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王旗基本概括

四子王旗基本概括


四子王旗基本概括


四子王旗地處祖國北疆,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烏蘭察布市西北部,是自治區牧業十強旗縣之一,總轄地面積2.55萬平方公里,佔烏蘭察布市總面積的48%。其中農區4670平方公里,佔18.3%;牧區20843平方公里,佔81.7%。行政區劃為5個鎮、5個蘇木、3個鄉和1個牧場,總人口21.4萬人。北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04公里,境內蒙、漢、回等11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草原文明,享有“吉祥草原、神舟家園、敖包故鄉”的美譽。

四子王旗基本概括


杜爾伯特草原純淨甜美,廣袤神奇。歷史上無數遊牧民族在這裡馳騁牧獵,繁衍生息,相依相存。從春秋戰國到秦漢魏晉,從隋唐盛世到金元明清,四子王旗都是歷代單于及統治者的


必轄之地。先後有匈奴、拓跋氏、突厥族、蒙古族和漢族等多民族共同演繹創造了燦爛的草原文明,也是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生動見證。1633年,四子部落與烏拉特前、中、後三部落,茂明安部落、喀爾喀右翼部落共同創造了“六旗會盟”的統一安寧,從而保證了陰山北部草原的長治久安,烏蘭察布也由此得名。


四子王旗基本概括


清朝初年,清政府為鞏固其統治地位,對蒙古民族實行“分而治之”的盟旗制度,這樣就把杜爾伯特草原封給了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薩爾的第十五代子孫——腦音岱的四個兒子。四子統轄此地並世襲王位,形成了四子部落,這就是四子王旗稱謂的由來,距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


四子王旗基本概括


這片熱土物集豐富,令人痴迷。四子王旗現保存著距今上百萬年世界罕見的古犀牛化石群,有距今1600多年的北魏撫冥古城遺址,有元代淨州路遺址、元代敖包群和金元古墓群,還有橫貫全旗長達300多公里的金代長城,更保存著紅格爾、江岸舊石器遺址和哈薩圖巖畫。這一處處人文古蹟無不顯示著先人對這片沃土的偏愛與草原文明的淵遠厚重。


四子王旗基本概括


作為草原文化的發祥地和傳承地,四子王旗還保留著完整的蒙古族傳統文化、祭祀文化、遊牧文化和別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也正是這一系列厚重的民族傳統精神與理念,塑造了四子王旗勤勞、善良,不甘人後、勇於拼搏的精神品質。在共和國最困難的時候,以都貴瑪為代表的一大批草原母親用無私的愛哺育了來自北京、天津和上海的2917名孤兒;在特殊時期,以天津知青為代表的6000多名知青與草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祖國輝煌發展的進程中,四子王旗人民更是用草原般寬廣的胸懷支持承載了億萬人的飛天夢想,從無人到載人、從載人到出艙、從出艙到對接,四子王旗人與世界共同見證了祖國騰飛的瞬間。


四子王旗基本概括


這片疆域資源富集,物華天寶。全旗現已發現和探明的礦種有40餘種,主要優勢礦種有:煤、石油、銅、鎳、金、鐵錳、螢石、石膏、芒硝、石英等,且具有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的特點,其中,螢石資源單體礦雄踞亞洲之首,總儲量3000多萬噸,煤炭已探明儲量31億噸。石膏探明儲量7600多萬噸,銅資源84萬噸,石材30-50億立方米,礦業開發前景廣闊。全旗地處全國風能資源區劃I級區的核心部分,有效風時數為6000小時,年平均日照時數2373小時,屬日照高值區,風電、光伏發電開發潛力巨大。

四子王旗基本概括


四子王旗是自治區33個純牧業旗縣之一,牲畜飼養量佔全市的四分之一,也是全國縣級馬鈴薯規模種植面積較大的旗縣,年均種植面積穩定在90—100萬畝。杜爾伯特草原氣候宜人、景色秀麗、四季分明,是理想的避暑和觀光勝地,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立足“吉祥草原、神舟家園”的發展戰略思想,旅遊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到目前,已建成格根塔拉、巴彥塔拉、烏蘭烏素等草原風光旅遊景區。建有比較齊全的綜合服務設施,固定和流動式的豪華蒙古包以及多種娛樂項目,可供遊人盡情領略草原民族風情。


四子王旗基本概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