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文物的故事

文物的故事

在扶風縣檔案館展廳,存放著一件迄今出土的最大一件商周青銅簋的複製品,被稱為西周“簋王”。此簋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齊村,器形雄偉厚重,拙樸典雅。為周厲王為祭祀先祖而鑄,可稱簋中之王,內底鑄銘文124字,製作於周厲王十二年。

扶風——文物的故事


周厲王時期有一重臣名召伯虎,又稱召虎,史稱召穆公。周厲王暴虐,召公勸他“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人”圍攻王宮,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兒子替死。厲王死後,擁立太子靖繼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時,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領兵出征,平定淮夷。《詩·大雅·江漢》所詠“江漢之滸,王命召虎”,指的就是這件事。召虎就是周初重臣召公奭的後代。

扶風——文物的故事


召公鎮

在扶風縣城東北扶、武、乾三縣地界的交匯處,有一個“雞叫一聲聽三縣”的地方。您知道是哪裡嗎?是的,召公鎮!《詩經》裡有《甘棠》詩一首,其詩為:“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沒有華麗的詞語,只有樸素的情感,這是老百姓發自心聲的歌謠,更是老百姓對召公深深的思念。小小甘棠,默不作聲,因沐浴了召公清風,成了勤政愛民的象徵;小小甘棠,何以倍受讚頌,不管天說地說,終歸民心是秤;小小甘棠,根深葉青,“遺愛”萬代相傳,得民心者永恆。

召公姓姬名奭,周武王的弟弟,因為他的封地在召,所以稱作召公。召公為官清廉,勤政愛民,以紂為戒,免除暴政,輕徭薄賦,所管轄區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召公還常常不辭辛苦,下鄉巡視察看,在田間地頭處理民間事務,瞭解百姓疾苦,獎勵農耕與蠶桑,山山嶺嶺留下了他的足跡,村村寨寨常現他的身影。那時黃河經常氾濫,氣候乾旱成災。召公就在甘棠樹下和國人一起尋找救災大計,共謀抗旱方略。召示青壯奮力自救,攀山越嶺,尋找水源,與國人一起早出晚歸,同甘共苦。一天來到崤山一帶,太陽落山,為了不打擾百姓,他就在甘棠樹下,搭一草棚住下。地方官吏要讓百姓騰出房屋讓他歇息,召公馬上制止,說:“為了百姓安寧,寧可自己吃苦受累,這才是官員的本分。”這樣,召公就在山野的棠樹下休息,摘吃棠梨果子解渴充飢,並告誡地方官吏,這甘棠樹真好,濃蔭鬱鬱蔥蔥,果實甜酸可口,百姓在田裡勞作累了,可以歇息解渴,要讓百姓好好保護它,不要亂砍濫伐,把它當做柴火燒了。老百姓聽了,都稱讚召公體恤民情,深得民心,就編成了歌謠,廣為傳頌。

扶風——文物的故事


對天子,召公忠心耿耿並敢於勸諫;對與他平起平坐的周公,他敢於監督;對平民百姓,他仁愛有加,公正廉潔,秋毫無犯。召公沒有留下鉅著鴻篇,沒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沒有能夠留下隻言片語。然而,他卻把自己留給了煌煌三千年歷史,留給了一代一代生息繁衍的中華民族的子孫。

來源:寶雞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