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歷史上他真如此?諡號能說明問題

《清平樂》開播後熱度不減,一位位歷史大咖令人肅然起敬。其中范仲淹,一下子從中學生的背書回憶,成為了不少年輕人的新偶像。在《清平樂》中,編劇把范仲淹塑造成了一個完人,他剛正不阿,能文能武,但是歷史上的他真的如此嗎?其實他的諡號已經說明了問題。

《清平樂》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歷史上他真如此?諡號能說明問題

范仲淹

范仲淹死後,諡號“文正”,僅這兩個字,已經說明了問題。因為歷史上但凡得此諡號之人,都是接近完美的完人。所謂“文正”,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最高精神理想。北宋名臣司馬光曾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文正”二字因此也是文人道德的至高追求。這個諡號是很多文臣的一個夢,歷代皇帝都不輕易給大臣這個諡號。

民間一直有這樣的說法:歷史上曾經出過三個半完人,第一是孔子,第二是范仲淹,還有一個是明代的王陽明,最後半個是清代的曾國藩。王陽明死後的諡號是“文成”,雖然有人覺得這對他有些不公平;曾國藩則諡號“文正”,這是因為曾國藩的時代,功績比他還高、才華比他還盛的人極少,不少人對他能否擔得起得這個諡號有爭議。而在北宋,范仲淹得這個諡號大家卻覺得理所應當。

《清平樂》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歷史上他真如此?諡號能說明問題

范仲淹

要成為一個名人不易,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名人就更是難上加難。在《清平樂》中,范仲淹從出場開始就是皇帝及帝師晏殊口中的賢臣,所以他的仕途雖有起起伏伏,卻一直是受到賞識的。但歷史上的范仲淹,成名之路卻遠比電視演的難。因為要成為一個完人,既要有文之才,又要有武之謀。

范仲淹的文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代表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在范仲淹之前,類似的表達也有,比如杜甫寫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愛寒士俱歡顏”;在范仲淹之後,顧炎武也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論影響力,都不如范仲淹這14個字。

《清平樂》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歷史上他真如此?諡號能說明問題

岳陽樓

范仲淹之所以能說出這樣的話,與他內在的修為密不可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在幼年之時,經歷了多少辛酸和苦楚。范仲淹幼年失父,兩歲隨母改嫁,這是人生的極為悲慘的經歷。然而他卻通過苦讀,最後得以恢復了範姓,得以供養母親。所以在情感上,范仲淹能夠體會人生的艱辛,能夠體會天下黎民百姓之憂。

入朝為官之後,范仲淹直言敢諫,為民興利,他把一生的成就建立在為百姓謀福祉的偉大事業之中。他一直身體力行,直到他去世,都恪守清貧,死無餘財,正如《宋史》中這段話所寫:

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宋史·范仲淹傳》)

《清平樂》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歷史上他真如此?諡號能說明問題

史書

范仲淹從26歲中進士後入仕,共擔任官職50多處,其中京官20餘次,地方官30餘次。如果說讀萬卷書需行萬里路,那麼范仲淹如此頻繁的職位調動,則讓他的人生閱歷獲得了極大的豐富。最後他病死於青州任上,死之年他依舊忙於賑災,最後身患重病。這便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並非虛空之文,而是用盡一生去實踐,去兌現文中的承諾,最終達到儒家“內聖外王”的至高境界。範范仲淹為宋學開山祖師,開拓了儒學新境界,這一點與後來的王陽明,有可比之處。

其中天聖四年,范仲淹為母丁憂,期間受晏殊之邀,主持應天書院,關於這一段經歷,宋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仲淹常宿學中,督訓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由是四方從學者輻湊,其後宋人以文學有聲名於場屋者,多其所教也。

《清平樂》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歷史上他真如此?諡號能說明問題

范仲淹還倡導了慶曆興學,推動建立太學,太學讓底層官員及庶人子弟得以進入最高學府深造。其意義,是讓寒門子弟獲得出頭之希望:

慶曆四年,…建太學於京師,而有司請下湖州,取先生(胡瑗)之法以為太學法。

范仲淹一生“樂得天下之英才,異於世俗之常見”,成為宋代之伯樂,他舉薦的人才包括狄青、歐陽修、王安石。僅從這一點,范仲淹實為當時文壇領袖。錢穆先生指出:

蓋自朝廷之有高平,學校之有安定,宋學規模遂建。後人以濂溪為為宋學開山,乃或上推之於陳摶,皆非宋儒淵源之真也。

錢先生以胡瑗和范仲淹並列為宋學淵源,可見范仲淹的文氣,即便在今天,依然深刻影響著一代代學人。

《清平樂》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歷史上他真如此?諡號能說明問題

原范仲淹祠堂

范仲淹的武功

只有文治,沒有武功,還算不得完美。范仲淹擔任宰執時,發動慶曆新政,每出任地方,則必有德政惠民,民間立祠達十八處之多。其歷史功績之遺存,如興化縣捍海堤,至今依然澤陂後代。

與後代的王陽明、曾國藩這些“完人”相比,范仲淹的武功,不可忽視。王陽明打的是倭寇,曾國藩剿的是太平軍,范仲淹滅的是西夏的鐵蹄。范仲淹時代,宋朝軍隊對外作戰,可謂屢戰屢敗。而宋代對外作戰的重要對象,便是西夏。范仲淹對西夏作戰,扭轉了宋朝屢戰屢敗的局面,迫使西夏停止入侵,與宋議和。從這一點而言,范仲淹幾乎就是北宋的岳飛。

《清平樂》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歷史上他真如此?諡號能說明問題

1040年,西夏邊患,宋軍“兵無常將,將無常師”,一觸即潰。這個時候,范仲淹已經52歲,這在古代算是一大把年紀了。不過,朝廷還是任命范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龍圖閣直學士。這相當於是把范仲淹推向了第一線,他的計謀是:

為今之計,莫若嚴戒邊城,使持久可守;實關內,使無虛可乘。若寇至,使邊城清野,不與大戰,關中稍實,豈敢深入!

范仲淹的第一政策就是要穩定關中,充實自己的防備力量。然後以靜制動,根據實際情況,一一實施作戰計劃,局部打擊,各個擊破。這一招果然奏效,因為宋代國力相較西夏,雄厚太多。因此,論持久戰與消耗戰,西夏必敗。這一點在近代戰史上依然被頻繁運用。

《清平樂》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歷史上他真如此?諡號能說明問題

而在精準打擊過程中,范仲淹特別重視營造軍威,讓“西賊聞之驚破膽”,從精神上徹底瓦解敵人的鬥志,西夏人認為他“腹中有數萬甲兵”。軍事策略的成功,還需要嚴明的軍紀作為保障。范仲淹麾下,軍紀嚴明。此外,范仲淹知人善任,識人用人的本領令人稱奇。史書記載,范仲淹任人無失,如張載、狄青、種世衡等猛將,都是范仲淹發掘的棟樑之才。

在長期的對戰過程中,范仲淹步步為營,最後居然在西夏人的眼皮底下,築造了一座大順城。這幾乎相當於在西夏的心臟位置,安插了一把利刃,隨時可以置敵人於死地。西夏國君元昊親率強軍攻打,最終鎩羽而歸。

軍事打擊以外,范仲淹特別重視“文而化之”。范仲淹扶持羌人以制衡西夏,同時對西夏人進行文化勸導和教化。這樣的范仲淹,一時間風采無雙,被羌人尊稱為“龍圖老子”。不過,勝利的背後,一定是無盡的辛苦和辛酸。遙想范仲淹的一闋《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就是“真將軍之嘆”。然而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卻依然沙場馳騁,無怨無悔。

《清平樂》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歷史上他真如此?諡號能說明問題

紅馬奔馳在樹上的背景秋天

三、范仲淹給現代人的啟示

  • 自小就要吃得苦

范仲淹幼年喪父後,隨母改嫁並改姓。上學後,開始奮發讀書,要為母親爭一口氣。他苦讀於醴泉寺,每天兩升小米粥,冷水洗臉,數年如一日。最終,范仲淹得以改回父姓。

  • 有羨慕王者的時間,不如自己成為王者。

真宗皇帝途徑應天府,大家都羨慕皇帝的王者風範,爭相圍觀。范仲淹不為所動,說“將來再見也不晚”,言下之意,將來一定能夠在朝堂為官,得見天子。果不其然,范仲淹最終官拜副宰相。

  • 幹一行就要愛一行,要負責任。

不是每個人都能出將入相,但仍然要幹一行愛一行,要擔負起職責所繫。范仲淹在泰州修海堤,親率幾州民夫奮戰在修堤一線。此時的范仲淹,與民夫是一樣的。最後這道海堤,被百姓敬稱為“范公堤”。所以,能否擔負起責任的人,才能每一行都幹好,才不會眼高而手低。

參考文獻:

1、《資治通鑑》

2、《宋史》

3、《范文正公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