必先安內的建議下,只得沿用和親的綏靖政策穩住匈奴。對內推行削蕃令以加強中央集權。

漢武帝即位後,七國叛亂已經平定。但諸侯王依然有著很大的權利。為了徹底掃清障礙,騰出手來對付匈奴。漢武帝採用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

推恩令相較於削蕃策更加柔和,更加有針對性。得罪一小部分人的同時為更多人帶來了恩惠。

講明白了漢武帝發佈推恩令的時代大背景,那麼,推恩令的利與弊就一目瞭然了。

利:推恩令從根本上改變了漢初分封造成的諸侯王逐漸做大,國家權力越來越分散的不利局面。徹底消除了王朝內部不安定的隱患,避免了王朝從內部土崩瓦解的風險。為漢武帝騰出手來擴大疆域,收拾匈奴奠定了堅實基礎。

弊:凡是改革必有利弊,必定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推恩令觸動的是劉姓諸侯王的嫡子們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動盪,但總體局面可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