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七峰袁嶺秀。九曲七峰一脈通,靈泉古剎覽仙蹤。蒼松翠柏多幽靜,尋得促謀避署宮。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由羅宵山脈自湖南至萍鄉經宜春到分宜,自西向東,坤方來龍,未龍入首,開帳束氣過平田峽起泡結穴。一圓墩有如一印章,前有一潭泉水有如印墨,主出文官,文貴。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祠堂前百年古樟樹

祖墳後面的祠堂,逆龍而建,子山午兼壬丙吉度,右水倒左,無明水,一東西向鐵路穿過,不合楊公風水。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祠堂傍百年古樟樹

嚴氏祖墳在祠堂後面,

嚴氏祖墳砌圍牆保護,列為文物保護鎖了門,無法測量。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一代權臣嚴嵩的故鄉,曾一度人文蔚起,歷代科甲蟬聯,英賢輩出,出了七位進士,其中嚴篙一家就有3人,即嚴嵩高祖嚴孟衙,嚴嵩及嚴嵩曾孫嚴雲從。素有“八世一品”美稱。“春風先到藩侯第,瑞色平今宰相家”。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此祠堂即為嚴氏祖墳前泉水潭地。未山醜兼丁癸吉度,左水倒右,墓向。

從風水角度說,嚴氏祖墳葬在印位,現墳前都建有住房(實際墳前人家不好住,生活不順)。祠堂建在印墨泉水塘上,將印墨封了,也代表建此祠後,其嚴氏文人衰退。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嚴氏大祠堂,未山醜兼丁癸,左水倒右。與方伯世家並列。明堂開闊,

148米處建門樓,立醜位。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屋後七峰袁嶺秀,堂前一水介溪清。鈐阻書院坐落於一池塘邊,書院前,阡陌縱橫,書院內,翰墨悠楊。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新建規劃樓房,介橋嚴氏至今900多年,現有人口3000多人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嚴嵩墓,來龍雄偉高大,

辰山戍兼乙辛吉度,右水倒左,水出丁未,養向,合楊風水。

嚴嵩(1480——1569),明朝權臣,宰相。字惟中,號介溪,分宜人。1505年進士,被授編修。寫有大量詩文,名聲很高。仕國子監祭酒,南京禮部,吏部尚書,英武殿大學士。以六十歲高齡,得為首輔。

嚴嵩臨終寫下:平生報國惟忠赤,身死後人說是非。

明代史官王世貞之父王杼死於嚴嵩之手,心懷怨恨,把自己的情感帶進歷史。在嚴嵩傳上寫下:“嵩竊政20年,人鹹指目為奸臣”云云。把流言寫進史書,而又以“奸”定論。

站在嚴嵩墓前能清淅看到嚴嵩故里介橋村後七峰串珠龍脈山勢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這裡曾是嚴嵩出生地和啟蒙拜師的瑞竹堂,有600多年的歷史。嚴嵩曾為此寫過一文《瑞竹園記》,收錄在他的《鈐山堂集》。

瑞竹堂現只剩下這半堵斷牆。在這堵斷牆上,存著一個至今未解的十分精美,惟妙惟肖,如一頭大象從門外奔入,剛進半個身子,兩腿與象鼻的動態呼之欲出,十分生動,非一丁墳民間藝人所能為。

八世一品千古名相嚴嵩故里;新餘分宜介橋祖祠

嚴嵩曾寫下《紀象入室事》:獨宿直廬逄象鬥,忽來入室繞宋鳴;平生危險更嚐遍,事合驚時亦不驚。猛象咆哮君合避,只需屏息坐帷中;匯舟幾復心無怖,記取程泳主一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