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2月26日,程璧光在廣州遇刺身亡。和不少暗殺案件一樣,程璧光遇刺案件只追查到刺殺之人及一些表面勢力,真正的幕後主使則到今天為止,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關於程璧光到底是被誰殺死的,有三種說法“北洋政府暗殺說”、“西南軍閥暗殺說”、“國民黨暗殺說”。今天史學界依據有關史料,關於程璧光被刺殺之謎,認為最可能的情況是第三種。
程璧光(1861年-1918年2月26日),字恆啟,號玉堂,廣東香山人。清末民初中國海軍名將。原為廣東水師廣丙號艦管帶,曾參加中日甲午戰爭。北洋艦隊覆沒後,由程璧光向日軍提交降書。事後程璧光被革職。民國成立後,一度擔任北洋政府海軍總長。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後,程璧光率艦隊南下廣州支持護法。後於廣州被暗殺身亡。
程璧光
(一)參加甲午海戰
1875年,程璧光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駕駛。畢業後上“揚武”艦當練習生。後歷任南洋水師“超武”炮船管帶、“元凱”炮船管帶、福建水師學堂教習、廣東水師“廣甲”快船幫帶等職。積功擢都司,調升“廣丙”艦管帶。
1894年5月,清朝政府第二次校閱水師,廣東水師記名總兵餘雄飛帶“廣甲”、“廣乙”、“廣丙”三艦往北洋會操。會操結束後,因朝鮮局勢漸趨緊張,程璧光上書李鴻章,請求留北洋備戰。李鴻章採納此議,於是“廣甲”、“廣乙”、“廣丙”等廣東三艦皆編入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在豐島附近海面挑起戰爭,9月17日,北洋海軍主力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遭遇,展開大戰,當時“廣丙”在港口執行警戒。中午12時50分戰鬥打響後,程璧光指揮“廣丙”艦於午後1時半趕到戰場投入戰鬥,2時40分,“廣丙”發炮擊傷日艦“西京丸”,並引發火災,“福龍”魚雷艇趁機發射魚雷兩枚,當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海軍中將正乘坐在“西京丸”上,自以為“我事已畢”,惟瞑目待斃。可惜兩枚魚雷都未擊中,僥倖逃脫。海戰中,程璧光腹部被彈片擊中受傷。
1895年1月30日,日軍開始進攻威海衛,此後北洋海軍被困於威海衛港內。2月11日,提督丁汝昌和護理左翼總兵署“鎮遠”管帶楊用霖皆拒降自殺。部分洋員與威海衛營務處提調牛昶炳等商議降事,決定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以丁汝昌名義向敵乞降。12日,由程璧光乘“鎮北”炮艦將投降書遞交給日軍旗艦。17日,日軍開進劉公島,至此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二)成功進行炮艦外交
甲午戰爭之後,程璧光被革職。
甲午戰爭中國失敗之後,清朝政府深知海軍的重要性。開始了重建海軍的進程,掀起了清朝第二個購艦高潮。1899年,清朝重新組建了北洋水師,而且給這支部隊,配備了五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還有魚雷艦也配備了八艘。到了1910年,清朝海軍已經擁有了巡洋艦八艘,驅逐艦的數量也增加到了八艘,魚雷艦的數量也增加了四艘,變成了十二艘,再加上其他的軍艦,當時的清朝海軍一共有46艘軍艦。雖然數量不算多,但比起一些小國來說,依舊是很強大的。
1896年,李鴻章出使歐洲,路過檳榔嶼時,程璧光謁之,李鴻章勸其回國併為之請免甲午之戰全軍覆沒之責。
清朝末年中國的大型巡洋艦“海圻”號
程璧光回國後,復供職於海軍。後歷任兵艦管帶、船政司司長、統領巡洋艦隊等職。1911年4月,曾率海圻號巡洋艦遠赴英國,參加英王加冕儀式。後因古巴和墨西哥發生大規模的排華事件。程遂率艦訪問古巴,當地華人熱烈歡迎,而古巴總統懾於海圻艦軍威,只得向程璧光表示:“古巴軍民絕不會歧視華僑。”海圻號在古巴停泊,計劃休整後訪問墨西哥,墨西哥政府不等海圻艦造訪,便就排華事件向清政府賠禮道歉,償付受害僑民生命財產損失。中國軍艦才取消了訪問。程璧光成功地進行了一次炮艦外交。
(三)擔任北洋政府海軍總長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經過南北議和,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在接受了《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後頒佈退位詔書,並授權袁世凱組成中華民國。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正式就任中華民國政府臨時大總統。13日,經臨時參議院同意,袁任命唐紹儀為國務總理。25日,唐抵南京組織內閣。30日,袁世凱任命劉冠雄為中華民國政府首任海軍總長。
北洋政府初期,程璧光閒住在上海。1913年春,袁世凱派員邀他入京,聘為海軍高等顧問,繼又任他為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參議。其後,袁世凱陰欲復辟的逆跡漸顯露,程璧光內心很是鬱悶。1915年秋,他曾給朋友寫信說:“惟時勢不佳,實足令人厭世,恨不得早死為快也。”
1916年6月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為國務總理。黎元洪早年供職水師時,曾在廣甲艦任管輪,為璧光屬下。此時,極力推薦程璧光為海軍總長,得國會通過。程在以後的“府院相爭”中,站在“府”的一邊,成為黎元洪的支持者。
(四)參與護法運動
(1)護法運動
1913年2月,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進行首次國會選舉(4月8日國會首次召開),國民黨得票最多,預備由宋教仁組閣。3月20日,宋教仁遇刺,兩天後身亡,引發二次革命。結果為袁世凱以武力鎮壓 ,孫中山等流亡日本。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解散國會,並且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為洪憲帝政。1915年12月,蔡鍔等人發動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稱帝,取得成功。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之後於1916年6月6日病逝。
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出任總理,恢復“約法”,舊國會亦恢復。不久,黎元洪與段祺瑞因為就中國是否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主張參戰,而黎元洪及國會有所保留。後來,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之職,並且引督軍團團長張勳入京,卻引致張勳在1917年7月1日為溥儀復辟,國會亦被解散,是為“張勳復辟”。
“張勳復辟”最後被段祺瑞鎮壓,黎元洪引咎辭職,總統之職7月6日由馮國璋取代。段祺瑞稱事件為“再造共和”,指舊國會已被解散,原有法統亦已不再存在,於是與梁啟超等組織臨時參議院,成立新政府。
段祺瑞
由於段祺瑞在1917年7月拒絕恢復中華民國國會和臨時約法 。孫中山等人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1917年8月25日,孫中山召集原國會部分議員在廣州開會,提出“護法”,即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因到會人數不足法定人數,故稱“非常國會”。
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決定在廣州成立軍政府,以孫為軍政府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孫以大元帥名義通電否認以馮國璋為總統、段祺瑞為國務總理的北京政府,號召北伐。
由於中華民國軍政府沒有采納《臨時約法》規定的內閣制,而是採取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中提出的黨、政、軍權合一的大元帥制方案,實行軍事、內政、外交合一的元首制。同時參加非常國會的議員又沒有達到《臨時約法》中的法定人數,因此其通過的決議的合法性受到質疑,不為大家所接受。建立的所謂中華民國軍政府也不為世界各國所承認。
1918年5月4日,孫中山辭去大元帥一職。護法運動失敗。
(2)南下護法
自黎元洪辭職以後,西南各省及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都站在同情黎的方面。程璧光與當時在滬的孫中山、唐紹儀、岑春煊三人有所接觸,研究共同擁黎反段的辦法,孫中山曾為海軍籌措軍費,鼓勵程與北京政府脫離關係。
6月,張勳北上,國會被迫解散。7月,張勳復辟,黎元洪進入日本使館。程璧光在滬聞訊,派軍艦三艘北上秦皇島,想迎接黎元洪南下,未成功。3日,程與淞滬護軍使盧永祥聯銜發表了聲討復辟、擁護共和的檄文。
1917年7月21日,程璧光率部分艦隻南抵廣州,並於次日發表海軍護法宣言,宣言否認國會解散後的非法政府,提出三項主張:(一)擁護約法;(二)恢復國會;(三)懲辦禍首。
當時海軍第一艦隊擁有較大的巡洋艦,是海軍主力。南下護法的第一艦隊軍艦先後有海琛、海圻、永豐等八艦,連同原駐廣州的楚豫、永翔二艦共計十艦。海軍的這一行動,使護法聲勢加大,也使北洋政府大為震驚。史稱護法艦隊。
1917年9月10日,軍政府成立時,孫中山被選為大元帥,程璧光任海軍總長。
(五)遇刺之謎
廣東當時是桂系軍閥的勢力範圍,陸榮廷為兩廣巡閱使,陳炳焜為廣東督軍。但又有李耀漢、李福林、魏邦平等廣東地方勢力。桂系對孫中山所謂的軍政府採取表面不干涉,實際不承認、不支持的態度。在這幾種勢力錯綜複雜的矛盾中,程璧光由於兼有廣東人、國民黨元老和桂系的朋友三種身份,受到各方面的拉攏,成為調和派。
但是1918年2月26日,程璧光在廣州遇刺身亡。和不少暗殺案件一樣,程璧光遇刺案件只追查到刺殺之人及一些表面勢力,真正的幕後主使則到今天為止,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關於程璧光到底是被誰殺死的,後世有許多種推測。
第一種說法是由段祺瑞主使刺殺程璧光,這種說法來源於程璧光和段祺瑞兩人之間的矛盾。程段兩人的矛盾源於黎元洪,源於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
1916年袁世凱去世,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為國務總理。黎元洪早年供職水師時曾經是程璧光的屬下,在他的全力支持下,程璧光任政府海軍總長。後來府院之爭的越發激烈,段祺瑞成功地逼走黎元洪,掌控了中央政府大權,作為黎元洪的支持者程璧光的處境可想而知。
程璧光後來在孫中山的勸說下,背叛北洋政府,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參加護法運動,加入到軍政府一列。段祺瑞憎恨程璧光背叛政府,並且將海軍帶著轉投軍政府一事,因此讓人暗殺了程璧光。
第二種說法啊,說的是桂系軍閥不願看到海軍成為孫中山可依靠的軍事力量,於是決定釜底抽薪,將程璧光暗殺了。
但是這種說法不一定合乎情理。因為程璧光雖是追隨孫中山南下護法的,但是到了廣州以後,由於握有兩廣財政的桂系軍閥以供給海軍軍餉為籠絡,他便已由擁護孫中山轉而依附桂繫了。護法陣營內部,主要存在著三種力量:一是西南軍閥;二是孫中山系;三是海軍。海軍的向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護法海軍雖由孫中山動員南下,但孫在廣東並無可靠 的財源,而桂系則握有兩廣財政。為了孤立孫中山,西南軍閥允諾每月撥10萬洋元為海軍餉糈,海軍遂因此而轉向,在一系列問題上站在桂系一邊牽制孫中山。程璧光 曾提議推薦陸榮廷為西南盟主,“主持大計”;而在“非常國會”已經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後,程璧光竟也遲遲不受孫中山委任的海軍總長一職,孫中山親登“海圻”艦敦請也無濟於事。這意味著海軍不願直接受轄于軍政府,而要保持獨立性。在公開場合,海軍也很少表示擁護孫大元帥,而仍是要求黎元洪覆位,提議陸榮廷出任護法首領。
第三種說法,說的是國民黨人朱執信乾的事,因為革命黨人覺得程璧光“先是依偎於孫中山與桂系之間,以後更駸駸傾向桂系”,“琵琶別抱,轉視線莫榮新”。於是為了處置叛徒,朱執信等人發起了此次暗殺行動。
在護法各派的內部衝突中,程璧光采取偏袒西南軍閥的立場。西南軍閥的一再刁難和阻撓,使孫中山忍無可忍,1917 年底決定以武力驅逐桂系督軍,命令海軍炮轟督軍署所在地觀音山。但是程璧光唯恐開罪桂系,拒絕執行,並把海軍艦艇都調至黃埔,嚴加看管,以防孫中山直接指揮海軍。本來,在孫中山率海軍南下護法之初,西南軍閥還因畏懼海軍力量面對國民黨人“不敢顯有異同”,此時海軍的表現使桂系顧慮頓消, 有恃無恐,與孫中山的矛盾日益激化。孫中山再次於1918年初炮打督軍署。鑑於上次海軍拒不執行命令,這次孫中山親率衛隊登上軍艦,命令海軍 開炮。誰知第二天程璧光就以擅自行動為由,把執行孫中山命令的“同安” 艦長溫樹德和“豫章”艦長吳志馨撤職,引起護法人士的強烈不滿。
孫中山把粵軍和部分滇軍列為尊重軍政府的部隊,而把海軍剔除在外;隨後,他又公開批評海軍到粵後不肯急進,過於小心,以致使護法運動“以最好之時機, 最易之事業,亦不能稍有起色。”
南下海軍對護法運動所起的最大不良影響,是積極參與組織“護法各省聯合會議”和改組軍政府的活動。1917 年底,海軍附和桂系,聯名發表“護法各省聯合會議條例”,規定以滇系唐繼堯,桂系陸榮廷和海軍程璧光為聯 合軍事代表,而孫中山則只居一個政務委員空名。這樣,所謂“護法各省聯合會議”,實際上成了“擁護實力派以牴觸軍政府的組織”。聯合會議擱淺後不久,海軍又與滇桂軍閥和一些投機政客提出“修正軍政府 組織案”,要求廢除大元帥,設多人總裁,實際上是要剝奪孫中山的領袖地 位,使實權掌握在西南軍閥手中。軍政府改組後,孫中山憤而離穗赴滬,第一次護法運動宣告失敗。
凡此種種,都表明程璧光在政見上與西南軍閥並無分歧,顯然,程璧光與西南軍閥搭檔得很好,與孫中山則離心離德。
今天史學界依據有關史料,關於程璧光被刺殺之謎,認為最可能的情況是第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