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科學城建設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光明科學城建設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光明科學城未來效果圖。

99 平方公里、佔全區面積六成以上、重點佈局大科學裝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創新集群,建成具備全球影響力的科學城……就在光明科學城謀劃建設兩週年之際,深圳市又送上了政策大禮包。

近日,經市委市政府審議批准,《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正式印發實施。這是繼深圳市被確定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後,作為其集中承載區的光明科學城迎來的首份具體建設文件。

《若干意見》圍繞光明科學城,謀篇佈局,提出深圳將支持光明科學城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光明科學城的發展目標是成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

4月14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光明科學城新聞發佈會。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代表光明區委區政府鄭重表示,《若干意見》的出臺,是市委、市政府送給光明的一個大禮包,它是一本宣言書,也是一份軍令狀,為光明科學城未來發展吹響了衝鋒號,提供了路線圖,也為光明區未來的發展騰飛插上了翅膀。

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分三步走

近期,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進一步提出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以此為標誌深圳已成為全國第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作為全國第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承載區,光明科學城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規劃面積99平方公里。2018年4月11日,市委、市政府明確在光明集中佈局大科學裝置集群,打造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世界級科學城。目前,光明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空間規劃綱要已經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

市發改委副主任曾堅朋介紹,根據《若干意見》,光明科學城的規劃建設將分三步走,達成三個目標:一是到 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級科學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具雛形,國際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建設加快推進,成長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二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度國際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形成學科與功能佈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三是展望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持續產出大量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策源地,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引擎。

五大方面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

《若干意見》主要從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的科技研發新體系、打造全球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匯聚交流的新平臺等五大方面,突出亮點,部署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需要開展的任務。

在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的科技研發新體系方面,《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系統佈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產業諮詢高端智庫,強化服務產業、成果轉化導向,提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效率和共享水平,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

在催生實現重大科學突破和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成果方面,《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緊扣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培育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依託高水平綜合科研體系,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以科研經濟為主導的新型產業園等。

在打造全球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匯聚交流的新平臺方面,《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引進管理機制,推行精準引才創新舉措,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高地。

在建立充分激發創新要素活力的科技管理新機制方面,《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模式,科研項目經費改革,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人才評價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新路、形成示範。

產城融合是現代科學城建設發展的趨勢。在開創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方面,《若干意見》從資金和空間保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供給等方面提出系列創新舉措,全面提升光明科學城的城市功能和品質,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入駐光明科學城項目已超50個

“光明科學城從原來的市級重大戰略已經提升為國家戰略,並且進入到全面實施的階段,裝置建設、平臺進駐、人才引進等各個方面都在大幹快上。”光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勝介紹,光明科學城在規劃、土地整備、大學、裝置和平臺等五個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展:

規劃——編制了一系列的規劃,其中,《光明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已經基本編制完成,《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也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土地整備:光明區採用集中攻堅的方式,完成了科學城啟動片區、核心大裝置片區、科教融合區土地整備任務,這兩年整備入庫土地達19平方公里,為科學城的建設提供了空間保障。

大學——一流的科學城要有一流的大學支撐。光明區先後引進了兩所大學,其中,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將在今年9月份建成,未來規劃規模達2萬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將在今年開工建設和同步招生,規模為 8000-10000人,首批研究生也將在深圳的過渡校區進行培養。

裝置——光明科學城已經確定建設六大裝置。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學這兩大裝置已經進入了主體施工階段,綜合粒子設施、精準醫學成像、材料基因組等第二批科學裝置正在抓緊開展前期工作。

平臺——光明科學城已經落地了 7個平臺。深圳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技術創新研究院、深圳市藥品檢驗研究院光明分院、國家電動汽車企業計量中心、國家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兩院三中心”正在加快建設,環保和光伏兩個國家檢測中心通過了驗收。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也已經確定落戶在光明。

目前,已有超過50個項目入駐光明科學城,主要包括:面向重大產業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關鍵佈局新興產業的成果轉化項目、前瞻佈局交叉研究平臺、同步規劃建設創新載體、配套設施的建設五個方面。

高標準打造“一心兩區”空間格局

據瞭解,光明科學城以“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為空間格局。“一心”即光明中心區,按照“科學之都、灣區之芯、綠色之城”的建設目標高起點謀劃。“兩區”即裝置集聚區、產業轉化區。按照 “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以“藍綠為底、組團鑲嵌、樂居宜業”為原則,將建設一座開放創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綠色智慧之城。

經過短短兩年的時間,光明科學城的集中度、顯示度不斷提高,光明現在正在成為大科學裝置、高水平大學的集聚區,一些老舊的工業廠房正在變為科研平臺和載體,城市面貌也在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光明科學城正在朝著科學、城市、產業、生態“四位一體”的方向前進。

王宏彬表示,接下來,光明區將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總牽引,全面落實《若干意見》要求,以主陣地作為加快推進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持續完善光明科學城規劃政策,繼續全力提升科學集中度和顯示度,積極推動“沿途下蛋”模式落地實施,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服務能級,爭取“一年見成效、三年大跨越”,推動光明創新水平、產業能級、城市品質實現大發展、大提升、大跨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