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答惑 |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換個角度再想想

2019年2月22日,就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第十三次集體學習,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的構建,發展理念的堅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堅持,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金融產品的積極開發,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的改進,需要用供給側改革來緩解和改進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



解疑答惑 |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換個角度再想想


1.資金不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最大難題

我們首先要意識到的,不僅僅是相對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有很大的改進,而是當前的大部分難題並不全是融資問題,這需要立根於商業信用來開發金融服務。

這是根據三個觀察得出的結論。第一個觀察,生存性偏差是實質。相比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根本拿不到錢來說,現在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根本是得到緩解的現象。但就算是緩解了,這還留有許多難題。第二個觀察是除了可以從金融機構角度分析,還可從企業的角度分析融資難、融資貴,而這樣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你會發現,在和企業做交流的時候,有很大一部分企業,會把希望寄託於通過融資解決它面臨的問題。然後把很多問題都歸結為融資問題。本來錢是一個支撐和合作,是信任,但最後都歸罪於錢,而不是找錢不願意來的原因。第三個觀察是根據企業商業信用的金融服務。最簡單、最沒風險的其實是資金支持,奇怪的是這個地方沒有人走。開發這些商業信用不僅不被信任還被覺得是白費力氣,轉而反倒去過度依賴於物的信用(抵押物)和政府信用,這才變成融資難。


2.發現和提升其內在價值才是融資的重點

金融,實際上就是基於信任的商業合作。實現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重點是看得見、看得懂、信得過。包括中國在內,中小微企業相對金融機構可見、可理解和可信,為降低這些行為的難度和成本會採取各種方法。就像政府銀企對接平臺的搭建,政策性中小企業擔保體系的構建,企業的徵信體系的完善等,通過特殊的治理結構設計,如合作制和特殊的股權結構安排,或者通過財政貼息、監管的強制性要求,甚至做大量工作來提高中小微企業的報表可得性、真實性和一致性等,降低甑別難度,延伸“有價值”中小企業的邊界,實現中小微企業資金的供給體系。

這些勞心勞力當然不會白費,但問題遠不止這些就能解決。經濟活動的中心並不在中小微企業,不在光環的中心,沒有規模效應,還有抵質押品的缺少,再加上缺斤少兩或質量不過關的會計報表,在傳統的金融價值標準下,這些總不被重視,更滿足不了金融需求。中小微企業融資這一難題成為世界級,主要是因為中小微企業的價值難以被挖掘,沒有甄別“有價值的”和“沒有價值的”企業沒有經濟可行性的有效方法,這樣就直接導致建立商業信任較難或者說成本較高。

更要命的是,中小企業是否能及時地創立和退出,是否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轉型升級,關係到一個國家經濟的生命力。除了這些,中小微企業依附於核心企業的原因主要存在於經濟生態中。脫離中小微企業的個體價值判斷的框架,把眼光投入整個生態中的價值流,包括物流、債權債務流等,投到判斷整個生態的價值和中小微企業在不在這個生態中,瞭解到其發揮了多大的作用,是金融迴歸價值本源,構建中小微企業信任的另一方法。


3.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我們應該做什麼

找準解決這個問題的主體應該是誰,主要渠道和環節應該是什麼是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另一重點所謂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實際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與當地的中小銀行或者中小金融機構的競爭不足。

德國中小企業不缺資金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就是他們的金融是分層的。全球性金融機構不怎麼服務於中小微企業。更多地方性、特色性的瞭解當地企業的銀行才是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主體。

解疑答惑 |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換個角度再想想

解疑答惑 |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換個角度再想想

中小微企業支持的重點、環節是當前的政策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主要著力於從正規金融體系的融資,不太重視疏通商業信用融資。非現金性收入的實質就主要是影響中小企業現金流狀況。非現金收入是以實體經濟活動為基礎的商業信用,具有自償性。所以,發展以非現金收入為基礎的商業信用融資體系,企業的商業活動不會被扭曲,是另一重要方法來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